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俞芬,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實驗小學高級教師。浙江省德育特級教師,浙江省第二批名班主任工作室、寧波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寧波市首屆名班主任。“23℃教室”班級教育理念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所帶班級多次被評為“寧波市書香中隊”。開展的班級活動在《人民教育》、浙江衛視、寧波、奉化等多家媒體上報道。出版個人專著《有溫度的班級有故事》《你也能遇見23℃教室》,發表德育論文80多篇。
一間教室,課桌、椅子、黑板,看起來長得都一樣,但從每一間教室里走出來的孩子,卻往往有不一樣的氣質和胸懷。一間教室長什么樣,取決于課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取決于這間教室的班主任以怎樣的眼光和心態去擁有它。
一、帶班27年,我對教室的理解和認識
剛踏上班主任崗位,在我眼里,教室只有我和一群學生,我的工作就是能管住這群學生。那段時間,我讀班主任管理類的書,目的就是能找一些方法,讓這些學生都乖乖聽話。當時的我認為教室里的關系就是“管”和“被管”。
第一屆學生帶了4年,有了做班主任的一些體驗,不再懷疑自己的能力,慢慢把目光聚焦到學生身上。那時候,我重點關注問題學生,認為只要把這些學生教好了,帶班就成功了。于是,我慢慢修煉愛心、耐心,學習各種轉化問題學生的方法,教室成了我與這群學生斗智斗勇的場所。
后來,我遇到了一群家長,他們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家校之間開展了頻繁而有趣的互動,“爸媽課堂”“家育沙龍”“親子聯誼”等系列活動豐富了班級生活的內容,拓寬了教室的空間,使班集體變得靈動而溫暖起來。這給了我較大的啟發:一個班只有一個班主任,卻有N位家長,若是心向一起,共同參與班級建設,班集體會凝聚更大的能量。
家校協同,形成共育新格局,開拓了班級建設的新思路,也是我面臨的新一輪挑戰。接下來的5年時間,我連續做了三輪家校合作的課題,在專家的指導下,在課題的帶動下,特別是在“教育生態理念”的指引下,我對帶班工作有了進一步認識: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生態工程,影響學生成長的因素有很多,如老師、同伴、家長等。班級工作的意義就在于營造良好的教室生態,使學生得到來自教師、家長、同伴,以及集體的多維式、互動式的支持,從而促進他們蓬勃地成長、燦爛地綻放。
二、23℃理念,讓我看到了教室美好的樣態
我們知道自然界的氣候溫度影響制約著萬物的生長,同時會引起人體生理機能的一系列變化。23℃是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溫度,這樣的溫度也是動植物生長的最佳氣溫。
23℃教室,指的是一種教室生態環境,這間教室如同23℃生態環境,溫暖而生動,和諧而上進。這間教室營造的氛圍是舒適的、和諧的、安全的、令人放松的,滿足孩子生長的最好條件。置身于這樣的教室環境中,每位學生的呼吸和節律都是柔和的、暢快的;每位學生都能安心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每位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盡情地舒展,不拘一格地向上生長。
23℃教室,猶如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間教室美好的樣態。那么,其背后倡導的是一種怎樣的帶班理念呢?傳統的班級管理認為,“班級=學生+班主任”,帶班工作就是一個班主任領著一群孩子在教室里共處。這樣的認識是狹隘的、不全面的。“23℃教室”理念倡導,一個班就是一個生態場,它是一個系統的、有機的整體,它的發展是由班級里各種因素相互關聯、動態制約生
成的。
如何更好地理解23℃教室的理念?它基于教育生態學的“相互作用論”,強調把事物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看到系統內部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強調一種動態平衡的觀點,強調內部各種因素的協調。聯系到班級管理,就是說一種健康的教室生態環境,一定是由學生、教師、家長等個體因素,與班級、學校等集體因素共同作用構建起來的和諧融洽、平等信任、共生共長的空間環境。簡而言之,踐行23℃教室理念,就是把生態學的相互聯系原理、動態平衡原理、共生共長原理注入班級管理中,以潤澤的生態關系促進學生成長。
三、做到“四個一”,你也能遇見23℃教室
近些年,我帶領工作室小伙伴,在班級管理中踐行“23℃教室”理念,我們欣喜地看到,當教室的生態發生改變時,給予學生的教育支持力和幸福感就越來越強。在踐行過程中,我們積極探索“23℃教室”行之有效的建設路徑,提煉出了以“四個一”為支架營造潤澤的班級生態,滋養學生、教師、家長幸福成長。
1.一間有情調的教室
雖然很多教室硬件設施都差不多,但是走進去迎面撲來的氣息卻不盡相同。教室的布置營造的是一個班級自然的生態環境,目之所見,目之所感,無不影響置身于教室中每一個人內心環境的構建和相互關系的協調發展。
首先,教室的底色是整潔。以我們班為例,提出了“五星級”學習環境建設,每位學生需要做到以下五點:地面干凈;課桌整齊;桌內整潔;地面不放雜物;離開教室桌面不留物品。前一兩個月反復抓,將衛生情況拍照上傳屏幕,不少學生平時對教室衛生視而不見,一旦屏幕反饋,他能看到問題所在。
其次,有人文化的設計。教室是一個集體,必須有象征集體的印記。教室門上張貼著學生親手設計的班徽,班徽正上方是班名——創實班,兩旁的“健康、向上”是班風,中間草地上的兩位學生代表男同學與女同學,他們共同托起未來的璀璨之星。同心圓象征著班級的和諧。班徽是班級特色標志,既寄托著大家對集體的信念,同時也讓大家感受到集體的歸屬感。
常態的文化角洋溢著人文氣息。圖書角的特色在于,每本書里夾有一張漂流卡,有一欄內容為“讀者留給書主的話”,讓書在流動過程中傳遞閱讀者豐富多樣的感受。教室后墻有一塊涂鴉陣地,這是孩子們的想象馳騁之地、才藝展示之地。只要你足夠有自信,你的作品足夠有創意,都能自由張貼,還可以借課間向觀看的同學做介紹說明。這里也定期為班內特長生做專場秀,如我們班馬同學熱衷于畫漫畫,上學期為她舉辦了兩次個人漫畫展。涂鴉陣地是學生釋放個性、展示風采的一角,也是他們彼此欣賞、切磋交流的陣地。
再次,有浪漫的意境。走進教室,各個角落都擺放了各種各樣的綠植,教室一年四季都顯得生機盎然。孩子們看書累的時候、眼睛疲勞的時候,環視教室里的花花草草,頓感神清氣爽。這份浪漫還來自學生愛護這些綠植的情感。每盆植物都貼有小主人的名字,以及“植物的自我介紹”。學生悉心照顧這些植物,給它們澆水,捧出教室曬太陽,修剪枝枝葉葉,這不光培養了他們愛護花花草草的情感,陶冶了他們欣賞美的情操,還培養了他們的愛心、責任心。
2.一套自主化的管理
置身23℃教室,能讓人感受到呼吸節律的柔和與暢快,這是因為它營造的氛圍不是管與被管、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它倡導教室環境相互關系的動態平衡,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平等,尊重內心的自由,尊重個體的獨立。生態化教室的管理,把自主權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我任教的是小學高年級,我們班實行的自主化管理分為以下三塊內容:
(1)班干部事務管理。班干部是班級發展的先鋒隊,是主力軍。把班干部隊伍建設好,把班級事務交給他們打理,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管理能力。開學初,我們共同制定了“值周班長職責一覽表”(如下表)。
班干部管理有兩個特點。其一,管理“分時段、分工”,把管理事務分解、細化,變得可操作。每個時段,紀律班長、衛生班長都有明確的職責,上崗前做到職責明晰;其二,推出“管理口令”,意義在于統一集體的行動,強化行動的內容,增強班干部管理氣勢。例如,放學時段執行的口令“請大家整理好書包,彎腰檢查地面衛生,把凳子放好,門口排隊”,提醒孩子離校前依次有序完成四件事。
(2)崗位制環境管理。“五星級”學習環境的建設,除了常規值日外,班級的環境區域實行分塊承包,根據需要設置了10個不同崗位。崗位實行聘任制,自愿報名,自主寫清楚崗位職責,張貼在班務欄內,這既是一種榮譽,也能時時對照崗位工作是否履行到位。崗位制環境管理的價值在于:崗位清,職責明,效果好。
(3)成長幣自我管理。班級自主化管理,最終目標是實現每位學生的自我管理,他們清楚地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并付諸行動。對于小學生而言,自我管理的能力尚在萌芽階段,需要外在力量加持。我們班設計了不同面值的成長幣,與之配套的是班級學生共同參與擬定的“自律之星”價值表,用來評價學生,評價內容主要指向學生的做事態度;評價單位主要趨向“組”或者“班”,讓孩子不斷體驗“因為我的優秀讓大家更加優秀”,在實現自我管理中不斷增強集體的獲得感、歸屬感。
3.一個多元化的平臺
學生的成長是體驗式的、自我構建式的,這就需要豐富多彩的適性活動作為媒介。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實踐平臺。23℃教室的理論基礎是“相互作用論”,借用多元化的平臺,讓每位學生成為聚光燈下的主角,同時促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交往,碰撞出靈感,滋生出情感,讓教室的空氣流動起來,讓學生的精神生命活躍起來,讓整間教室煥發出勃勃的生機。我們班級推出了多種經典活動:
創意讀書活動——書市。把閱讀融于超市經營模式中,通過“選書打廣告、成長幣借閱、閱讀分享會”等環節,給予學生選書的自由、分享的快樂,營造濃濃的書香氛圍。此舉不僅讓家中擱置的圖書流動起來了,而且激發了學生閱讀的熱情,打開了學生閱讀的眼界。班級有位男生是個動物迷,以前只閱讀與動物有關的書,書市活動開展后,他聽了同學們精彩的好書推薦,感受到了各種書籍的風采,改掉了“閱讀偏食癥”。
勞動育人活動——小鬼當家。現今很多學生在家中的角色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為了培養學生自理自立的能力,班級開展了“小鬼當家”活動,學生每天回家至少參加一分鐘的家務勞動。如何把勞動教育做得有意思,我請學生用漫畫的方式把勞動過程記錄下來,并且每天抽時間讓他們相互欣賞漫畫,切磋勞動技藝。這樣一來,枯燥的家務勞動變得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每學期結束,班級還會挑選優秀的漫畫作品制作成“創實勞動寶典”,留給每位學生做紀念。
情感溝通欄目——心靈花園。班級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精美的筆記本,美其名曰“心靈花園”,記錄自己的心情故事。這是師生之間的一條情感熱線,學生心里有話不敢說,就讓“心靈花園”架起一座橋,用文字來傳遞。這條熱線幫助不少學生解開心里的小疙瘩,在悄無聲息中發揮了育人功能。班級陳同學,脾氣倔,易沖動,與同學關系不好。與他的溝通就借用“心靈花園”,我耐心解答、開導他的困惑,時常把《讀者》《青年文摘》里的文章剪下來,夾在本子里送給他。堅持了整整兩年,他從隨意大叫,到懂得控制情緒,到學會體諒他人、尊重他人,“心靈花園”改變了他,也見證了他的成長。
除了傳統班級活動外,還有特色班級活動。(1)兩季活動——四年級“成長季”,六年級“畢業季”,都會邀請家長一起參與,與孩子們展開互動,提供支持和力量,共同見證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與蛻變。(2)跨省聯誼活動,兩年前與四川省廣元市喬莊小學402班建立了聯誼班,孩子們通過視頻聊天、書信往來,一直保持聯系。去年暑期,我們遠赴四川開展了見面活動,與生活經歷不太一樣的孩子交流,他們更加懂得了人生的意義。
4.一門有特色的課程
23℃教室的氛圍是開放式的,不光有學生、老師,還有家長們的參與。家長是班級建設的重要合伙人,借力豐富的家長資源,家校合作共同構建一個平等共生的育人生態場。為此,我們班級開設了一門親子課程——“爸媽課堂”,提出了一句口號“創實爸媽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大手牽小手,融洽親子關系、家校關系,使教室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加豐盈飽滿。
“爸媽課堂”分校內、校外兩種形式。校內課堂邀請有一技之長的家長走進教室,給學生帶來豐富的課程知識,如插花課、瑜伽課、護牙課、拼盤課。有幾位家長不止一次走進教室,給學生帶來系列的課程,加深他們某一項知識技能的習得。校外課堂由家委會牽頭引領,面向社會,面向大自然,開展實踐型活動,如外出踏青、公益活動、跟著課本游等,家長們自愿報名參加。學期初制定計劃,每個月安排一次校內課程、校外課程,每次活動都規范有序地進行。
“爸媽課堂”讓家長一改居高臨下的態度,逐漸學會與孩子平等相處,這是許多家長走進課堂最大的收獲。例如,鄭媽媽給孩子們上完課后發表感言:“平時在家我容易對女兒發脾氣,走進班級面對一群孩子心態不一樣,和他們說話發現自己的腔調也變了,我會改改我的暴脾氣,以后多爭取這樣的機會。”對此,很多家長表示認同,在家只盯著自己孩子,走進教室后看到了一群孩子,能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孩子,親子交流改掉了以往居高臨下的架勢,更加注重尊重和引導了。
校外活動常以家庭為單位,或去春游野炊,或一起驅車采摘,或參加一次公益活動。家庭聯誼的好處是,家長之間年齡相仿,有共同的話題,有共同的育兒需求,他們會相互分享經驗,也在現場觀摩中感受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親子關系,啟發良多。
每次活動結束后,我都會將課件、課堂記錄、現場照片上傳班級群,讓更多家長感受“爸媽課堂”的溫度,感受到走進教室為孩子們服務、與班級共同成長的價值所在。“爸媽課堂”的意義不僅在于帶領孩子從課內走向課外,從學校走向社會,拓寬了精神領域;也在于發展了親子關系,培養了親子情感,提升了家庭教育質量;更在于促進了家校融合,家庭和學校在交往中成就彼此,關系進一步融洽,班級生態變得更加溫潤豐盈。
一間教室的樣子就是一個班級的樣子,就是這個班級中走出來的一群學生的樣子。假若你也能遇見23℃教室,一定會感受到溫潤如春的生態,聽到教室里每一位學生成長拔節的聲響,看到班級教育蓬勃生機美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