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羽 李玉芝 郭夢凡 徐鵬 桂世良
【摘要】目的:在課程整合思想下設計《骨骼運動系統》課程的教學方案,并對其實踐效果進行分析。方法:選取本校2021年3~6月臨床醫學班的120例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方法,觀察組采取課程整合思想下設計的教學方案,展開《骨骼運動系統》課程教學,對比兩組學生的臨床教學效果。結果:觀察組學生對所用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更高,理論考核成績與形成性技能的掌握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實踐中,觀察組學生的積極性更高,課程學習、實習過程中表現出的綜合能力更好。結論:課程整合思想下設計《骨骼運動系統》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骨骼運動系統》;課程整合;教學方案;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0-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5249(2022)21-0155-04
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案是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在醫學模式逐步轉變的背景下,以新時期醫學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創新課程模式,優化課程教學方案,是教學改革的重難點。歐美國家對醫學課程體系改革的探索時間較早,通過多角度分析與積極探索,國外學者提出了不少具有創新性與實踐意義的課程模式。課程整合是將多個學科融入特定課程中并變革原有課程體系的一種新思想,針對學科課程的割裂、對立問題,“課程整合”思想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以器官系統為中心(organ-systems-based curriculum,OSBC)的整合模式是整合思想下醫學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成果,相較于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OSBC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充分整合了與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源,將基礎課程與臨床內容進行重組,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對OSBC的實踐路徑進行了探索[1-3],依靠分段整合、逐步融合的策略,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思路逐漸清晰。本研究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導向,從相關學科的基礎內容到臨床實踐,探索《骨骼運動系統》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設計課程教學方案,實踐反饋教學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本校2021年3~6月臨床醫學班的120例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49例,女11例,年齡21~24(22.30±0.99)歲;觀察組患者中男47例,女13例,年齡21~24(22.77±1.09)歲。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自愿參與;(2)配合度好。
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試驗;(2)存在其他嚴重違背教學試驗方案的行為。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教學方案,完成骨骼運動系統對應知識的教學工作,并根據臨床實習計劃完成專科定向實習。
觀察組采取整合思想下設計的《骨骼運動系統》教學方案,具體內容如下。
籌備階段:(1)骨科教研室教學主任擔任系統課程的負責人,積極組建課程整合教學團隊,采取教研室推薦方式,并明確團隊的篩選程序,要求所有參與課程整合教學的教師具備良好的理論基礎與臨床工作能力,對OSBC的相關理論有正確認識,最終吸收6名優秀教師。(2)為保證課程整合的順利實施,整合前由負責人進行《骨骼運動系統》課程整合的實踐調研與可行性論證,圍繞現階段課程教學改革的實際需求以及預先制定的課程整合總體目標進行深入分析,提取課程涉及的相關學科的精髓所在,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共通點。(3)以開展課程整合教學為目的,組織教師參與專題培訓活動,并鼓勵教師利用空閑時間學習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模式[4]、情景模擬訓練及教學效果考核指標[5]等相關文獻,提高自身執教水平。(4)參考OSBC的教學理念、骨骼運動系統相關基礎理論與臨床教學經驗,在原有教研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對整合的目標與內容進行明確化,并分解各個教學環節的具體目標與實施計劃。(5)關注課程教材、教學課件等資源的準備進度,以現有教材為基礎,圍繞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調研,選取具有權威性的專業書籍或國內外的文獻資料,擴充數據庫。
方案設計階段:從教學目標、學科知識的整合、方法優化以及課程考核四個層面進行分析,完善了教學設計方案。(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包括認知、技能、綜合能力以及職業素養四個層面,均圍繞《骨骼運動系統》課程內容進行設計,具體內容如下。認知層面,要求學生在完成相應課時的學習任務后,全面了解骨骼運動系統的正常解剖知識、生理及病理機制,熟練掌握骨骼運動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與康復等知識;技能層面,指導學生學習骨骼運動系統疾病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技能與相關檢查結果的判讀方法,常見多發疾病的病例分析和基本處理原則,要求學生能夠在實踐演練過程中熟練應用,側重教授石膏固定、關節囊穿刺、牽引技術等基礎技能;綜合能力層面,按臨床工作對醫護人員綜合能力的實際需求,制定各項能力培養的具體目標,包括突發情況的處置能力、抗壓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職業素養層面,要求將醫德醫風培養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實踐,引導學生樹立人文意識、服務意識。(2)學科知識的整合。總體劃分為骨科-康復醫療、骨科-病理生理、骨科-藥理、骨科-其他學科三個模塊,各模塊的整合內容不一。骨科-康復醫療的整合重點為各類骨科疾病的康復治療方法及整體醫療觀念的塑造,骨科學多涉及常見病的診治方法,而骨科患者的臨床轉歸不僅取決于明確的診斷與手術治療,術后的康復鍛煉也具有重要價值,康復醫療理論的整合,可補齊骨外科在損傷康復治療方面的短板,促進學生整體醫療理念的形成。骨科-藥理的整合重點為鎮痛藥物的應用,骨科患者普遍存在疼痛癥狀,由此帶來的應激反應會對機體的身心健康構成影響,既往常用鎮痛藥物來改善骨科患者的舒適度,但藥物鎮痛也存在局限性與風險,如患者對鎮痛藥物的依賴性增強、藥品副作用增加等,藥理學科與骨科的整合,有助于更新學生對骨科患者用藥的理念。(3)方法優化。主要圍繞教學方法改革、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教學的比重等展開,除繼承傳統授課方式的有益經驗外,著重強調PBL、情景教學等模式的應用。例如,以理論知識的整合為基礎,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為目標,適當簡化課程內容,提高學習任務的針對性;調整課時安排,減少課堂教學的課時,占比維持在50%~60%,適當增加專業技能、病案小組討論等相關內容的課程比重,盡可能滿足學生的能力培養需求。(4)課程考核。以課程原有的評價機制為基礎,仍從理論、技能兩個方面設計評價方案。其中,理論考核采取閉卷筆試考核方式,根據整合后的課程內容編寫期末考核的大綱,設計筆試題目,考試成績按60%記分,納入學生的課程總評分;形成性技能考核分床旁技能、骨關節模塊基于患者和問題的學習(patient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PPBL)測試、文獻翻譯、同學互評等多個部分,除床旁技能考核按得分的20%記分外,其余模塊按5%計入總分。教學方案的主要內容如圖1所示。
1.3 觀察指標
(1)有形教學成果,采取自擬調查問卷,就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進行評價;以《骨骼運動系統》課程教學要求為主線命題,兩組采用統一試題,試題內容分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含整合學科內容),總分分別為30、70分;參考課程的技能教學目標,設計形成性技能的考核題目,滿分100分。(2)無形教學成果,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綜合能力的變化情況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學生反饋滿意度
觀察組學生對所用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更高(P<0.05),見表1。
2.2 理論考核
觀察組學生的理論考核成績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實踐考核
觀察組學生的實踐考核成績為(84.10±4.27)分,對照組為(72.23±4.09)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5.727,P<0.001)。
2.4 無形成果
教學過程中發現,觀察組學生的積極性更高,課程學習、實習過程中表現出的綜合能力、臨床思維能力更好,尤其是在參與團隊協作類學習任務或實習安排時,觀察組的團隊協作意識及綜合分析能力具有明顯優勢。
《骨骼運動系統》是OSBC課程主要的整合模塊之一,該課程以現有的外科醫學理論為核心,融合了包括人體解剖學、康復醫療等在內的多個學科,由于課程的綜合性較強,存在高度分化特征,各個學科的界限相對清晰,整合難度較大。相較于“以學科為中心”的模式,OSBC解決了學科橫向聯系不足以及綜合能力培養效果不佳等問題,并且能夠為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供重要幫助,探索《骨骼運動系統》的課程教學方案,具有重要意義。回顧既往文獻,趙志等[6]將骨科手術與局部解剖學進行整合,杜志才等[7]圍繞骨科醫學教改中課程整合模式的實踐路徑進行分析,此類文獻為《骨骼運動系統》的整合教學提供了重要參考。而我國OSBC教學實踐起步較晚,各個系統融合教學仍然存在較多需要解決的難題,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策略,整個過程中教學質量的動態評估等各項工作都缺乏經驗,既定整合思路是否可行,教學單位是否具備課程整合所需的各項基礎條件,均是值得商榷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積極探索可行的融合路徑,從內容、方法以及課程評價等多個角度入手進行改革,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培養高水平醫學人才,并為今后醫學課程的整合提供參考經驗。
本研究在整合思想下對《骨骼運動系統》的整合教學進行分析,通過設計教學方案以及兩種不同教學模式的對比,探討擬定教學方案的實際價值。為確保整合教學的順利進行,在前期籌備階段,由骨科教研室的領導牽頭,組建專業整合教學團隊,并圍繞OSBC相關理念進行專題培訓,教學團隊內部商討確定課程教學方案。根據教學團隊的綜合分析,前期的調研工作與教學資源的整合對課程教學方案的擬定與體系建設有重要意義,參考侯國進等[8]提出的研究成果,擬整合課程相關經典教材、專業書籍以及國內外近5年的優質文獻,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素材;帶教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成效有密切關聯,PBL教學是近年來臨床帶教研究的熱門話題,相關報道指出,該教學方法對學生臨床思維與綜合能力的培養有重要幫助,能夠提升臨床帶教的質量;內容整合方面,綜合考慮《骨骼運動系統》關聯學科的整合難度以及可操作性,擬重點整合骨科與康復醫學、藥理等[9-10]。除上述設計要點,課程評價也是方案設計的重難點,常規期末評價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基本學情以及課程質量,對課程體系改進與后續教學改革工作的指導作用并不顯著,故教學團隊考慮采取全過程評價策略,增加了mini-CEX[11]、微信聊天討論[12]以及課程學習期間的綜合測驗等多種評價策略。本方案的實踐結果顯示,在有形成果方面,學生對整合教學模式的接受度較好,有96.67%的學生擬定的教學方案感到滿意;課程結束后,觀察組的理論考核成績為(81.43±1.73)分,對照組為(65.57±2.07)分,且觀察組基礎理論、專業理論的得分均優于對照組,提示整合教學在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以及構建專業知識體系等方面有重要幫助;觀察組的實踐考核成績為(84.10±4.27)分,對照組為(72.23±4.09)分,即整合教學有助于培養形成性技能。本研究提出的課程教學方案可為《骨骼運動系統》模塊的整合提供一定的參考,但研究過程也存在局限性,如納入整合教學的關聯學科內容較少,內容整合的標準尚未統一,課程評價體系并不完善等,仍需后續研究的進一步優化。
綜上所述,課程整合思想下設計《骨骼運動系統》課程,有助于學生臨床思維與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朱淑娟,賀桂瓊,徐進,等.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基礎與臨床全線整合”教學模式解剖學知識點整合的實踐與思考[J]. 解剖學雜志,2020,43(1):70-71.
[2] 彭新桂,趙振,盧瞳,等.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在培養醫學影像專業崗位勝任力中的應用[J]. 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21,20(9):961-964.
[3] 魏璐,沈理,高艷虹.器官系統整合課程在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中的教學效果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22,21(1):34-38.
[4] 杜少嚴,王子鑫,尹碩,等. PBL教學模式在河北醫科大學的實踐與探索[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20,41(12):1476-1479.
[5] 郭焱,周敏,商干偉,等. PBL與LBL教學法在皮膚科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比較研究[J]. 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3):183,186.
[6] 趙志,官建中,陳傳好,等.整合骨科手術學教學模式在局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2020, 45(12):1704-1707.
[7] 杜志才,孫嘉陽.課程整合模式在骨科醫學教改實踐中的思考與探索[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21,43(S01):41-42.
[8] 侯國進,周方,田耘,等. 經典教材晨讀匯報對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影響[J]. 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20,40(7):561-563.
[9] 羅翼,姜明言,方建國,等.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聯合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在骨腫瘤臨床見習中的應用[J].華西醫學,2020,35(10):1235-1238.
[10] 徐俊昌,吳桂華.情景體驗式教學結合PBL教學模式在骨科臨床帶教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藥房,2016,27(9):1288-1290.
[11] 付明倜,徐海莉,徐宏蕊,等. 多站式Mini-CEX在骨科護理實習生帶教中的應用[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28):3982-3985.
[12] 鄔亭亭. 微信平臺下的CBL教學法應用于呼吸科臨床教學的效果研究[J]. 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4):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