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8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22)“重溫初心,面向未來”——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歷史研究院召開。
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國際形勢劇烈震蕩,在中國內外兩個大局的統(tǒng)籌中,中日關系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都很重要。值此邦交正常化50周年重要節(jié)點,中日雙方更需重溫初心,從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汲取正反兩方面經驗”,面向未來,推動中日關系沿正確軌道不斷發(fā)展。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中華日本學會承辦,旨在從歷史與現(xiàn)實維度對中日關系各領域發(fā)展的歷程、現(xiàn)狀、經驗等展開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探索其未來方向與改善路徑,為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提出新思路、新辦法、新方案。
中國國務院原副總理、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會長劉延東,日本國原首相福田康夫,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石泰峰,日本國駐華大使垂秀夫,中國駐日大使孔鉉佑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出席開幕式并分別致辭。
中日友好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原駐日大使程永華和日本國原駐華大使宮本雄二分別做了紀念演講。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閆坤主持大會開幕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日本兵庫縣立大學理事長、日本防衛(wèi)大學原校長五百旗頭真,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原理事長、青山學院大學特聘教授小倉和夫,全國政協(xié)常委、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賈慶國,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教授、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原理事長中西寬分別做了學術報告。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華日本學會會長高洪主持了大會的學術報告環(huán)節(jié)。
隨后,本次研討會進入到分科會討論階段,分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原點的回顧與思考”“中日關系50年來的歷程與經驗”“面向新時代中日關系的思考與展望”三個分科研討會。中方代表蔣立峰、汪婉、王新生、江瑞平、胡令遠、黃大慧,日方代表天兒慧、西園寺一晃、河合正弘、川島真、山口廣秀、加茂具樹共12位專家學者作為報告人進行了發(fā)言。他們圍繞各分科會主題,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和體會,暢談了想法和感受。在報告人發(fā)言后,中方代表初曉波、劉江永、王眾一、胡繼平、吳寄南、張季風、姜躍春、陳秀武、羅潔、張景全、張玉來,日方代表園田茂人、丸川知雄、王敏、小島華津子、小原雅博、宮城大藏、瀨口清之、高橋邦夫、野田昭彥共20名專家學者作為評論人進行了發(fā)言。評論人不僅結合各分科會主題,對報告人的發(fā)言進行了回顧和點評,還通過自身經歷回顧了邦交正常化50年的歷程,并就如何開拓中日關系的下一個50年建言獻策,貢獻真知灼見。100多名嘉賓、學者及媒體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近日,持續(xù)的高溫少雨導致歐洲數(shù)國氣候嚴重干旱。8月17日,在德國沃姆斯最大河流的河岸上,低水位致使岸邊出現(xiàn)了“饑餓之石”。據(jù)報道,這些石頭上還帶有1947年、1959年和2018年等日期。其實,這些“饑餓之石”是一些河床巖石,往往只在水位極低時才現(xiàn)身,有的還刻有以前的人們留下的警示災害的信息。
與此同時,在遭受幾十年來最嚴重干旱的西班牙,一座位于水庫底部的環(huán)形巨石陣得以重見天日。據(jù)外媒報道,這個巨石陣被稱為“瓜達爾佩拉爾石墓”,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而在塞爾維亞東部的普拉霍沃附近,數(shù)十艘曾屬于納粹德國時期的黑海艦隊戰(zhàn)艦殘骸裸露出了水面,很多戰(zhàn)艦上還遺留有大量彈藥。此外,意大利波河水位下降,附近漁民也在裸露的河床上發(fā)現(xiàn)一枚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所留炸彈。
根據(jù)歐洲干旱觀測站(EDO)的數(shù)據(jù),干旱警告目前正在影響著60%以上的歐洲地區(qū),專家表示,今年可能是歐洲500年來干旱最嚴重的一年。
8月23日,據(jù)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發(fā)布了一段音頻片段,聲音是根據(jù)2.4億光年外的英仙座黑洞的壓力波而合成的。NASA表示,近20年前在那里發(fā)現(xiàn)的聲波今年首次“提取出來并發(fā)出聲音”。在收聽過NASA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的一段音頻后,有人說來自黑洞的聲音“令人毛骨悚然”,也有人說“輕靈動聽”。 網友對這段音頻的反應似乎既興奮又害怕,他們將其與《指環(huán)王》和《寂靜嶺》系列電影配樂進行了形形色色的比較。
但也有許多人對這種聽起來像是怪異咕嚕聲的東西能逃出黑洞感到吃驚。對此,NASA表示認為太空沒有聲音的想法實際上是一種“普遍的誤解”。NASA解釋稱,盡管太空大部分區(qū)域都是真空的,沒有讓聲波穿行的介質,但星系團“存在大量氣體,包圍著內部數(shù)以百計甚至數(shù)以千計的星系,為聲波的穿行提供了介質”。

9月4日,據(jù)法新社報道,工程師正在挪威一個島嶼建造名為“北極光”的“二氧化碳墓地”。該項目由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法國道達爾能源公司及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合作開發(fā),項目完工后,從歐洲工廠煙囪中捕獲的二氧化碳氣體將被壓縮冷卻至液體狀態(tài),然后注入地下2600米的鹽水層,并在其中溶解。
該項目負責人表示,這將是世界第一個開放式安全處理、運輸和永久儲存二氧化碳的基礎設施,其建造目的就是減少大氣中的碳排放量,延緩氣候變暖。報道稱,“北極光墓地”首期將于2024年投入使用,每年將“埋葬”多達150萬噸液體二氧化碳。但長期目標是,每年儲存1000到2000萬噸二氧化碳。
《法蘭西西部報》指出,目前世界溫室氣體排放增勢令人擔憂,在某種程度上,“北極光墓地”提供了一個幾乎無可爭議的二氧化碳儲存方法。國際能源署估計,要在2050年實現(xiàn)碳中和目標,存儲二氧化碳的做法將有助于減少10%至15%的溫室氣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