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菊
摘要:進入新世紀后,國家大力開展素質教育,不斷落實落地新課程改革,教育教學領域提出了“‘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理念,自從提出該理念后,在教育教學領域引起強烈反響,尤其是從以往如何育人走向如何高質量育人,全面提升育人的質量。“‘五育并舉,融合育人”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有較強的促進作用。本文首先明晰“五育”融合的概念及其重要意義,其次探索“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構建的實施難點,最后就“五育”融合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期不斷進行“五育”融合育人,全面提升育人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五育”;并舉;融合;新時代;教育體系
從以往的“五育”并舉到當下的“五育”融合,改變的不僅僅是字面,更是其內涵,展示出教育發展以及變革路徑和趨勢。對比“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有獨特的時代性,“五育”并舉是另一種育人,而“五育”融合則是導向構建教育新體系,二者在本質上存在較強的差異性,因此適時提出“五育”融合,有效提升育人的集合性,不斷提升育人質量和效果成為時代需求。
1 ? “五育”融合的內涵
所謂“五育”,在傳統意義上指的是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融合則指的是整合和滲透,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五育”融合,指的是將以往獨立的德智體美勞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構建有針對性的全新教育體系,向各個子系統賦予新的內涵和背景,形成教育新體系。其教育目的、體制、方針、制度等方面有共同點,也有差異性,依托“五育”融合實現“五育”的相互作用,構建出全新的教育新模式,可對基礎教育活動的實施予以科學指導。
2 ? “五育”融合的意義
就目前教育實際而言,“五育”融合的現實意義較為突出:其一,“五育”融合走出單一觀念和概念,在以往教育體系基礎上,開發出全新的教育機制和教育體系,不僅和目前教育改革相契合,而且也為今后教育教學領域的發展予以有效指導。其二,“五育”融合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能力和技能,這是對以往獨立“五育”的有機整合,依托素質教育需求,秉承教育革新措施,借助“五育”融合這一突破口,在教育教學領域開展大革新活動,全面落實時代的教育需求,構建出滿足時代需求的教育新體系,對指導開展教育活動意義重大。其三,德智體美勞是開展教育的核心,特別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素質教育必須依托“五育”內容,落實素質教育要求,“五育”的情況直接決定素質教育落實情況,缺乏“五育”融合的素質教育,難以實現既定目標,“五育”融合的質量決定著新時代教育質量,因此“五育”融合意義重大。
3 ? “五育”融合實施難點
由于“五育”融合這一概念較為新穎,在其指導下的教育新體系依然處于變化之中,因此其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難點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3.1融合教育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實施受限
“五育”融合以教育為基礎,要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將這一概念落實,讓教育全過程貫穿這一理念,實現融合進學校、進課堂,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良好滲透,有益學校的管理工作和教師的教學工作。但是縱觀“五育”融合的實施實際,由于目前很多學校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應試教育思想,甚至很多學生為了應對高考采取應試學習方式。這一情況的存在導致“五育”融合的實施效果受到影響,一些學校將“五育”融合的實施作為一種口號,融合方式流于形式,并未積極影響到現實教育教學活動。從教師層面來看,很多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并不重視融合活動,各個學科之間存在一定的割裂情況,關聯度不高,融合教育選擇的切入點缺乏合理性,直接影響最終的融合效果。
3.2融合教育的機制不完善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體制,“五育”融合在教育教學中需要良好的機制輔助。在形成機制之前需要將“五育”融合的內容、要素予以明確,也就是明確融合方式、形式、目標等,這對具體融合路徑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因為教育教學領域提出“五育”融合這一概念時間較短,尚未明確融合的各方要素,很多學校雖然進行了嘗試和試點,但是“五育”融合始終處于初期摸索階段,尚未形成基于德智體美勞的融合工作機制,導致“五育”融合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對“五育”融合的效果造成影響。
3.3融合教育的評價體系難以確立
“五育”融合并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提升,而是基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多項技能的全面培養,也就意味著需要運用綜合性的評價方式,全面評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效果,形成完整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中需要將評價對象、標準、內容予以明確,還需要確定評價實施對象等,唯有將上述要素予以明確,才能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活動,有針對性地評價“五育”融合效果。但是在實踐中,由于融合教育力度不足,過程受限,致使上述五種評價依然獨立開展,單獨存在,部分評價只會做加法,評價結果有失公允,與“五育”融合目標有較大出入,評價實效性、完整性不足,難以有效指導教育教學活動,無法提升教育效果,學生參與積極性不足。
3.4融合教育開展程度參差不齊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提供教育活動的場所,社會空間由于其廣闊性,存在廣泛的教育教學資源,但是由于多方面影響,導致教育教學僅限于學校之中。同時,由于歷史原因,教育體系中存在的系列不足也被人們廣泛詬病,比如不重視德育教育、體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等。這些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社會形態有廣泛聯系,要想實現教育改革的有效推進,實現良好教育改革效果,必須長期堅持并將存在于社會中的不足加以彌補,將社會、家長、學生、教師、學校等多方面觀念予以改變和更新,在良好風氣下實施教育活動。“五育”融合對教育教學領域來講是一場大變革,也是有效轉變的契機,需要集合全社會共同力量參與其中,實現良性發展。
3.5“五育”教育存在現實落差
較長時間以來,高中教學領域在對思政教育體系充分積極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背景下,還存在一定不足。
其一,“五育”尚未均衡發展,現在高中教學領域對德育、智育等較為關注,雖然也開展了一定程度上的體育、美育、勞育活動,但是由于針對性不足,體育、美育、勞育發展稍顯不足。其二,尚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勞育、體育、美育中,雖然高中學校積極舉辦了一些活動,但是由于策劃活動的方式多為自上而下式,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活動的開展效果不理想。其三,尚未處理好德育教育顯性和隱性之間的關系。比如很多高中學校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注重不斷提升學生的理論能力或考試水平,在此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但是理論育人的內涵尚未向顯性表達。其他一些德育教育更是如此,學生在德育教育實踐中感受不真實,情感無法有效表達,甚至尚未激發。其四,尚未認識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事實上美育教育應該是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觀,提升學生心靈美的關鍵所在,應該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育人活動。但是在高中教學領域,并沒有充分認識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是依托藝術活動等形式開展美育教育,尚未進行有效的拓展和宣傳活動,學生對美育認識也不足。其五,相對缺失勞動教育。這一情況的存在是多方面的因素,高中階段的學生需要應對人生大考——高考,因此相對缺失一定的勞動教育,導致學生勞動技能不足。再者,在社會物質環境不斷豐富,家長愈加重視學生知識教育的背景下,學生也缺乏相應的勞動環境,這些情況的存在都導致學生的勞動教育相對缺失。
4 ? “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措施
4.1立足日常教學,實現有效融合
高中教育是有效實施“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徑,因此需要集合高中階段所有課程教學目標,與“五育”融合目標相結合,從不同角度、學科、課程、模式等方面開展實踐活動,有效帶動形成“體系化”模式。其一,通過一育引領,帶動多育融合,也就是通過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勞育中的某一育為突破口,將“五育”之中的有機聯系深入挖掘,將育人價值充分挖掘,有效實現“五育”滲透,提升“五育”融合的效果。比如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可以依托勞動教育,以勞動教材為基礎,深度挖掘融合“五育”的元素,引領學生開展“五育”融合,樹立樹德育、啟智育、強美育、提美育的教學目標。其二,通過多種有效的實踐活動踐行“五育”融合的相關要求。這一要求需要不同學科教師強化溝通,加強聯系,秉承“五育”融合這一共同目標,組織相關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設計實踐活動目標過程中要囊括德育、美育、體育等在內的“五育”內容,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深入參與,通過實踐過程中的溝通、合作、探究等實現“五育”的有效融合,讓學生的學習體驗進一步提升,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4.2完善教育機制,保障教育開展
完善“五育”融合教育體制,不僅需要教育教學主管部門的參與,還需要學校管理人員、教職人員等共同配合,和目前“五育”融合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索和研究活動,通過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確保科學合理地構建教育體制。其一,學校層面應將“五育”融合的教育機制進一步完善。在教育體系不斷變革的背景下,學校的管理體制、工作體制、組織體制、教研體制等均存在一定變化,這些體制也是學校推進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托,直接影響著“五育”融合的效果,因此就需要學校的管理體制、組織體制、工作體制等多方面開展重塑活動,構建出和學校、學生、教師、社會實際情況相符合的教育新體系,持續更新教育變革。其二,進一步關注“五育”融合中的整合和滲透。要協同發展教育活動,過程中需要多方面資源支持,比如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等,如果僅僅依靠學校自身的力量和“五育”融合目標相比還遠遠不足,無法滿足“五育”融合的實際需求,因此有必要將多方存在的壁壘打破,強化校內外溝通,將校外資源、社會資源充分引入校內,尤其是要將專業性教育資源有效整合,引入高校教育力量,將融合教育的范圍進一步拓展,進一步有效完善“五育”融合機制。
4.3實施融合評價,促進評價效果
融合是實踐評價的指向標,目前的教育活動其實并不缺乏評價,且評價標準并不單一,但是由于“五育”融合背景下重塑的教育新體系需要有針對性的評價活動,也就意味著評價必須導向融合,開展融合性的評價。其一,評價標準需進一步融合,制定評價標準應依托國家相關要求,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符合在校學生的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評價標準、內容、周期等,形成有針對性的融合評價,借此對“五育”融合情況進行評價。其二,依托評價標準,指標化相應的評價內容,在指標上區分重點,從不同方面有側重點地有效體現“五育”融合。同時評價需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便于使用,形成日常性的評價記錄。其三,評價體系構建完成后并非一成不變,需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動態調整,將評價的時代性、層次性要求予以突出,和各個方面教育教學活動需求相融合,有效為高中階段的“五育”融合和基礎教育理念的實施提供有益參考。
5 ? 借助社會平臺,形成教育合力
“五育”融合是一個系統性的復雜工程,牽扯面多、涉及面廣,不僅需要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更需要納入社會平臺的必要支持,形成教育合力至關重要。其一,作為教育教學行政主管部門,應對“五育”融合的內涵予以深度解讀,將當前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予以有針對性改善,從根本上解決影響“五育”融合進程的問題,為高中階段學生的融合教育提供良好的沃土,在教學上平均分配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機會。其二,在社會上廣泛開發資源,加強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資源融合,有機整合以往相對獨立的教育體系,將“五育”融合理念在社會平臺中予以實踐,通過教育合力的形成指導融合效果,提升融合質量,靶向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6 ? 結語
根據上文的論述,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五育”融合是教育教學領域發展的必然要求,對高中教育來講,可以助力新時代新教育體系的構建,重塑教育教學體制,“五育”融合是契機也是挑戰,對此我們要深刻把握。新的機制、理念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需要經過較長時間實踐、探討,“五育”融合更是如此,在發展過程中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秉承客觀規律,循序漸進予以發展和提升。縱觀目前的“五育”融合過程,還存在較多的不足和問題,需要持之以恒地開展相應的探索和嘗試活動,創新發展“五育”融合,為高中階段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指導。
參考文獻:
[1]李海霞,劉偉杰.“五育”融合的現實困境及優化路徑[J]. 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0(12):1-4.
[2] 寧本濤,樊小偉.成融合氣象,育中國少年——“全國五育融合研究論壇”綜述[J].基礎教育, 2020(02):107-112.
[3]徐星.全國第二屆“五育融合”研究論壇在金山舉辦以“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質量[J]. 上海教育, 2021(03):38.
[4]寧本濤,楊柳.以“五育融合”之力撬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來自第二屆全國“五育融合”研究論壇的觀點[J]. 中國電化教育,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