曹和平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14萬億元,同比增長8.1%,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排位第二。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976元,同比增長8.0%;按匯率折算為12551美元,以較大幅度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在全世界近200個經濟體中,我國人均GDP水平排名第61位。按2019年可比價格計算,人均GDP超過12535美元即進入高收入經濟體階段。中國的兩只腳已經穩穩地踏入了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線之內,中國人的腰桿子又挺直了一節。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們定下的目標是:奮斗20年,到20世紀末人均收入超過800美元。那個時候,我們在一個發達經濟體的面前曾經是謙卑的,即便站在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等發展中經濟體面前,我們也有點兒直不起腰來。誰能想到,今天我們不僅超過了亞洲幾個近鄰,還超過了當時想都不敢想的巴西、阿根廷以及俄羅斯,就連2021年全球發達經濟體中幾個較低段位的經濟體,比如哥斯達黎加(62)、墨西哥(72)、哥倫比亞(96)也被我們甩在了身后。再過3-5年,我們把經合組織中的希臘、捷克和保加利亞甩在身后,也不是沒有可能。
人均收入提高將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前幾年,當中國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的時候,我們說,這會加速國防建設、文化教育、科技創新、環境保護等領域的進步。事實確實如此,我們看到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機場港口、橋梁隧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快馬加鞭。我們還會發現,隨著人均收入達到高收入水平,人們對高質量教育、個人職業生涯提升、健康醫療、創新創業、旅游環境、科技研發等的支付意愿也將隨之提高。人們的錢包里每增加一份收入,用于相關發展支出的百分比就會提高。這也是這些年康養小區、長假出行以及科學城建設層出不窮的主要原因。
隨著國家經濟進入高收入發展階段,我們還發現了另外一些驚人的變化。在一些大城市和地方中心城市里,人們等公共汽車的時候排起隊來;一些公共場所的廁所不知不覺地干凈了起來;不少鄉村和小鎮里,人們分揀垃圾的方式更加細致細膩、對環境更友好。這些以人群為單元帶來的新“隨機”觀察現象,其實是一個經濟體越過高收入階段前后,一種以前所未有的收入水平支持的支付能力,為人們提供了新的“吃穿住行”商品構成,使人們對身邊共享環境的偏好程度不斷升級的結果。
這種以群為單元的行為變化,不僅發生在日常消費領域,在生產關聯領域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比如,一個來自農村的年輕人在省會和中心城市畢業以后,拿著畢業證和學校里的集體戶口證明,直接留在了城市,新戶口(制度)支撐了物理居住地的位移。有些研究者發現,我國人口遷徙流動已經從過去單純地從農村向城市的一維流動,變成了“城市-鄉村”之間的雙向良性循環。更讓人們吃驚不已的是,原來有些人喜歡的一些國外名牌包包和服飾,在參與北京冬奧會的中國年輕人身上,已經換成了安踏、鴻星爾克和李寧等國產品牌。文化和理念的自信慢慢地改變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基礎構造,并在深層次領域快速地涌動著。
行為和觀念的調整也在改變著人們行為處事的態度和判斷是非的方式。過去,我們一說人均收入的提高,很多網友就吐槽自己“被平均”了。這兩年,隨著高收入階段消費傾向的深層次變化,這些說法變得越來越具有調侃的意味。中國邁過了一個非常難以逾越的經濟發展門檻。
中國由中收入經濟體向高收入經濟體的升級過渡,不僅是一個經濟增長奇跡,更是一個舉國之力運用嫻熟、公共品序列建置有度、集“經濟增長-政治配套改革-行為理念重塑”于一體的社會發展奇跡。
走過這一段經歷的人,都會非常自豪和寬慰,珍惜新時代的來之不易。新經濟時代,數字技術支持下的“工業2.0-3.0-4.0”迭代進步,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共享平臺蘗生,我們與其“躺平”,不如趁這種結構變化所帶來的黃金窗口期,不斷地充實自己。在經濟從高收入階段向更高階段騰飛的時期,與整個社會一起,走向人生目標和職業生涯改變的新階段!
(編輯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