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6月1日,就在美國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后不久,美臺便宣布推動“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8月18日,“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正式啟動。該倡議的啟動,充分暴露了拜登政府欲強化美臺經濟關系、推進臺灣“脫中融美”、將臺灣納入美國主導的所謂“民主經濟陣營”的企圖。只是在“美國利益優先”的原則下,不論是 IPEF,還是“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美國都很難達到所預期的目標。
“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是服務于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一環。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日本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作為“印太戰略”的經濟支柱,IPEF自提出(2021年10月)到正式建立(2022年5月)只用了半年多時間。盡管臺灣當局迫切希望加入IPEF,但由于臺灣問題的敏感性,美國不得已將其排除在外。然而,美國不會輕易放棄臺灣這枚遏制大陸的棋子。從“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的內容、安排和做法來看,其基本與IPEF一致,可以說是美臺“雙邊IPEF”。它既是美國對臺灣不能直接加入IPEF的補償,也是對大陸進行經濟遏制與圍堵的又一張經濟拼圖。
近年來,面對國際形勢的巨變,美國調整了戰略重心,將大陸作為其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在各領域加強了對大陸的對抗和圍堵,臺灣則成為美國遏制大陸的重要棋子。民進黨重新上臺執政后,積極配合美國的戰略調整,在政治上實行“倚美抗中謀獨”,經濟上搞“脫中融美”,甘心淪為美國“反中遏中”的馬前卒。美臺之所以高調啟動“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就是欲將此作為對抗大陸的新平臺。
“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涉及的范圍與領域非常廣泛,包括貿易便捷、法規規定、農業、反貪污、中小企業、數字貿易、勞工、環保、標準、公營企業、非市場經濟等11項談判議題。在11項內容中,“非市場經濟”議題針對大陸的用意甚為明顯。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USMCA)中有一條被指針對中國的“毒丸條款”,即任何一方與“非市場經濟”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時,必須提前三個月通知其他成員。其他成員可以選擇在六個月后終止協定。不排除美臺未來在談判中也加入針對大陸的類似限制性條款。此外在其他議題的談判中,也很有可能涉及針對與大陸經貿往來的限制條款。
與IPEF的談判方式相類似,“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也將采取彈性策略和分模塊的談判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談判的難度,同時也意味著談判在某些領域達成的可能性較高。
依臺灣方面的初步規劃,美臺雙方將于9月底在臺北召開雙邊協商會議,最快在年底簽署一攬子協議。臺灣的總目標是希望通過借此強化整體經濟實力,促進臺美雙邊的投資及貿易,緊密臺灣與相關國家的制度化連接,強化市場經濟制度。臺灣提出的優先談判議題主要包括:貿易便捷化、反腐敗、農產品貿易、中小企業與服務業對美出口等。臺灣還期望能夠爭取美國國會的授權,將關稅減讓與市場準入納入談判當中。美國方面則期待通過簽訂這一協議,在11項貿易領域與臺灣達成高標準承諾并取得有意義的成果,以此深化美臺貿易投資關系、促進美國企業創新,并實現具有包容性的經濟增長。
不得不指出,在“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中,美國是主角,臺灣只是配角。談判將遵從“美國優先”的原則,以美國設置的議程與內容為導向,臺灣只有服從的資格,很難爭取以臺為主、對臺有利的機會。美國的主要關切是力求爭取臺灣對美國的更多投資,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臺灣則想借此擴大農產品的對美出口、開放美國市場與關稅減讓,以及臺美簽訂自由貿易區協議。而由于雙方實力的不對等,臺灣的愿望很難實現,結果必是達成一個“臺多讓、美少給”的不平等經濟協議。

臺北市中心101大樓。
盡管美臺對于“倡議”的期待有所不同,但在圍堵和遏制大陸方面,雙方卻取得了“難得的默契”。
在美臺的勾連下,近年來,臺美貿易與臺灣對美國投資獲得了較快發展,其增幅超過了兩岸貿易與臺商對大陸投資的增長。
依臺灣方面統計,2016~ 2021年,臺灣對美出口增長97%,超過了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增長(71%)。同期,臺灣對美國出口比重上升至15%,增加了約5個百分點;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占比上升至42.3%,增加了2.5個左右的百分點。2022年7月,臺灣外銷訂單意外出現1.9%的負增長,來自中國大陸(含香港)的訂單下降22.6%,而來自美國的訂單則增長6.9%,美國占臺外銷訂單的32.4%,遠高于中國大陸(含香港)的20.5%。
臺灣對美投資也明顯加快,2020年最高時達到40億美元。繼鴻海與臺積電先后宣布赴美投資后,臺灣知名半導體企業環球晶圓于2022年6月宣布將在美國得州謝爾曼市投資興建一座12英寸新硅晶圓廠,預計最高每月可生產芯片120萬片,創造1500個工作崗位。而近年來臺商對大陸投資卻呈現持續減少態勢。依商務部統計,2021年臺商對大陸實際投資不足10億美元。依臺灣方面統計,蔡英文上臺后,臺商對大陸投資金額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僅2020年增長),2022年上半年對大陸投資不足18億美元,首次低于臺商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額。
“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的啟動與相關協議的簽署實施,可能將導致美臺經濟更加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兩岸經貿關系將進一步弱化。但與此同時,臺灣經濟發展也將迎來新的挑戰與變局。臺灣當局須認識到,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對于美臺簽署任何具有官方性質的協議表示堅決反對。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外貿出口市場與最大的外貿順差來源地,對臺灣經濟產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兩岸關系持續、嚴重惡化,大陸啟動對臺更為嚴厲的經濟制裁,甚至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則可能會對臺灣經濟造成嚴重打擊,豈是空洞的“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所能彌補的?臺當局不能不慎,妥善處理好美臺經濟關系與兩岸經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