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麗 屈小爽



摘要:本文從協調發展角度構建多系統耦合協調度模型,以2000-2020年的面板數據為評價樣本,分別評價中原五省的發展質量。結果顯示:中原五省各系統發展質量貢獻較大的指標基本上是一致的;且綜合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發展的步調相對比較一致,但是生態文明系統的發展質量提升速度相對較慢;耦合協調度指數一直在平穩上升,但目前還都處于失調階段。中原五省可以通過牢固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加強自身薄弱領域建設、借助優勢因素走特色發展之路等路徑,加快省際內部各領域的協調均衡和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協調發展理念;發展質量評價;耦合協調度;中原五省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34
0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與此同時,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于提升經濟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而經濟發展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都與綠色發展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綠色發展是我國從速度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因此本文認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是統籌協調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系統的全面綜合發展;協調發展不僅意味著區域的協調,也意味著區域內部各個系統的協調,高質量發展也必須是內部各系統的齊頭并進、協調發展。
發展質量評價關鍵是建立科學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很多學者嘗試從多方面設計和建立發展質量的評價指標,也基本上都是采用多目標決策方法進行測量和評價的。中原城市群經過幾年的建設,目前省際的整體發展質量如何?中原五省各省份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系統之間是否實現了協調發展?今后各省份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和改善,才能達到高質量發展要求?本文收集了21世紀以來河南、山西、河北、山東、安徽省的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文明發展質量數據集,采用多系統耦合協調度指標體系設計與模型構建,試圖利用省際面板數據做實證分析,解釋上述疑問,加強薄弱領域,增強發展后勁,并且也可進一步評估中原城市群近幾年的建設成效。
1模型設定與數據說明
1.1模型設定
本文基于協調發展視角,設計并建立省際的協調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來確定指標權重,以中原五省的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各個子系統的面板數據為基礎來測算其權重值、最終的系統綜合評價值與耦合協調度指數。具體模型設定如下:
(1)選取i年j項指標,則xij為第i年j項指標的數據(i=1,2…,n;j=1,2,…,m)
(2)指標標準化處理:
x*ij=(xij-xmin)/(xmax-xmin)(1)
(3)計算第j項指標下xij占該指標的比重pij:
pij=x*ij/∑ni=1xij(2)
(4)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ej=-k∑ni=1pijln(pij)(3)
(5)計算各項指標的權值:
λj=(1-ej)/(m-∑mj=1ej)(4)
(6)計算每年的發展質量綜合評價值:
Vi=∑mj=1λjx*ij(5)
(7)耦合度模型,計算耦合關系與協同效應:
C=4*(V1*V2*V3*V4)1/4/(V1+V2+V3+V4)(6)
其中,C[0,1],C越趨近于1,表明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越具有良好的耦合關系與協同效應;C越趨近于0,則表明四個評價系統之間越不存在互動關系。
(8)耦合協調度模型,即在發展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的程度:
D=C*T(7)
其中T=αV1+βV2+λV3+σV4,令α=β=λ=σ=0.25
(9)耦合協調度區間及等級劃分(表1)。
1.2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所設計與建立的協調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2評價結果
2.1中原五省評價指標權重
中原五省的41個具體評價指標的權重值呈現在表2中,表明每個發展質量評價系統中各指標對各項事業發展的貢獻大小。中原五省各項事業的發展重心具有較強的同步性,發展效果也具有較明顯的一致性。
在經濟發展質量系統中,郵電業務總量指標在中原五省中都是貢獻最大的,對各省經濟的拉動作用比較明顯,河南、山西、河北、山東、安徽的平均增長率分別是29.63%、26.42%、25.48%、24.26%、27.58%,發展非常迅速。在社會發展質量系統中,總體上與社會保障水平、醫療衛生系統相關的指標的權重值較大。在文化發展質量系統中,各省旅游業、與科技進步相關的指標權重都比較大,對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的拉動作用比較明顯。在生態文明發展質量系統中,各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與每萬元GDP能耗等指標權重都比較大,能明顯促進各省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對于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也有積極意義。
2.2中原五省發展質量綜合評價值
總體上中原五省的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文明系統的綜合發展質量都在不斷提升,且發展的步調相對比較一致,但是生態文明系統的發展質量提升速度相對較慢,各省份之間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別(圖1)。
中原五省的經濟發展質量綜合評價值折線在測算年度內幾乎是重疊的,且2017年之后發展質量提升速度明顯加快,也才稍微拉開點差距,這與各省份近幾年的發展重心與發展特色有很大關系。社會發展質量綜合評價值基本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近幾年的發展質量差異進一步擴大,主要體現在勞動力資源的配置、社會保障水平、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以及社會治安情況等方面。中原五省的文化發展路徑不一樣,其綜合評價值的變化趨勢也與經濟、社會發展系統差別較大,主要在于旅游業以及跟旅游相關的餐飲、住宿、景區等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較大,河南省近幾年意圖打造內陸地區的人才聚集高地和極具活力的創新創業中心,極大提升了其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質量。而中原五省的生態發展質量綜合評價值比其他系統的都低一些,且各省份建設步伐與發展質量的差異也相對較大。
中原城市群的政策疊加效應在近幾年逐步顯現出來,主要表現為:中原五省的經濟發展質量提升速度加快,而社會、文化與生態文明系統的發展質量卻因為各省份各項事業的發展側重點不同、地域稟賦參差不齊等原因,綜合評價值差異不斷擴大,但基本上都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
2.3中原五省各系統的協調發展水平
中原五省經濟、社會、文化及生態文明四個評價系統之間的耦合度指數在2006年之后一直保持在0.9以上,甚至有一些年份接近于1,且變化趨勢高度統一,各領域的耦合關系與協同效應不斷增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程度不斷加深。本文進一步引入協調發展理念,定義并度量中原五省各評價系統的耦合協調度指數,劃分各年份的協調發展等級(表3)。各省份在政策引導下已經有所行動,在不同程度上采取措施深入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但是由于資源稟賦、經濟實力、發展規劃等因素,其發展速度不盡相同,發展差異也日益顯現。但是比較遺憾的是目前還都處于失調階段,根本達不到新發展理念中的協調發展目標,各項事業發展不均衡、不和諧,尤其山西省還在中度失調狀態,而山東省也只是剛剛進入低度失調階段。
3中原五省協調發展質量提升路徑
第一,協調發展理念優先。中原五省在制定本省未來的高質量發展規劃時,不僅要明確各領域的發展目標,也要充分認識到各領域的協調發展會加快本地區的高質量發展進程。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兼顧發展社會、文化和生態系統,從而加速其高質量發展進程。
第二,中原五省應該對自身薄弱領域和弱勢指標加大改革和促進的力度。通過評價,各省份能夠從中掌握各個指標的發展狀態,對于整個高質量發展目標來說是否是“扯后腿”的弱勢指標,從而可以加強對自身薄弱領域和弱勢指標的改革和發展力度,盡可能實現與優勢領域的均衡協調發展。
第三,綜合優勢領域和指標,走特色發展之路,更容易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中原五省需要充分挖掘各自的資源稟賦、特色產業、目前的優勢與強項等因素,將其綜合考慮、均衡協調、突出特色,爭取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助力中原城市群建設。
參考文獻
[1]張宏喬.中原城市群市域經濟差異的時空演變特征[J].城市學刊,2018,39(6):51-57.
[2]丁志偉,黃邐茗,謝慧鈺,等.中原城市群鎮域經濟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9,39(11):60-68.
[3]陳昱,田偉騰,馬文博,等.基于ESDA-GWR的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度時空分異及影響因素研究——以中原城市群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8):88-99.
[4]常露露.區域協調發展視角下城鄉公共服務均衡化發展的路徑選擇[J].區域經濟評論,2022,(2):141-146.
[5]王剛毅,劉杰.基于改進水生態足跡的水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性評價——以中原城市群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1):80-90.
[6]魏敏,李書昊.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體系構建與測度[J].經濟學家,2018,(4):19-26.
[7]楊永春,穆焱杰,張薇.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與核心策略[J].資源科學,2020,42(3):409-42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2102216);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2020CZH011,2021CJJ152,2021BZH016)。
作者簡介:劉少麗(1990-),女,河南洛寧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屈小爽(1984-),女,河南內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生態旅游、旅游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