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月
小林是一名初二的男生,今年14歲,即將面臨初二地理、生物學科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俗稱“小中考”;他的父母均是高學歷,家庭條件優渥——父母對小林的學業成績要求高、期望也高,但也能關注小林的內心感受,因此,家庭氛圍總體和諧。小林在此之前,未曾接觸過心理輔導。
小林來訪的原因是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壓力問題,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從進入初二,我遇到小考偶爾會正常發揮,但一遇到大考肯定就考砸。”小林對未來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夠考到本校高中,但目前評估的可能性不高,而他不想接受去區域內另一所高中。因此,一想到來年中考,特別是小中考的到來,小林就會感到焦慮、緊張。他嘗試用過深呼吸等調節方法,但都無濟于事。慶幸的是,在睡眠、飲食、興趣等方面還是一切安好。
因此,結合小林的自述情況,我與小林確認了這次電話輔導的目標,那就是小林能夠通過合適的方式緩解考前緊張的情緒,用更積極的狀態投入到今后的學習中。雖然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小林求助意愿強,改變動機強,而且時間緊迫,我盡可能將問題聚焦,幫助他找到自己的資源,不再讓“目標”阻礙小林前行的路。
(一)欣賞共情,建立良好關系
第一次在電話中聽見小林的聲音,感覺他聲音略略發抖,語速稍快;在表達中,他思路清晰,能夠把自己困惑說得清楚明白。我知道,這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有期待的優秀學生,我也知道,他已經察覺到自身狀態自己不能掌控,因此選擇向心理老師求助。這一點是大多數同齡學生不能做到的。我根據他的描述與回應,對他的行為表示欣賞,對他的情緒感受進行共情,為后續的輔導建立良好關系。
當他描述完自己的問題后,我滿是欣賞地透過電話對他說:“作為一個初中生,你對自己的生活和情緒狀態有如此細致的觀察,并且一直在積極地尋找方法,你對自己真的很負責,老師很佩服!”
電話的那頭突然感到了一絲停滯,我能感覺到,小林對我的反饋有些詫異。大約3秒后,電話那頭的小林繼續說:“好像是,我的確對自己很在意,對自己的事情很上心,這可能是受家長的影響。平時,他們就會跟我說,要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此刻,雖然不能看到小林的表情,但從他堅定的語氣中,我能感受到他積極的家庭關系,于是,我繼續回應:“看得出來,你的家庭給你帶來了很多支持,你對父母很信任,他們說的話你聽進去了,并且全力做好。”
“是的,他們對我很好。這一次輔導也是他們幫我找的,并且建議我試試。在您的電話來之前,我其實很緊張,不知道怎么開口,但說著說著,現在感覺好多了,也許這是一種方法。”小林將此刻的情緒變化清晰地覺察出來了。
“聽起來你心情已經平靜了很多,我為你感到高興,也很理解你情緒變化的過程。這是你第一次輔導,在你準備開始嘗試時,改變就在發生著。”我補充道。
就這樣,在與小林建立信任的輔導關系后,我們就開始對輔導問題進行探討。
(二)問題評估,發現焦慮根源
小林繼續描述他的困惑:“我的學習基礎不錯,每次小考,比如課前小測、階段考試等,我發揮得都不錯——上一次小考還超常發揮,成績進了年級前20,但一遇到大考或重要的考試,我就發揮失常。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快一年了。這期間,我和爸爸媽媽聊過,和班主任老師溝通過,他們都幫我分析過,可我就是調整不好。目前是居家學習階段,但下禮拜就是生物、地理模擬考試,我真的挺緊張。我想考好一些,畢竟這兩門分數關系到升學,我希望能考入本校高中。父母也是這樣希望的。”
聽完這樣的訴說,我心里仿佛看到了一個擁有夢想的孩子,但卻被“目標”所累:一方面“考入本校高中”是他認真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這個目標也是他的執念,絕對化的信念讓他處于隨時崩潰的邊緣,束縛住了他的潛力。
為了了解小林更多的情況,也考慮到電話輔導時限問題,我通過4個量尺問句評估其自我學業認知程度、焦慮水平等。
“你感覺自己目前,在模擬考前,自己的焦慮水平處于什么位置?10分代表非常糟糕,0分代表一切安好。”我問出了第一道題。
“至少8分。有時候大考時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做題過程中還會伴有急躁的情緒,感覺不踏實;小考介于3~4分中間,雖然也有一些忐忑,但不影響自己的發揮。”小林不僅給了評分,還補充了自己的表現。
“以你目前的成績,如果你正常發揮,考入本校高中的可能性是多少?10分代表肯定可以,0分代表絕無可能。”我繼續問第二道。
“3分左右吧。因為能升入高中的名額就很少。我有一次超常發揮,老師說如果我能保持,一半多的可能。”小林的語氣少了些堅定,但又抱有希望。
“如果你考不上本校高中,你接受其他學校的程度是多少?10分代表完全能接受,0分代表一點兒都不能接受。”我想通過這一題看看他的信念有多強烈。
“0~1分。我真的不太能接受,我父母都是高知,之前他們也對我說過。只是因為最近怕我壓力大,沒怎么提,但我明白他們的想法。我受不了自己出局的結果。”小林的聲音有些沮喪。
“你說過,你嘗試過一些快速放松法,如深呼吸、冥想等。自己感覺這些方法的效果如何?10分非常有效果,0分一點兒都沒有。”
“3~4分吧。感覺治標不治本。如果坐在考場里,深呼吸的確能放松下來,但過一會兒又會緊張了。”小林繼續說道。
“現在,我想問問,回答完這些問題,你有什么新發現,或是有什么新感覺?”我對小林焦慮的原因有了基本了解,我也很好奇小林的感受。
“嗯……好像我感覺自己的實力沒有那么強,但頭腦中‘一定考入本校高中的想法又特別強烈,是不是自己的想法有些不切實際?畢竟超常發揮才有可能。如果我還這樣堅持這個目標的話,可能再多的放松都不管用。”聽著小林有所發現的語氣,我想這4道量尺問句的作用還真不小。
(三)奇跡問句,設定調節目標
小林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絕對化信念導致了自己長期處于高焦慮狀態,這是本次電話輔導最關鍵的一步。接下來,我開始引導其嘗試調整自己的目標,并時刻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
“猜猜看,如果在我們電話結束后的一個星期,你已經可以比較從容地面對考試,你感覺這期間發生了什么?”我想通過這個問題讓小林看到自己可以做的嘗試。
“我想也許我認清了自己。不是擺爛,我也不爛,只是我會給自己多一種選擇。上本校高中是我第一想要達成的目標,這個不會改變,我也會為之努力;我也想把另外一所高中當作我的第二個選擇——那所學校也不錯,我目前的情況進實驗班的可能性還比較大,也許當‘雞頭也行。”小林平靜地說道。
我暗自欣喜,接著問:“當你說完這段話時,你感覺怎么樣?”
小林想了想,繼續說:“老師,我覺得自己好多了。以前我可能是把自己逼得太緊了,就固執地認定一個目標。但當我對它這么執著時,我自己就失去了最清醒的認識。”
“那接下來你有什么打算嗎?”我驚喜于小林對自己的覺察,也對他未來的行動有些好奇。
“我打算和父母說說我的想法,讓他們看到我并不是降低目標,而是給自己多一個選擇。我想他們會支持我的。至于學業,我也會繼續努力。總之,不去想太多,一步一步往前走吧。”
于是,我們在輕松而又充滿力量的氛圍中結束了通話。
40分鐘的電話輔導結束了。不僅小林有自己的發現,我也有了新的成長。電話輔導等線上輔導形式是疫情之下心理輔導非常重要的通道,如何使這個通道快速、精準地幫助學生,我有以下兩點思考:
(一)充分利用線上輔導的優勢。雖然電話等線上輔導難以獲得通過視覺得到的重要信息,但也是因為這個特點,學生的心理防御會有所降低,在輔導中也就能夠打開心扉、暢所欲言。因此,輔導教師要盡可能凝練問題,獲得來訪者的重要的背景資料,幫助他們確定困惑發生的原因。
(二)恰當的心理輔導技術提升心理輔導的效果。短期焦點技術的特點就是快、準、穩,特別適合電話輔導。輔導中,不過度涉及早期經驗,關注當下,聚焦問題解決,通過“量尺問句”“奇跡問句”等方式帶領來訪學生清晰看到自己的問題,對未來充滿希望;同時結合“認知療法”調整目標,為自己提供多一種選擇,通過認知改變,從根本上緩解考試焦慮。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