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改改
摘要: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互聯網絡的不斷發達,數字勞動應運而生。伴隨著數字勞動的出現和發展,人們的勞動形式與特點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關于數字勞動的勞動形式及其帶來的影響仍存在較大爭論。因此,有必要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對數字勞動的特點進行分析和研究,深刻理解數字勞動背后的異化現象和剝削本質,從而更好地在未來生活中運用和發展數字勞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數字勞動;勞動異化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35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絡的不斷發達,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越來越離不開對大數據的運用,人們的勞動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數字勞動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傳統勞動形式,提高人們的勞動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勞動者。但與此同時,它卻也以一種更為隱蔽的方式剝削著勞動者。深入研究數字勞動以及其異化,有利于我們認清數字勞動的本質,增強我們的勞動自主性,降低勞動異化程度。
1何謂“數字勞動”
1.1國外“數字勞動”研究
目前,學界對于“數字勞動”的概念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關于“數字勞動”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1977年,加拿大學者斯麥茲在其所寫的《傳播: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盲點》一文中提出了“受眾商品論”這一觀點。斯麥茲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如廣播、廣告、電視等),作為一種“誘餌”吸引人們坐在電視機前進行娛樂活動抑或者消磨時光,在這一過程中,觀眾作為大眾傳媒的“受眾”耗費了自己的勞動和時間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并且還被暗示和誘導消費某些商品。從本質上來說,這一過程就是大眾傳媒將自己的“受眾”作為一種商品“打包出售”給商家,而此時,“受眾”就成了商品的定向銷售對象。2000年,泰拉諾瓦在《免費勞動:為數字經濟生產文化》一文中提出了“免費勞動”的觀點。他認為人們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進行的發表作品、點贊、評論等看似消遣的活動,實際上是為背后的互聯網平臺充當了免費勞動力。此外,提到“數字勞動”,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怂埂8?怂褂?014年出版了《數字勞動與卡爾·馬克思》,他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深刻地探討了數字勞動的概念,并繼承發展了“受眾商品論”和“免費勞動”理論,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視野。
1.2國內“數字勞動”研究
目前,國內不少學者關于“數字勞動”的研究基于對國外學者研究的分析和整理。燕連福將目前對數字勞動的研究劃分為以下三大類:
其一是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受眾勞動。
其二是意大利自治主義馬克思主義的非物質勞動。
其三是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物質勞動。
李仙娥從兩種路徑研究數字勞動,一是后結構主義者的文化研究路徑,以蒂齊亞納·泰拉諾瓦為代表;二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經濟學路徑,以克里斯蒂安·??怂篂榇?。
黃再勝將國外對數字勞動的界定劃分為三類:一類是從后結構主義者的文化研究視角;另一類是批判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視角;還有一類是技術決定論的研究視角。董慧、李家麗從情感參與的角度來分析數字勞動。吳鼎銘則從時間體系和時間話語的角度來研究數字勞動。
2數字勞動的特點
2.1數字勞動創造了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由具體勞動創造,是價值、交換價值的物質基礎,是所有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數字勞動的勞動過程是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過程。在數字勞動中,人們使用的勞動工具不同于以往的勞動資料,而是新興網絡媒體、社交平臺等數字工具。社交媒體通過對網絡用戶的使用數據進行跟蹤監測、分析梳理,進而勾畫出用戶的情感變化、喜好方向等。一方面,用戶通過使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學習、工作和娛樂活動等,在這一過程中,用戶的信息數據與外界進行交換,個人知識經驗也互相傳播,數字網絡給用戶帶來了想要獲取的信息以及社交途徑,很好地體現了其對于用戶個人來講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大數據會對用戶的個人使用數據進行分析整理,進而以此來推測用戶個人喜好,并將其“打包”出售給廣告商。這就意味著在用戶使用社交媒體平臺時,其留下的個人數據都成了資本家獲取利潤的武器。因而在數字勞動過程中,不僅用戶個人獲得了學習娛樂等使用價值,資本家也獲取了價值增值的使用價值。
2.2數字勞動剩余價值剝削的隱蔽性
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剩余價值是指在剝削制度下,被統治階級剝削的、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報酬之間的差額,即“由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占有的勞動。”那么,在數字勞動過程中是否會存在剩余價值的剝削呢?答案是當然存在。但數字勞動以一種更為隱蔽的方式對勞動者進行著剝削。
正如泰拉諾瓦提出的“免費勞動”,數字勞動通過其免費且娛樂化的方式對勞動者進行著無形的剝削。在數字勞動中,社交媒體用戶往往只能體驗到在這種勞動過程中的獲得感,他們在網絡上瀏覽短視頻、發表動態、獲取信息等,進而豐富了自己的生活,獲得了娛樂感,卻忽視了自己的這項“免費勞動”為資本家創造了大量的剩余價值,沒有得到任何勞酬。而資本家在人們進行免費的數字勞動的同時,對用戶數據進行分析整理,進而將這些數據賣給廣告商,甚至會進行相關商品等的廣告投放,這樣一來,用戶就在無形當中為其買單消費。數字勞動不同于以往的勞動,它打著免費和娛樂的幌子對勞動者進行著隱蔽的剝削,勞動者在這一過程中付出了勞動而不自知,并且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還心甘情愿投入其中。也正因為資本家抓住了數字勞動這一特性,才能源源不斷的以一種極其隱蔽的方式從勞動者那里獲得大量剩余價值。
2.3數字勞動表現形式的非物質性
“拉扎拉托率先提出數字勞動具有非物質性這一論斷,他認為數字勞動是生產商品信息與文化內容的勞動。奈格里、哈特明確提出了‘非物質勞動這一概念,他們指出現代社會的勞動正在轉向非物質勞動,即不靠機械裝置維持生命的人的勞動,智力的、情感的勞動,以及技術與科學的勞動?!睌底纸洕鷷r代,勞動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意義上的物質勞動正在逐步發生轉變,非物質勞動形式得到了飛速發展。
科學實踐觀的確立,使得社會的物質性得到了正確的揭示和有力的證明。而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勞動,數字勞動的最為突出的特點在于勞動對象為知識經驗以及信息數據,這是數字勞動與傳統勞動最本質的區別。數字勞動的勞動對象為數據和信息,具有極強的虛擬性,突破了以往勞動對象的物質性和實體性,以非物質形態呈現的勞動對象體現了生產力的極大突破。此外,非物質形態的勞動對象打破了以往生產的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提高了人們的勞動生產率,加快了生產進程,加速了資本的積累。與此同時,數字勞動的非物質性模糊了勞動與工作、生活和學習的界限,人們在數字勞動中減少了被動性,更多的是主動參與,并有一定的獲得感和娛樂感,朱利安庫克里奇提出的“玩勞動”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2.4數字勞動本質的物質性
數字勞動本質上具有物質性。勞動的本質是實踐的,而實踐具有物質性,數字勞動雖然屬于新型的勞動方式,但它的本質仍然是物質的。首先,數字勞動的主體是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物質的、實踐的。勞動者在進行數字勞動時付出了一定的腦力和體力,勞動者本身也需要通過物質來維持生命活動,進行數字生產,這一過程無法依賴于任何虛擬數據或者現代技術,數字勞動的主體是有血有肉的實踐的人,他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和對自然物質的消耗,因此,數字勞動本質上是物質的。
其次,數字勞動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具有物質性。數字勞動的勞動資料一般為電子設備,而這些勞動手段都是由人發明創造出來的,具有物質屬性。數字勞動的勞動對象為信息數據,人們使用和分析的數據也是由程序員通過耗費腦力和體力而編寫的代碼和程序得來,數據無論是APP的開發、寬帶網絡的建立,還是路由器的發明生產,這都凝結著大量的物質活動,本質上具有物質性。
最后,數字勞動對現實世界的影響具有物質性。勞動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活動,而實踐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人們通過數字勞動,獲得了認識世界的能力,進而最終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無論是通過數字勞動學習知識技能還是進行娛樂活動,人們總能從中學到指導實踐的方法,并用其指導物質的實踐活動,從這一層面來說,數字勞動具有物質性。
3數字勞動的現實思考
3.1創新了勞動形式,豐富了勞動價值理論
數字經濟時代下,數字勞動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大勢所趨和數字信息技術不斷革新的必然產物。
一方面創新了人們的勞動形式,使得人們的勞動效率大大提高,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極大的發展潛力。同時,數字勞動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多樣化、娛樂化,凸顯出了數字勞動的獨特魅力。此外,數字勞動作為一種新型的勞動形式,它基于人們對大數據的選擇與應用,充分尊重數字勞動者的習慣與喜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極大的發展潛力。
另一方面,數字經濟下的數字勞動發展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也更好地證明了其科學性和有效性。即使在現今世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仍對分析數字勞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雖然在馬克思生活的那個年代,他無法精準預測到未來社會出現的新的勞動的形式,但他認為“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盡管社會形態發生更迭,本質上仍是一樣的,都是建立在無償勞動之上”。所以,數字勞動盡管作為一種新型的勞動形式,其本質也是資本主義剝削的一種手段。
3.2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發展
數字勞動作為一種新型勞動形式,在生產效率方面有著傳統的勞動形式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從勞動者的角度來看,由于數字勞動簡單、便捷的勞動方式,使得數字勞動的主體大大增加,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達,越來越多的人從事數字勞動,數字勞動更有成為“全民勞動”的趨勢。從勞動對象來看,數字勞動的虛擬性極強,突破了時空限制,使得勞動更為簡單、便捷,從而也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促進生產力發展。從勞動資料的角度看,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已經普及,人們進行數字勞動有著快捷方便的平臺,勞動者在進行勞動的同時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勞動的資料,進而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此外,數字勞動作為一種新興的勞動方式,顯示出其極其強大的優越性。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向我們襲來,全世界的經濟發展都朝著數字化、信息化轉變。只有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下,抓住信息革命的浪潮,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才能與時俱進,在與世界各國的競爭中乘勢而上,立于不敗之地。
3.3數字勞動仍存在異化現象
數字勞動作為一種新型的勞動方式,仍無法擺脫勞動異化的現象,它甚至以一種更為隱蔽的方式使勞動者發生異化。首先,廣泛的數字勞動受眾總是在無意中參與了數字勞動,他們在勞動的同時愉悅了自己,卻忽略了自身的勞動以及這些勞動本應獲取利潤,而這些利潤卻以一種更為隱蔽的方式流入了資本家的手中,這樣勞動者就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不僅造成一種“勞而不得”的局面,還使得人們的平臺使用數據被出賣,甚至會面臨信息泄露的風險。
此外,數字勞動使得人與人相異化。由于數字勞動的勞動方式娛樂化、生活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數字勞動都離不開對各類電子設備的操作。近年來,“低頭族”“手機黨”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數字經濟的發展在為人們的交流帶來便捷的同時,也使得人與人之間更加疏離,加劇了人情淡漠。數字勞動還使得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發生了異化,馬克思認為,人是一種社會生活的類存在,具有自己的類特性,這種類特性作為人的一種自覺自主的活動,是人生命活動的體現,是人的本質屬性。人們進行數字勞動,本質是為了通過勞動提升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而在數字經濟時代下,由于數字勞動的智能化、機械化,它將人們的活動都分割成固定的碎片化流程,并逐步用各種智能化機器人取代人在生產過程中的位置,這樣極其不利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3.4對待數字勞動應當揚長避短
數字勞動作為一種新興的勞動方式,有著極其強大的優越性。但與此同時,數字勞動背后隱藏的剝削屬性也不容忽視。
首先,數字勞動的出現符合當下數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具有極大的優越性。數字勞動的發展有利于我國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并且能夠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我們國家應當積極發揮數字勞動的優勢,利用好數字勞動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平臺,提升我國科技競爭力,將各個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同數字勞動的發展相結合,從而實現數字勞動的優勢最大化與產業數字化的雙贏。
其次,對待數字勞動異化及其剝削現象,我們國家應當積極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加強對互聯網絡的管理,合理分配數字資源,如“在建構數字經濟的共享實現方式中,國家政策和投資都應向互助式、公益性的網絡平臺傾斜,通過此類平臺將網絡使用者自愿無償共享的數字勞動產品向網絡空間免費開放,減少數字勞動被數字資本剝削的可能”。此外,要加強對數字勞動市場行為的規范,如數字信息泄露、非法交易等失范行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數字勞動者,并加強對數字勞動者的保障,使數字產品回歸數字勞動者。
4結語
數字經濟時代下產生新的勞動方式——數字勞動,數字勞動作為一種新型勞動方式有著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其背后也隱藏著大量的不公平的社會現實問題。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我們揭開了數字勞動背后的神秘面紗,深刻認識到了數字勞動背后的異化和剝削現象。
數字經濟時代,人人都是數字勞動的參與者,同時也是數字勞動的“受剝削者”,我們應當更好地利用數字經濟來提高自身能力,加強現實思考,而非沉迷網絡,做資本家的“隱形打工人”,只有更好地研究數字勞動,人類才能做到對人自身本質的復歸,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
參考文獻
[1]廖苗,黃磊.國內外“數字勞動”研究述評[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06):14-20.
[2]Dallas Walker Smythe.Communications:Blindspot of Westen Marxism[j].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1977,(3).
[3]Thrranova T.”Free Labor:Producing Culture for the Digital Economy”[J].Social Text,2000,18(2):33-58.
[4]謝芳芳,燕連福.“數字勞動”內涵探析——基于與受眾勞動、非物質勞動、物質勞動的關系[J].教學與研究,2017,(01):84-92.
[5]李仙娥.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勞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11-24(04).
[6]黃再勝.數字勞動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當代拓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4-27(04).
[7]孔令全,黃再勝.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之數字經濟時代拓展——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數字勞動價值創造研究[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8,(11):14-21.
[8]邢海晶.數字勞動的新變數及對中國的啟示[J].人民論壇,2021,(03):66-68.
[9]吳宏洛,孫璇.當代資本主義數字經濟中的異化勞動問題[J].當代經濟研究,2021,(05):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