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蘭 晉克儉
摘要: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一批獻禮劇登上熒屏,其中,《光榮與夢想》《覺醒年代》等20部劇目備受關注。《覺醒年代》以豆瓣評分9.3的高分,超過35萬人評價,成為本批獻禮劇中評分最高、觀看人數最多的劇集。中國精神是指我國各族人民在與自然界、社會生產和思維世界抗爭的過程中,錘煉出來的精神氣質和精神品質,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覺醒年代》在制播的過程中,也將其中蘊含的中國精神傳播給觀眾。文章基于拉斯韋爾的5W模式理論,以《覺醒年代》為例探討影視劇中中國精神的傳播方式及其對其他影視劇傳播中國精神的啟示。
關鍵詞:5W模式;中國精神;影視劇;《覺醒年代》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8-00-03
0 前言
在建黨百年之際,影視劇行業百花齊放,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影視作品,其中《覺醒年代》算得上是現象級劇集。《覺醒年代》于2021年2月1日起作為建黨百年首部獻禮劇登陸央視一套,首播就達到1.504%的收視率,每集的平均收視率高達1.29%。而在此前,主旋律題材影視劇收視率大多不高。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精神旗幟,但均是民族精神在不同時代的反映和體現,在傳承的同時不斷發展,從而突出各自的特色,但是內核始終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覺醒年代》聚焦于1915—1921年現代中國的動蕩年代,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災難深重的中國尋找出路而艱辛探索的人物形象為關鍵表現時代變革,表現社會在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巨變,既有生活百態,又有愛國主義的教育意義,同時蘊含著中國精神,并將其傳播給觀眾。
1 5W模式下《覺醒年代》中中國精神的傳播
1.1 傳播主體
傳播主體是傳播過程的起始,需要組織加工傳播材料,并負責對接傳播對象,在傳播過程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傳播主體紛繁復雜,個人、機構等具有傳播功能的主體均可作為傳播主體。作為文化節目主要傳播者的電視媒體是傳播活動的起點。文化類節目可以依靠電視媒體平臺的宣傳和誘導力,實現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標。《覺醒年代》能成功傳播中國精神絕不是偶然,其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等手段進行宣傳。在制播過程中開通了官方微博和超話,截至2021年8月,微博名“覺醒年代官博”粉絲數量已達到14萬人,發帖396條;超話粉絲12萬人,發帖數2.8萬,閱讀量4.6億次。另外,《覺醒年代》還開通了抖音賬號,官方抖音賬號粉絲12.2萬人,作品104個,獲贊60.9萬次。除此之外,電視媒體和網絡播放器也是其傳播中國精神的重要渠道。
《覺醒年代》通過獨特的傳播主體群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充分利用微博話題、抖音合拍、知乎問答等平臺形成優勢互補,構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國精神傳播主體。其讓觀眾在看劇的同時,不僅能了解那段歷史,也能體會到在苦難深重的舊中國,革命先輩們如何以一腔愛國熱忱探索救國救民出路、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中國精神。
1.2 傳播內容
傳播活動聚焦于傳播內容,這是開展傳播活動的人文意義,串聯起傳播活動的社會價值,是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向觀眾傳播的所有信息。《覺醒年代》是由張永新執導,于和偉、張桐等主演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這部電視劇將五四運動背景下,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從相識、相知到分別的故事娓娓道來,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程。
1.2.1 傳播主題
該劇以“覺醒年代”為題,以1915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這段歷史為敘事空間,展示了陳獨秀等人啟發民智的過程。“覺醒”二字,貼合劇情內容且富有深意,“年代”二字,概括情節,且氣勢恢宏。標題充分體現了該劇的內涵——這是一個啟發民智、人民覺醒的年代。在那個年代,以蔡元培、陳獨秀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接受了高等教育,他們想以己所學發動群眾覺醒救國。促使他們行動的,引領他們走向成功的,是他們心底的中國精神。該劇將那個年代的中國精神蘊含在“覺醒年代”這個主題中,讓觀眾了解并接受中國精神熏陶。
1.2.2 傳播內容
《覺醒年代》用宏大的歷史敘事法與媲美電影鏡頭質感的畫面為觀眾還原了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病逝之后,廣大中國進步青年為探索中國未來、拯救中國革命而經歷的三大改變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重要事件: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覺醒年代》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劇中幾乎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都基于史實,這讓該劇在一眾電視劇中更顯得特立獨行。真實的歷史事件傳遞出的精神更能引起觀眾共鳴。此外,劇中主要角色都是觀眾熟悉,甚至出現在義務教育階段課本中的人物。人們對20世紀20年代前后的重大歷史事件,如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書上,對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形成了初步認識,但缺乏深度。而《覺醒年代》以影像的方式復刻了歷史,從而為當代青年人提供了與先賢開展跨時空對話的媒介,以此培養當代青年人敬畏歷史的精神,并將其作為自己人生發展的精神指導。這些人物展現出來的殉國忘身的中國精神更能感染觀眾,更能引起共鳴。
該劇在創作方式上也和其他歷史題材劇不同。國內電視劇大多體現了個人英雄主義的特點,通常會將主角“英雄化”,將配角“黑化”。而《覺醒年代》將很多人們熟悉的歷史書上的人物搬上熒屏,并賦予他們生動的感情、個性和缺陷,成為能夠觸摸到的普通人。《覺醒年代》雖然對人物進行了簡單的藝術加工,但沒有蓄意刻畫大主角人設。無論是“尊孔”派還是“批孔”派,永遠都將祖國放在第一位。觀眾感受到了他們身上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隨著劇情的推進,劇中人物堅韌不拔、敢于斗爭的中國精神呈現在觀眾眼前。
1.3 傳播渠道
傳播路徑是傳播過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實現傳播行為的物質手段。融媒體時代,媒體融合實質上是傳播關系的轉換,表現出主流輿論的傳播模式和受眾不斷細分的需求差異。電視媒體需要融合不同的媒體進行傳播,以重構與觀眾的關系。
2021年1月1日,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制作的特別節目《理想照耀中國》中,一批慶祝建黨100周年的大劇名單集中亮相。這也是《覺醒年代》第一次公開宣傳。在央視播放后,微博、抖音同步發表相應的作品配合宣傳,如在官博推送追劇日歷,抖音發布劇集要點、拍攝花絮等。除了宣傳劇情外,還推送公眾號文章、轉發歷史史實和話題,如《反思〈覺醒年代〉對香港青年的借鑒與啟示》(李子楓)、“覺醒年代yyds”等。在微博話題“我們的生活就是覺醒年代的續集”中,有1.5萬人參與討論,閱讀量超9000萬次。在2021年7月1日建黨百年當天,人們自發在紀念革命烈士陳喬年和陳延年的“延喬路”路牌下插上國旗,擺放鮮花、卡片。許多網友表示正是《覺醒年代》讓他們了解了這些革命先輩的故事,更深刻地體會到那一輩人身上的中國精神。通過多渠道宣傳并與觀眾互動,引起觀眾自發宣傳的方式將劇中的中國精神傳播給大眾。隨著評分和關注度越來越高,該劇相繼在各大衛視播出,甚至登上了香港電視臺,將中國精神傳遞給香港同胞。該劇也在央視頻、愛奇藝等APP同步播出,觀眾可以通過彈幕、主演連線等功能沉浸式看劇。同時在線下宣傳,導演、編劇、演員都接受了各大媒體的采訪,主要演員還為衛視拍攝電視劇宣傳片,于和偉、張桐也出現在央視七一晚會上再演“南陳北李”對話,重新喚起了民眾對“覺醒年代”的記憶。
1.4 傳播對象
傳播對象即傳播內容的接受者,與傳播主體相對應,傳播對象對傳播內容直接給出反饋,是傳播活動開展的動因和依據。不同的傳播活動中,涉及的傳播對象在群體、范圍等方面均存在差異,而傳播對象和傳播主體亦可發生身份重疊與身份互換,觀眾也可以成為傳播者,促進信息傳播。隨著媒體融合發展,網絡平臺、社交媒體不斷地向觀眾分流,電視觀眾的人均收看時間持續下降。
《覺醒年代》通過多渠道的方式擴大了節目受眾群體。央視及衛視的播出滿足了中老年電視愛好群體的收視需求,在香港電視臺播出滿足了香港同胞的收視需求。網絡播放器作為近幾年大熱的傳播渠道,以便捷易操作、功能齊全的特性深受年輕觀眾喜愛。同時,《覺醒年代》在愛奇藝等手機軟件的播出為年輕觀眾觀看電視劇提供了便利。而微博話題、抖音短視頻等滿足了沒有太多時間追劇的年輕人的需求,讓他們通過觀看短視頻和參與微博話題討論的方式追劇。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思想精髓,可以在無形中喚起人民的集體記憶,對國人的民族身份構建并產生深刻的民族認同起到了關鍵作用。影視劇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之一,全方位多渠道的傳播矩陣將《覺醒年代》中革命先輩不怕困難、勇于斗爭的故事展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體會到蘊含在劇中的中國精神。
1.5 傳播效果
傳播效果即開展傳播活動是否對個人與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即是否引發受眾思維理念、行為等方面的優化調整。《覺醒年代》的豆瓣分數從8.9分一直升到9.3分,呈現高開高走趨勢。截至2021年8月,超過35萬人評分,成為2021年已播大陸國產劇中評分最高、評分人數最多的劇集。同時,其還獲得2021年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8項提名,分別是最佳中國電視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最終獲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編劇、最佳導演這三個獎項。該劇在央視播出大結局后兩個多月頻繁登上熱搜,從2021年4月24日至2021年7月7日共有37個熱搜。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覺醒年代》在首播結束后熱度居高不下,并且無論是劇情、演員、導演還是周邊文創,都備受關注。并且在觀看的過程中,很多年輕觀眾一邊追劇,一邊學黨史、寫手記,甚至將其臺詞寫到高考作文中;一些學生在觀劇之后對這段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補充自己的政治知識和歷史知識[1];一些觀眾則以網絡為媒介展開互動交流,交流彼此的觀點,展開思維碰撞,從而起到互相促進提升的作用。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劇中體現的中國精神也影響著青年觀眾。例如,群眾自發到“延喬路”獻花,以此告慰他們為祖國付出的一切。網友接受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2 5W模式下《覺醒年代》中中國精神的傳播給影視劇帶來的啟示
2.1 多傳播主體與優秀傳播內容
從《覺醒年代》的成功經驗來看,優秀的影視劇作品一定要輔以合適的傳播主體。自媒體時代,微博、抖音賬號擁有極大的傳播潛力,除內容本身外,借助多平臺賬號構建完整的傳播主體鏈,更有利于傳播影視劇及其蘊含的精神。只有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才能成功將相應的精神傳遞給觀眾。隨著影視劇行業的蓬勃發展,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作品問世,而現象級劇集屈指可數。因為人們越來越看重內容,從電視劇類型、劇情、演員、演技到臺詞、配音、服化道、內涵等都會成為觀眾評分的標準。
《覺醒年代》作為一部歷史劇,做到了尊重歷史,劇本打磨花了6年時間,后用2年時間拍攝,只為從史實、服化道、場景等各方面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讓觀眾在看劇的同時了解歷史。另外,該劇富有深意,呈現了陳獨秀等人用《新青年》使民眾覺醒的過程,也是在警醒當代年輕人,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勿忘歷史,珍惜當下,更重要的是通過他們的故事激發當代人的中國精神。
2.2 傳播渠道
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傳播渠道亦在不斷擴展,網絡平臺、手機短視頻成為新的信息傳播渠道[2],相較于傳統媒體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分類清晰等方面的優勢,這無疑促進了內容傳播速率提升和質量升級,并為傳播雙方的交流提供了新平臺,能夠更好地傳播中國精神。要擴大傳播渠道,從央視到衛視,再到香港電視臺;從微博到知乎,再到抖音;從央視頻到優酷,再到豆瓣,每一種傳播渠道都有無法忽略的優勢。同時,要注重線上線下聯動,劇組還可以通過路演或者到大學演講等方式宣傳中國精神。
2.3 傳播對象及傳播效果
從題材來看,《覺醒年代》是針對愛看歷史劇的中老年觀眾,但是導演張永新表示,在拍攝過程中時刻想著年輕觀眾,所以能獲得年輕觀眾的喜愛[3]。此外,央視、各大衛視、各視頻APP、抖音、微博、豆瓣等聯動,進一步擴大了《覺醒年代》的受眾范圍。所以,一檔電視節目要擴大影響力,必須考慮不同受眾的需要。尤其是年輕觀眾更青睞使用自媒體,會更積極地參與討論,自發成為傳播主體,也會帶動身邊人和更多網友關注。在傳播劇情時,積極參與中國精神話題討論,能進一步弘揚蘊含其中的中國精神。
3 結語
《覺醒年代》是2021年建黨百年獻禮劇中很成功的一部劇,不僅取得了巨大成功,還對其他影視劇有借鑒作用。同時,該劇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達到了傳播中國精神的效果。希望未來能夠出現更多像這樣的紅色影視劇,更好地弘揚中國精神。
參考文獻:
[1] 楊颯.紅色影視劇“破圈”傳播:青少年的生動黨史課[N].光明日報,2021-06-29(013).
[2] 謝盼盼.基于拉斯韋爾5W模式探析文化類節目中中國精神的傳播[J].西部廣播電視,2020(16):131-134.
[3] 張永新.《覺醒年代》:拍出中國人真正的大美與大愛[J].上海廣播電視研究,2021(3):36-39.
作者簡介:劉慶蘭(1998—),女,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晉克儉(1962—),女,貴州貴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及推廣、中國少數民族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