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
摘 要:學前期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園辯論教學是提供一個論證和辯駁的語言互動環境,讓辯論雙方圍繞一個互立的觀點,在語言交流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讓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禮貌傾聽、接納他人,進而學習并掌握辯論的方法。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進行獨立思考,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知識經驗進一步提高,喜歡對事物現象產生質疑,并持有不同觀點和看法。因此,辯論教學在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思維能力、語言概括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等方面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兒教師在組織大班幼兒辯論教學時要思考和把握好的幾個策略。
關鍵詞:大班幼兒;辯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9-0057-03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debating in large classes
CHEN Zhao? (Gutian County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Ningde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Preschool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Kindergarten debate teaching is to provide a language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for argumentation and refutation, so that both sides of the debate can focus on a mutually independent point of view, express their own views and refute each other's view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et children learn to listen politely and accept others in this process, and then learn and master the method of debate. As young children grow older, they begin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bout things and phenomena in real life, their language skills and knowledge experience are further improved, they like to question things and phenomena, and hold different viewpoints and views. Therefore, debate teaching has rich educational value in developing children's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language thinking ability, language generalization abil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several strategies that kindergarten teachers should think about and grasp when organizing large-class children's debate teaching.
【Keywords】Large class children; Debate teaching; Strategy
基于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一些需要和問題,我們進行了大班幼兒辯論教學的思考與嘗試,活動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幼兒園的辯論高手,而在于把幼兒的爭論引向辯論,了解恰當的辯論經驗。開展幼兒園辯論教學活動,教師需要以下策略。
1.捕捉辯論主題,積累經驗,激發幼兒辯論的思維碰撞
(1)確定辯題
一個有價值的辯題能引發幼兒熱烈的討論、爭辯,甚至辯論,更能激發幼兒對身邊事物的了解和深入思考。而一個有針對的辯題內容,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幼兒的興趣及是否有爭議性有關。它往往來自幼兒的生活及其獨立思考的經驗。幼兒園辯論活動的核心價值是圍繞一個相互對立的觀點,解釋并堅持自己的觀點;理解和尊重別人的觀點;運用恰當的方法去反駁對立觀點。所以,在辯論活動初始階段,教師應讓幼兒對辯論話題產生興趣,感受并接納不同的人看問題的立場不同,從而讓幼兒學會接納自己和同伴的不同觀點、不同理由。針對以上設想,筆者在日常活動中與幼兒討論簡單的話題,以捕捉辯題,這些話題一定是來源于生活、有爭議性,并且是幼兒感興趣的,比如“住頂樓好還是一樓好?”“有弟弟妹妹好不好?”“生男孩好,還是女孩好?”“爸爸好,還是媽媽好?”“白天好,還是黑夜好?”等。每個幼兒在這些辯題上都有著獨特的生活經驗,他們能積極參與辯題、有感而發、有話可說,是辯論成敗的關鍵。
(2)積累經驗
為了拓展幼兒辯論話題的經驗,引導幼兒做好知識經驗的準備,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相關體驗活動,比如在開展“喝開水好,還是飲料好?”的活動中,請幼兒和家長查閱資料、收集并記錄下來,共同完成“調查表”的內容,共同查閱所要辯論內容的資料,與同伴有條理地論述并梳理經驗。又如在開展“帶弟弟妹妹好不好?”的大帶小活動,讓大班幼兒進班帶小班弟弟妹妹玩兒,感受帶弟弟妹妹的艱辛和快樂;在開展“晴天好,還是雨天好?”的活動前,教師先讓幼兒到戶外感受晴天的景色、晴天可以干什么,感受在雨中欣賞、玩耍,享受身臨其境的體驗后再通過回顧,進入辯論話題,開展有體驗、有情感、有準備的辯論活動。
(3)抽簽分隊
辯論初期,教師更多地考慮幼兒的興趣和意愿,讓他們自由選擇正方和反方。到了辯論后期,我們采用開放的抽取辯題辯論形式,更能引發幼兒從辯論的矛盾和沖突中獲取經驗,激烈的思維碰撞讓他們真實而深入地思考。在大班辯論活動“晴天好,還是雨天好?”中,教師預設了引發幼兒思考的問題:“你喜歡晴天還是雨天?”以及“晴天能做什么”“雨天能做什么”,接著采用開放的抽簽的分隊形式,決定晴天隊、雨天隊。讓幼兒對自己的辯題有著期待和挑戰,滿足了幼兒游戲的需求,使教學變得更輕松,同時滲透著能站在別人的立場——“我不支持你的觀點,但我能接納你的觀點,如果我挑戰的是跟自己不一樣的辯題,我要接受更大的挑戰”,要站在別人的觀點來思考。此時,幼兒開始積累經驗,感受接納別人的思想,有助于內化到辯論活動中。
2.設置辯論游戲,體驗規則,幫助幼兒感受辯論的內核思想
(1)嘗試辯論,體驗沒有規則的不適應
幼兒的辯論活動是一種規則游戲,掌握活動規則,是辯論活動的一種形式經驗,在辯論過程中對方的觀點和說法尤其重要。有的幼兒急于與同伴討論觀點而無法傾聽別人,有的幼兒急于表達而打斷對方的發言,甚至出現大聲起哄、責罵等不良文明行為,所以掌握規則和要求及其重要。在大班辯論活動“長大了好不好?”的第一次自由辯論中,有的幼兒為了急于表達,情緒難以控制,同時無法做到聽取別人的觀點或打斷別人的發言,出現了一系列過激的行為,如指責別人或離開座位,跑到別人面前說“你不要再說,我不想聽”等這類話語。出現以上這些情況,教師沒有予以制止,只要幼兒沒動手打起來,教師都表現得很淡定,盡量坐著觀察。第一次的辯論目的是讓兩組幼兒由“自由辯論”變成“爭吵”,教師采用了開放形式,讓幼兒體驗到沒有規則帶來的不適應。問題來自幼兒實際辯論活動中,又回歸到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
(2)共同制定規則
活動中,有部分幼兒會用調侃、幽默的話語調節氛圍,比如幼兒會說“肅靜肅靜”,待幼兒情緒平穩時,教師和幼兒共同制定解決出現問題的方法,即如何制定辯論的規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如實記錄辯論規則并形成圖文并茂的記錄紙,如辯論有正方和反方、主持人、評委專家等。辯輪時要舉手發言,雙方的觀點是對立的,做到不吵架、不重復,學習輪流發言;眼睛要看著對方,做到善于傾聽、清楚表達等,使用文明語言。
(3)內化規則
在幼兒運用圖示初步了解辯論規則后,教師在不同階段設置不同的辯論規則,在辯論的初期階段,要求幼兒學會傾聽、舉手發言、輪流發言,不重復、不插嘴對方的發言。到了辯論后期階段,可以提出更高的規則要求,如禮貌文明,表述完整且規范、有觀點,具有邏輯性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裁判,整個教學的組織是開放的,活動過程不是靠教師強調規則為主,教師通過如“暫停”“安靜”等口頭語言、肢體語言讓幼兒嘗試規則、制定規則、體驗和內化規則。在教學中教師以開放的心態,不怕幼兒在活動中出現問題,出現問題讓幼兒共同去嘗試體驗,最后教師引導幼兒去分享交流,梳理辯論規則,以達到幼兒文明的辯論態度和習慣。
3.創設辯論情境,營造氛圍,支持幼兒充分體驗辯論現場
(1)觀看辯論賽,了解辯論活動
在開展辯論活動前,教師第一次讓幼兒通過觀看學生辯論會錄像,以了解辯論的流程、形式和規則,感受辯論會的緊張、有序的現場氛圍;第二次觀看辯論視頻時,要讓幼兒明確自己的任務和職責,來建立自己的觀點并加以陳述;第三次觀看辯論視頻時,要有更加明確的辯論規則:一方只能一人做出辯論,要認真傾聽、有團隊合作精神等。
(2)創造、再現辯論活動氛圍
大班幼兒正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為了讓幼兒對辯論形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師要設置、再現活動現場。比如在辯論活動“灰狼該不該掉進陷阱”中,制作了布置環境的材料、強調規則的牌子等,布置了“森林大草原”的辯論情境模擬現場,并讓幼兒入座到自己的陣營,以增加小組合作的意識,這種對抗的氣氛讓幼兒的辯論現場有儀式感,幼兒對情境化的辯論現場充滿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師幼辯”“幼幼辯”的對辯形式,還可以開展不同班級、年段間的群體辯論賽,讓幼兒進入緊張、激動的辯論氛圍中,躍躍欲試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3)設置獎項,推選最佳辯論手
為了鼓勵辯論手在活動中積極踴躍、遵守規則,教師出示與幼兒共同制定的記錄紙的圖示,根據圖示中的得分與扣分情況,設立最佳辯論名額,推選辯論手獎項,也可以通過推薦、投票競選的形式進行評選,引導幼兒學會自我評價和客觀地評價他人。獎項可以有多種形式,如最佳臺風獎、最佳辯論團隊、最佳文明獎、最佳觀點獎、最佳反駁獎等,鼓勵幼兒不斷參與辯論活動。
4.運用辯論方法,助推思考,提升幼兒的辯論技巧
(1)引導幼兒關注、質疑對方的觀點并進行反駁
辯論活動中的反駁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是最具有挑戰性的環節,為了促進辯論的邏輯性,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認真傾聽,在理解他人觀點的基礎上抓對方的“破綻”進行反駁。反駁時要提出反問和質疑,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做到有理有據。在大班辯論活動“夏天好,還是冬天好?”中,正方說“我覺得是夏天好,因為冬天天氣冷,很容易感冒”時,反方馬上反駁說“夏天天氣熱,空調溫度太低時,也容易感冒”。又如,在“看書好,還是看手機好?”的辯題中,反方說:“我覺得看書好,因為看手機會影響視力。”正方說:“難道看書就不會影響視力嗎?”幼兒能關注、質疑對方的觀點而進行反駁,辯論的技巧得以提升。
(2)理解、應用辯論關聯詞和句式
辯論表達的方法多種多樣,有陳述、假設、對比、反問、舉例等。靈活運用辯論方法對幼兒是種挑戰。在辯論之前,教師可以用幼兒能夠理解的語言去分析、示范辯論方法。由于幼兒語言思維比較具體形象,語言特點比較直白,較少使用規范的關聯詞語,教師應根據幼兒的情況進行示范引導,如“我認為……因為……所以……”;當幼兒無意識地運用“難道……不是”“如果……就……”等這些關連句式進行連貫、完整地表達,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理解這些關聯句式的意思,讓幼兒掌握并日積月累地應用多種辯論方法。
(3)教師的語言示范與指導
在辯論活動中,幼兒的思維活躍、天馬行空,有時會出現忘記自己的立場“跑題”的現象。此時,教師要及時拉回話題,并進行梳理,以使話題回歸到核心問題。有時經常出現幼兒語言“詞不達意、話不言中”的現象或意思不明確、遺漏關鍵信息時,教師要修正反饋,如“你是說……”。教師要進行適當的語言示范與指導,梳理幼兒表述不完整、語義表達不清晰的語句,教師也可通過發現幼兒語言中具有示范意義的語句去強化反饋辯論中的好句式、好案例,發現幼兒語言的“亮點”給予肯定并讓其他幼兒模仿使用。此外,在運用辯論策略上,教師可以適當地對幼兒的語言進行“追問”,如在“晴天好,還是雨天好?”中,當幼兒想表達雨天開車視線很模糊時說“雨天很模糊”,教師予以追問“什么很模糊”,從而幫助幼兒梳理知識經驗和提升辯論技巧。
5.延伸辯論活動,多元總結,幫助幼兒梳理辯論經驗
辯論活動的反饋、梳理和總結是辯論活動的延伸,辯論總結能提升拓展幼兒辯論活動的經驗,鼓勵幼兒在今后的辯論活動中學會獨立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維,所以教師進行辯論活動總結尤為重要。辯論總結時,教師要圍繞辯論話題去全面梳理、集中闡述雙方的主要觀點,幼兒間要充分交流,以達成共識,這對培養幼兒的分析、綜合、概括、推理、合作、表達等能力都有著深遠的意義。第一,通過梳理辯論總結,讓經驗豐富的幼兒和有語言組織能力的幼兒不斷得到提升,同時,也能帶動一些缺少經驗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夠的幼兒,給他們一些啟發和借鑒。第二,在辯論活動中要多元總結、評價、互動,評價的方式應是多元的,如幼兒互評、自評,小組及全班投票等;評價的內容應是多樣的,如對最佳禮儀、最遵守規則、最有創新、最有表現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要對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遵守規則、能運用辯論技巧的幼兒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梳理和提煉辯論的策略,不但能激發幼兒對辯論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幼兒也會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而進行嘗試改進,培養了幼兒客觀、理性地看待事物和問題的態度。
總之,辯論活動的過程不是認知學習,它是富有挑戰性的語言教學活動,它用一種獨特的學習方式,引導幼兒去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和表現世界,讓幼兒在參與中運用語言、組織語言和拓寬知識,為幼兒的終身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邵萍.大班幼兒辯論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策略[J].幼兒教育,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