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沅津 李士華 馬康杰
摘要:文化金融可以理解為由文化產業而催生出的一系列金融、資本服務,文化金融主要為文化產業所服務。南京文化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是從宏觀層面上分析,目前仍舊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很多小微型企業進行融資的渠道相對狹隘、企業所有的知識產權價值的評估過程困難,而市面上常見文化創業金融產品的種類停滯不前,這些綜合因素都影響了南京文化金融的再度創新。因此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政府創建了全新的金融文化產業服務鏈,啟用至今能夠有效地調節社會各類資本力量的參與,進一步改善了南京金融創新的歷史大環境,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文化金融;文化企業;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06
1南京市文化金融發展現狀
2013年11月,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務中心掛牌成立。同時,對交通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中國銀行首批4家文化銀行授牌。南京市先后出臺了《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建設計劃》《創建“全國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工作方案》《南京市小微文化企業金融服務券實施管理辦法(試行)》《南京市文化銀行貸款風險代償操作細則》《南京市文創天使跟投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關于“文化征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比例調整的通知》,2020年南京市委、市政府針對疫情出臺《關于促進中小微企業穩定發展的若干措施》,致力于將疫情中小微企業的影響降低,確保其穩定發展。
2020年電影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嚴重,紫金農商銀行、南京銀行與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共同推出“蘇影保”和“影院快貸”,幫助10余家影院企業獲得近3000萬元的純信用貸款,幫助影院企業渡過疫情寒冬。此外,金陵文化小貸公司也不斷探索出為文化企業專門定制的、優質、創新的金融服務,如“影視制作創意類項目貸款”“版權質押貸款”等。最后,對于文化企業需要的文化類融資擔保業務,南京市鼓勵和支持相關擔保機構積極開展,為文化企業提供信用保證和風險保障。2020年,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903.8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6.1%,人均接受文化場館服務次數6.0次,均位居全省第一。截至2021年一季度,南京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共有1793家,從業人數288011人,營業收入達764.1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8.3%,營業利潤26.85億元,凈增29.33億元。
南京市在2013年掛牌成立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在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目前已經形成日趨完善的金融服務鏈,將文化小貸公司、文化銀行、擔保等金融機構與文化企業相連接,促進文化與金融的融合發展。目前,在南京有市級文化產業園區84個,省級文化產業園區28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12個。
2文化與金融產業鏈之間的創新與發展
2.1利用政策和資金鼓勵文化與金融之間的融合發展
從根本上看,南京文化金融產業和其他類型的產業相比,具備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政府部門對其施加的影響力相對于其他產業要多得多。通常情況下政府部門推動文化與金融產業融合的基本方式并不體現在投資的具體項目上,而是通過源源不斷制定政策的方式,從頂層設計入手,積極調動企業和金融機構發展和創新的積極性。
2.2以平臺服務文化與金融融合發展
為了能夠更加有效推進文化與金融的不斷發展,南京以園區企業的根本需求為出發點,從而采取“政府性引導干預、企業化生產運作”的具體模式,從而構建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公共技術平臺。從時間節點上分析,截至2020年底,南京在各區域示范基地所搭建的公共服務平臺總量已經超過百個。最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地域比如:南京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南京創意設計指導中心、“創意南京”文化產業融合平臺等,平臺盡可能采取了企業標準化的生產運營模式,從而得到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2.3南京文化金融服務中心不斷探索與創新
在政府部門的監督和指引工作下,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務中心以數據化管理為基礎,利用資金支持,為文化企業建設提供各項補助服務、產權評估等交易性融資服務,充分發揮了文化金融服務的各項功能,具體表現在對于保障措施的完善和服務平臺的更新打造。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建立了文化企業庫,并和相關文化企業人員加強聯系,了解文化企業需求及發展情況。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務中心作為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服務平臺,再加上政府強有力的措施保障,已經連同不同金融機構開創了新的融資模式,如“服貿貸”“永續貸”“文化征信貸”“收視費權益類支持貸款”“浦文貸”“廣告服務貸”等創新型文化金融產品。南京市文化企業多數為中小微企業,這些文化企業無形知識產權較多,具有輕質押、融資困難的情況,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務中心致力于為初創期、成長期的企業打造合適的融資模式,拓寬融資渠道,加強對中小微文化企業支持的精準性,使其更加快速發展。
2.4南京文化金融制度創新
自2013年起,南京市相繼推出三十幾項政策支持南京市文化企業發展,這些政策相互組合,相互作用,覆蓋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務各個方面,打造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鏈條。其中創建了文旅企業資源庫,目前已入庫企業3200余家。另外,在供給端方面,積極構建文化銀行貸款的風險補償、利息補償、貸款補貼等機制,另一方面,鼓勵文化類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如南京市金陵文化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將貸款與風險投資結合,滿足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小額貸款需求,提供創新、專業、優質的金融服務。此外,南京市支持擔保機構為文化類企業提供資增信、融資擔保服務。從以上這些政策以及措施能夠從本質上看出政府對文化企業有明顯的政策支持。
3分析南京市文化金融創新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點
3.1產業方面仍舊存在明顯限制
文化產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南京目前整體的文化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逐漸理清了文化性事業與產業之間的區別,在重新明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和方向后,文化產業才真正意義上得到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進程。即使目前改革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很多經營性的文化事業單位仍舊占據很大比例,它們對于企業主體的認知不夠明確,經常進行行業壟斷,造成行業發展不平衡的局面發生。從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南京上市企業的凈利潤要比以往增長大約20%左右,在同等類型行業中處于較高的水準,但是與此同時還是有很多中小型企業無法盈利,導致差距越來越大。
文化產業當中融資方式的局限性。從目前南京文化產業融資的情況看,主要載體集中在相關基礎設施、微小型企業以及中型企業,其中前類屬于主體部分,是短期內促進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當前市場經濟中更加信奉“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工作,很多開發商還會打著促進文化發展的名號進行商業性質的開發運作,在筆者看來這些行為的出發點和動機都和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初衷相違背,不會具有長遠的發展意義。另外從產業的需求出發看,金融資本更加看重企業背后的文化價值與市場效應,對于眾多微小型企業來說,發展的時間較為有限,它們的資產或多或少的存在排他性、專業性,即使也具備強烈的發展欲望,但由于積淀有限就容易出現資金鏈短缺的問題,從而導致無法滿足商業銀行的支持條件。
3.2金融支持方面尚不成熟
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系相對較弱,而文化企業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缺乏能提供銀行信貸的抵押品,企業規模較小,分散風險能力較差,因此銀行信貸較難展開。南京市金融服務中心曾推出過“文化征信貸”以期來緩解部分文化企業貸款壓力,但是從目前的態勢來看,致使文化企業融資困難的根本癥結沒有得到解決,比如信用體系不健全、公司管理模式不到位、相關信息不對稱都造成文化企業難以獲取充裕的資金。文化產品具有時效性,通常情況下,大部分文化產品只能創造出短期的現金流,而不能實現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因此,大部分文化企業具有高風險性,而因為文化企業的這個特點,難以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南京市金融服務中心曾聯合金融機構推出一些特色型的金融服務產品,但是文化企業、文化產品種類繁多,針對性服務產品較少。
4文化金融發展建議
南京市文化金融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南京市文化金融的發展建設目前還不能夠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南京市文化企業多而分散,能夠躋身行業頂尖領域的企業較少,南京市應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使文化金融的發展不斷加深。
(1)從文化企業方面。
文化企業應從內部剖析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從多個方面增強自身實力,從企業自身出發,根據自己的企業特色,對企業進行定位,規劃未來的發展情況,制定企業運作計劃,打造企業品牌,增強企業影響力,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從而能夠吸引更多資本投入。另外,文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龍頭企業的帶動,縱觀每一個行業的發展,其前期都需要一批龍頭企業帶動,龍頭企業可以給予正在成長期內的中小微企業經驗支持,另外,在產品創新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文化企業也要注重科技的應用,可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了解客戶需求,創造出受眾更廣的產品,再通過互聯網等科技手段將產品推銷出去,增加企業知名度的同時獲取一定盈利。傳統文化企業要結合目前的科技手段,將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運用到文化產品,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2)從金融機構方面。
金融機構應當加強對文化企業融資需求的了解,對不同類型的文化企業制定出不同的金融產品,目前來看,中小微文化類型企業仍然有融資困難的問題,信用評級體系、資產評估體系應當做進一步的優化,進一步降低融資難度,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另外,在近兩年,南京市疫情對文化企業帶來一定沖擊,特別是中小微文化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更加迫切,可加快建立線上金融服務體系,增加辦事效率,為文化企業提供幫助。最后,金融機構之間應當加強聯系合作,文化銀行、擔保機構等應聚集起來,形成一條完備的金融服務鏈,為文化企業發展解決實際問題。
(3)從政府政策方面。
文化政策也是文化金融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近些年,南京市政府從頂層設計開始,制定了系列政策措施以促進文化金融業發展創新。但在新時期的經濟發展中,地方政府部門也將著眼未來,緊跟時代潮流,研究制定適應新型文化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政府對文化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此外,政府部門也要加強對文化企業的融資扶持力度,引導社會金融機構解決對文化企業的投融資需求,引導社會資金機構對文化企業開展直接融資。另外,政府部門也要建立人才培養計劃,由于南京市高等院校數量眾多,政府部門也可以引導高等院校和有關科研機構協作,培育將理論知識和實際能力融會貫通的人才,目前我國文化金融發展較快,有可能存在人才培養的速度跟不上文化發展的速度的情況,因此應加強相關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邊曉紅.促進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實踐探索[J].時代金融,2015,(35):277-278.
[2]李士華.創業投資企業的企業文化研究[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9,(04):46-48.
[3]李士華.中國創業投資在科技金融中的定位和作用[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1.
[4]李士華,徐勇,楊廣彬,等.創業投資發展模式創新研究—基于美國創業投資發展模式[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20):40-41.
[5]繆大偉,冷蕾.中國文化金融發展報告(2021):2020年南京市文化金融發展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190-200.
基金項目:金陵科技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疫情下南京市創業投資發展戰略研究”(202113573025Y)。
作者簡介:李沅津(2000-),女,安徽碭山人,金融專業本科生;李士華(1976-),男,博士后,金陵科技學院講師,經濟師;馬康杰(2001-),男,江蘇南京人,金融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