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蘊嶺
工業化使世界經濟發展發生根本性轉變。自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逐步擴展與提升,形成世界發展的基本范式。工業化范式的基本特征是,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生產、工業成為經濟的主體產業。工業化范式逐步向世界范圍擴延,把越來越多的國家納入其中,并且隨著資本的擴張以及市場和生產規模的擴大,逐步形成以世界市場為依托的國際生產分工和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工業化范式的普世性為世界發展提供了新的環境:一是工業規模擴大為經濟增長提供巨大的潛力,突破了傳統農業范式下經濟增長的自然限制;二是技術的逐步改進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動力,生產的效率不斷提高;三是產業分工和供應鏈的拓展為更多的國家參與提供了機會和加快發展的環境。在工業化時代,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然而,在工業化范式向世界拓展、經濟快速增長、規模不斷膨脹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其一,自然資源消耗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不可再生資源被開發殆盡,導致資源枯竭。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羅馬俱樂部的一批專家就發出警告,如果不改變發展的模式,世界自然礦產資源將會枯竭;其二,在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產生了嚴重的污染,有害氣體、廢水等有毒物質侵蝕土地、水源、空氣,導致生態危機,世界發展面臨不可持續的問題;其三,作為工業化范式的綜合效應,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影響,導致了全球的氣候變化,尤其是碳排放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效應”,導致全球溫度上升,對地區生態造成災難性破壞。雖然自上世紀80年代起,應對氣候變化就成為人類共同的議題,但直到今天地球溫度上升的速度仍在加快,綜合影響更為凸顯。
傳統工業化范式推動了世界的大發展,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但所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以致積重難返,發展可能難以為繼。自工業化以來,世界發展主要靠工業范式的擴張,更多國家加入,承襲現行的發展方式,推進更大規模的產業分工,使得生產幾乎無限量地擴大。這樣的發展越快、規模越大,所造成的范式危機也就越嚴重,現在到了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業化發展范式、轉向新的可持續發展范式的時候了。目前,地球已在“負能量運轉”,即無法修復傳統范式所造成的內在創傷,而且地球危機還在繼續惡化。
發展范式的轉變是根本性的轉變,不可能“華麗轉身”,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蛻變和創新改變的艱難和痛苦的進程。現實不允許怠慢,必須加快進程。與傳統工業化范式的漸進擴延進程不同,如今,發展范式的全球化和由此造成的全球問題,使得發展范式的轉變具有整體性特征。影響最大的是氣候變化,它所涉及的是地球的生態系統。減少和終止溫室氣體排放,向低碳和碳中和的可持續經濟轉變是人類的共同承諾和責任。這意味著,靠傳統工業化驅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將發生根本性轉變。
從世界經濟發展看,經濟增長主要靠傳統的產業鏈延伸,把現行結構向下端轉移和擴大,承接者通過進一步擴大下游產業規模而獲得經濟的增長。轉變發展范式將改變這種傳遞方式,截斷傳統生產鏈條的延伸,這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下游產業轉移再沒有拓展之地。按照“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生產(產品)一旦進入成熟期,要么向外轉移,要么關掉,后者會大大提升生產的成本,造成經營不可承受的壓力,只有前者才可以提供獲利的空間,并可以積累資金用于新技術的開發;二是如果后起發展中經濟體沒有了接替現成產業鏈的機會,也就失去了經濟起飛的現成階梯。如今,世界經濟的新增長主要靠后起發展中經濟體推動。發達國家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經濟結構轉向服務業為主。發達經濟體的轉型主要靠把傳統工業轉移出去,消費結構并沒有多大改變,相反,接續者生產的廉價產品反而增大了其消費規模,以近乎浪費的形式在擴大。從世界發展的總體看,傳統結構不僅沒有轉變,反而進一步擴大,而這正是現行全球發展范式的問題所在。
就中國經濟的發展而言,正處在經濟結構的轉型期,按照傳統的工業化范式,到了把下游產業轉移出去以實現升級的階段。但是,面對傳統發展范式的根本性轉變,中國不能夠把大批量傳統低端產業向外轉移,同時,外部下游接替的可拓展空間也越來越小。也就是說,中國難以再沿襲發達國家的老路。因此要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必須把自身向新發展范式的轉變與向外部發展空間的拓展一致起來,而這無疑會大大增加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難度,當然,這也會促使中國下更大的決心,走新發展范式之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