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2005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時至今日,經過近二十年的不斷豐富和升華,“兩山”理念已經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和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堅持的指導原則?!皟缮健崩砟钊嫦到y闡述了應該如何認識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發展階段,踐行“兩山”理念,必須全面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領導,緊扣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兩條主線,在嚴格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和創新制度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推動生態優勢更好地轉化成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勝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關鍵詞]“兩山”理念,形成脈絡,豐富內涵,路徑選擇
[作者簡介]劉勇,中共江西省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生態文明建設。(江西南昌 330108)
[基金項目]江西社科規劃省情調研課題“江西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與對策研究”(22SQ13);江西省黨校系統專項課題“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研究”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第十四專題當中,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4月到2022年1月的5篇重要講話,這些講話立足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需要,聚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主題,提出了一系列兼具實踐性和針對性的實踐路徑方法,其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1]強調要正確認識處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實際上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下簡稱“兩山”理念)的發展與升華。
從習近平同志2005年在浙江首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論斷至今,經過近二十年的不斷豐富完善,“兩山”理念已經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指導原則,并在實踐中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一系列新進展、新變化和新成效,為我們在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根基。因此,在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我們仍然要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進而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一、全面認識“兩山”理念的形成脈絡
“兩山”理念的形成經歷了從萌芽到提出,進而不斷豐富和升華的發展過程,是孕育成熟于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之中,并被充分印證了其科學合理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對于新時代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導價值。
“兩山”理念的誕生地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在上世紀90年代,作為安吉縣最大的優質石灰石開采區,余村一度有“安吉最富裕村”的稱號[2],然而,因為長期開山采石,污染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人員傷亡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村民們雖然富裕了,但他們的日子過得卻并不快樂。
2003年前后,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多次來到湖州市和安吉縣調研,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并且提出要“變自然資源為經濟資源,變環境優勢為經濟優勢”[3]。這些前瞻性觀點能在當時“唯GDP至上”環境下提出來是難能可貴的,但實際上也是應對浙江“率先發展起來的煩惱”現實困境的必然選擇。這一時期,浙江雖然經濟增速全國領先,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利潤”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威脅,也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浙江很快就確立了“建設生態省”戰略目標。在此背景下,余村也陸續關停那些污染企業和礦山,同時開始封山育林、整治環境。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來到余村調研,充分肯定了余村關停污染礦山的做法,第一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9天后,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文章,指出,“(浙江)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4],首次對“兩山”理念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5],用通俗的話語系統地對“兩山”理念進行了概括總結。隨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等重要論述又進一步延伸拓展了“兩山”理念的內涵。
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把“兩山”理念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號召全黨同志“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正式確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并且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列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重要原則之一。[6]
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15年再次來到安吉余村,當他親眼目睹余村踐行“兩山”理念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后,飽含深情地對當地干部群眾講,“時間如梭,當年的情形歷歷在目,這次來看完全不一樣了,美麗鄉村建設在余村變成了現實。余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7],充分肯定了余村踐行“兩山”理念取得的成績,同時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
從上述“兩山”理念的形成過程不難看出,“兩山”理念是我們黨對于如何正確認識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關系的重要創新成果,是基于我國現實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認識再深化,與過去只顧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有本質區別,更加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高水平保護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準確把握“兩山”理念的豐富內涵
準確地講,關于“兩山”理念的完整表述,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說的三句話,“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8]。這三句話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形象而又全面地闡釋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
(一)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既要”“也要”說明“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者都很重要。如果只有“綠水青山”,沒有“金山銀山”,換句話說,一個地方生態環境再怎么好,但是經濟發展滯后、人民生活貧困,那也不是真正的生態文明,我們不能端著“綠水青山”的“金飯碗”沒飯吃甚至討飯吃。這點對于那些生態環境好但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尤為重要。生態文明建設絕對不是說只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就夠了,而是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把經濟發展放在更加關鍵和突出的位置,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協同互動,絕對不是光保護、不發展。
(二)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如果只發展不保護,或者說,簡單粗暴地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甚至是片面地把“金山銀山”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追求的唯一目標,那也是不可取的,這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中是有過慘痛教訓的。比如,發生于20世紀30到60年代的“世界八大環境公害事件”,每起事件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像倫敦煙霧事件導致一個星期之內的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日本水俁病造成上千人喪生,近萬人受影響,等等。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說的就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如果無法兼顧“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那就必須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因為如果連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綠水青山”都被破壞了,即使有再多的“金山銀山”,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求我們要追求“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良性協同互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怎么實現這一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旗幟鮮明地給出了兩條路徑:一是產業生態化,也就是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貫徹生態化理念,通過轉變生產和消費方式,使產業活動更加生態環保,從而守護好“綠水青山”,做好生態保護這個基礎性工作;二是生態產業化,則是指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運用產業化手段,加快推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9],將生態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做好經濟發展這個關鍵性工作。只有當“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之時,就可以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兩山”理念內涵豐富,站位高遠,是新發展階段推動我國綠色發展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特別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10],用“闡述關系”“揭示道理”“指明路徑”三個關鍵詞精準概括了“兩山”理念科學內涵的重大理論研究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三、因地制宜踐行“兩山”理念的路徑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明確將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全國各地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大力踐行“兩山”理念,致力于美麗中國建設,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污染防治力度前所未有、生態綜合質量明顯提升、制度體系建設日臻成型、生態建設紅利持續釋放、綠色發展理念深得人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因此,在當前和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們仍然要持之以恒大力踐行“兩山”理念,全面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始終緊扣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這兩條主線,持續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積極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元化路徑,以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走綠色發展之路,加快建設美麗中國。
(一)以黨的領導為根本,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之所以能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根本原因在于加強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11]。這些重大戰略部署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更足、“金色”成分更高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在踐行“兩山”理念過程中,必須一如既往地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更好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1.保持戰略定力,壓實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要完整、準確、全面地理解并且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統籌兼顧生態保護、污染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等各項工作,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領悟力和執行力,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決策部署。
2.推動改革走深走實,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現代化。要注重發揮制度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管根本、管長遠的基礎性作用,織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夯實生態文明法治根基。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健全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完善生態環境經濟政策,提升監管執法效能,推動形成“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全過程制度體系,確保各項制度落細落實,各項舉措有效有力,持續釋放政策紅利,激發強勁內生動力。
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集中力量化解與老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難題,讓人民群眾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的質量改善。堅持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秉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原則,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優美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將生態化理念融入經濟發展全過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生活乃至生存最基本的要素和條件,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等多元化主體的合力,推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協同環境治理格局,共同守護好“綠水青山”,這是踐行“兩山”理念的前提條件。
1.政府層面,要完善監管體系,夯實制度根基。嚴格的制度和嚴密的法治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12]。然而,在過去一段時期,有些地方由于制度的缺失和監管的不到位,使得生態環保領域“無法可依、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不嚴”等現象較為普遍,“一罰了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等執法方式屢見不鮮,使得企業的環保違法成本較低,常態化、長效化的監管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針對上述問題,各級政府要開展規章制度的查缺補漏,加快形成系統完整的生態環境污染監管制度體系,著力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同時,還要確保這些監管制度能夠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進而能對各類環保違法行為形成有效震懾,避免出現“環保違法成本過低”的現象。
2.企業層面,要增強責任意識,發展循環經濟。追求利潤是企業首要目標,但在此過程中,企業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兼顧生產經營中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絕不能為了賺錢肆意損害自然生態環境。另外,企業還可以因地制宜大力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也就是企業自身以及上下游企業之間對排放的廢棄物加以資源化循環利用,使“垃圾”變成“放錯地方的資源”,從而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能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例如,江西銅業集團較早就建立了國內領先的“廢氣、廢水、廢渣”循環利用產業鏈:回收利用排放煙氣中的剩余熱量進行發電,年發電量可達2億千瓦時以上;積極推廣工業用水循環使用,復用率達96%,每星期的節水量相當于一個西湖;采用“堆浸—萃取—電積”等技術處理廢渣,每年可以回收各類貴金屬上千噸,實現了“以廢治廢、變廢為寶”。
3.社會公眾層面,要提升環保意識,自覺保護生態。生態環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前提,生態環境保護好了,每個人都是獲益者,反之,則每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都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和懲處。因此,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原則,鼓勵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活動,主動提升公共環保責任意識[13],從“衣、食、住、行”等各個領域都盡量做到綠色低碳環保,通過轉變消費方式,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加快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以經濟發展為關鍵,多措并舉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中的“金山銀山”實際上是個廣義概念,指的是自然生態環境當中蘊含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綜合價值。然而,在經濟活動中,“綠水青山”不會自動地轉化成為“金山銀山”,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協同,而是必須要有相關的產業培育和機制創新作為雙向轉化的橋梁,推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互轉化,加快實現生態產品價值,這是踐行“兩山”理念的關鍵所在。
1.因地制宜確定綠色產業發展模式。從國內外發展經驗看,當前已經形成了諸如生態農業、循環制造、康養保健、綠色金融等一大批較為成熟的綠色產業模式,涵蓋了一、二、三產業,各地一定要結合地方發展實際,靈活選擇并且培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產業。比如,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產業都能充分利用當地已有的生態優勢,通過促進三產融合發展,開發特色有機農產品,做好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品牌營銷,輔之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子商務等三產業態,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從而做深做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文章,持續提升“綠水青山”的高顏值和高價值,最終實現經濟發展、生態優美、產業富民的共贏格局。
有些生態基礎條件相對較弱但是發展較為發達的地區,一方面,可以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海綿城市、生態修復等節能環保產業,這些產業符合“雙碳”目標的發展要求,經濟效益可觀,市場空間巨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改善,投入“金山銀山”換取“綠水青山”,進而以優美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建設品位,美化人居環境,提升對環境敏感型產業和高端制造研發產業的吸引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高水平保護良性協同的螺旋式上升。
2.創新制度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兩山”理念的重要內容。2021年4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首次嘗試從制度層面破解“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的制約瓶頸,全面構建了生態產品核算評估、經營開發、保護補償、組織保障、推進路徑等多方面的機制,形成了新時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頂層設計。
在此基礎上,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敢于大膽實踐,開展制度創新,更好地搭建便于“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的服務平臺:首先,要按照“可量化、可視化、可交易”原則,做好生態資源資產確權登記頒證、GEP核算評估、信息化平臺建設等基礎性工作,全面摸清生態資源資產家底;其次,要以產業化利用、價值化補償、市場化交易等為重點,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雙重作用,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科學合理確定補償標準,穩妥有序建設交易市場,積極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元化路徑;最后,還要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綠色金融、組織保障等相關配套政策,推動形成“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一系列轉化機制,從而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雙向轉化更加順暢。
總而言之,“兩山”理念厘清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為我們在新發展階段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思想和行動指南。只要我們堅持因地制宜踐行“兩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一幅“天更藍、水更綠、環境更優美、人民更幸?!钡娜伺c自然和諧共生新氣象,必定會成為新時代華夏大地隨處可見的亮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黃承梁.從三地視察系統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戰略考量[J].理論導報,2020,(5).
[3]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
[4]哲欣.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N].浙江日報,2005-08-24(01).
[5]胡振通,王亞華.中國生態扶貧的理論創新和實現機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
[6]杜艷春,王倩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發展脈絡與支撐體系淺析[J].環境保護科學,2018,(8).
[7]朱智翔,晏利揚.堅持踐行“兩山”理念,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安吉的十五年之變[N].中國環境報,2020-04-01(01).
[8]劉劍虹,侯子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N].光明日報,2018-05-09(06).
[9]劉勇.加快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N].中國環境報,2021-04-13(03).
[10]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求是,2019,(3).
[11]習近平.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J].求是,2022,(11).
[12]趙建軍.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N].光明日報,2019-02-11(06).
[13]劉勇.走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協同發展之路[N].學習時報,2020-12-09(07).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