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中國走向藍水》
張煒/著
2022年9月版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22年9月,原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煒的論文集《中國走向藍水》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選錄了作者在學術著作、期刊和會議上公開發表的有關海上戰略理論、當代海上安全與海上戰略實踐、海上安全相關的國際規則與規范問題,以及中國海疆史、海防史和近現代海軍史等領域的論文和文章近50篇。無論是關注海上戰略歷史與理論基礎研究,還是跟蹤相關現實與政策問題的讀者,閱讀本書都會獲得較大的收獲。
作者獨特的學術背景和工作經驗帶來的巨大優勢,使《中國走向藍水》成為構建和打通海上戰略研究的知識體系的標桿。一方面,作者是歷史科班出身,在中外通史和文獻史料方面的良好訓練,為海上戰略史研究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作者又非象牙塔歷史學家,而是長期工作在海軍軍事學術研究和國際交流一線,見證并參與了中國海軍近半個世紀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由“黃水”“綠水”走向“藍水”的整個過程。這種復合背景,使作者在研究議程和視角上能夠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長,將海上戰略理論探索與實踐經驗相連接,給人啟迪,引人深思。
《中國走向藍水》表明,中國的海上力量崛起和海洋強國的建設,需要探索新的道路。不同國家的海上戰略,受到本國的國家利益、國家能力,以及不同時期國際環境與國際秩序的影響。在早期近現代歷史中,新興民族國家的主要期待就是參與國際競爭,通過獲取領土和殖民地等手段來積累財富和威望。國家間發生戰爭或者和平時期進行海上爭霸成為常態。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等國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崛起。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工業革命賦予新興國家更強的能力,而國際秩序仍然認可殖民擴張和大國戰爭。基于早期近現代英國的海上實踐經驗教訓,馬漢創立了著名的“海權論”,直接服務于19世紀末美國參與列強海上戰略競爭的需求。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洋作戰和冷戰時期由海向陸遏制蘇聯,激發美國成為推行全球戰略的海上霸主。中國需要適合中國國情的海上戰略思想和理論,它既要弘揚中國歷史上形成的維護國家統一、保衛海疆和開發利用海洋的戰略傳統,也要吸取中日甲午戰爭等近現代海上反侵略戰爭的戰略、戰役層面的經驗和教訓,還要關注“海權論”等傳統海上戰略理論中缺失的、20世紀以來的海上戰略的多樣化經驗,尤其是當代中國從“黃水”走向“藍水”的寶貴實踐經驗。21世紀初,中國走向“藍水”的里程碑不是爭奪制海權的隆隆炮聲,而是以國際海上合作的方式,承擔大國責任,提供安全公共產品。
《中國走向藍水》還表明,海上戰略研究涉及的領域極其寬廣,需要各方長期投入和協作,開展更為系統的研究。海上戰略知識和理論體系的構建,是大國海上戰略的重要支撐。在美英海上戰略知識體系的構建中,海軍歷史學家發揮著先導作用,但需要決策者和實踐者,以及相關領域研究者的長期參與,才能形成體系,并且根據戰略格局的變化不斷調整完善。當年,作為美國海軍現役軍官,馬漢依托對英國海上戰略歷史經驗的研究,結合美國戰略需求,提出海權論,并且長期參與美國重大海上戰略問題的討論。與馬漢同一時代的英國海權戰略家科貝特,雖然不是現役海軍軍官,但其海洋戰略歷史和理論研究的歷程與20世紀初英國海上戰略調整有密切關聯,并且長期應邀為英國海軍軍官授課,甚至參與海上戰略規劃。19世紀末,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創立,英國海軍史料學會對檔案解密的推動,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耶魯大學等綜合性高校海洋戰略教席和研究機構的設立,美國海軍學會、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以及當代防務智庫對軍民融合開展海上戰略研究的推動,使得美英的海上戰略研究走上了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中國走向“藍水”之際,需不斷結合自身實際,借鑒有益經驗,建設和完善海上戰略研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