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5月13日,在位于重慶市北碚區的西南大學,應屆畢業生參加“百萬英才興重慶”招聘會。用人單位提供了涉及教育、人工智能、汽車制造等領域的3000 多個崗位供畢業生選擇
馬睿姍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女生:反復修改簡歷、學習網絡面試經驗帖、向學姐求教面試秘笈,甚至為了線上面試專門帶打光燈入住了一家酒店……從筆試到一面、二面,半年努力終有收獲,今年新聞學碩士畢業的她在2022年3月拿到了心儀的央媒錄取函。
“即便對于研究生,就業壓力也比較突出,還有室友仍在求職道路上。”馬睿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曾經以為熬過考研,沒什么可以難住我,但找工作這半年真有種一切歸零從頭再來的感覺。”
2022年應屆高校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而“延遲就業”的往屆畢業生也加入2022年就業競爭。從中央到地方,從高校到企業,都在集思廣益為畢業生開拓就業門路。
人社部推出“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搭建全國統一、多方聯動的網絡招聘平臺,提供超千萬個就業崗位;全國高校書記校長帶頭訪企拓崗,幫助大學生與企業高效、精準“速配”;共青團中央實施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學生就業幫扶計劃等五個專項計劃,重點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幫扶、提升大學生社會化能力……
“他們作風非常踏實、為人非常淳樸,人品非常優秀,是企業非常喜歡的靠譜青年。招了他們,會感到這些孩子可以托付,你們一定會非常滿意。”2022 年5月17 日,上海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王宏舟為2022 屆畢業生進行就業推介直播。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青年人就業壓力仍然較大。青年群體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困境,同時受疫情影響,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年輕人求職渠道在疫情條件下也受到阻礙。加之2022年高校畢業生總量又創歷史新高,加劇青年人就業壓力。6月,16至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為19.3%,處于2022年以來較高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應屆畢業生就業觀、擇業觀已發生了轉變。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應屆畢業生程雯嵐在剛入學時,就業方向還聚焦在導游、旅行社計調等崗位,如今她已經被蘇州本地一家做導覽服務和導覽機租借業務的公司錄用。
“雖然曾經我向往的崗位比景區工作薪資高、國際業務多,但我更想找一個穩定性強的工作。今后有機會再去嘗試小眾的研學旅游或導覽主播。”程雯嵐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面對畢業季,有的畢業生選擇了考公、考研、考博,其他人為了提高應聘的成功率,往往更早進行參加校招準備,包括提升簡歷、模擬面試、報考各類資格證等。
金融學專業碩士毛獻忠早在研一的三四月份就開始投遞暑期實習簡歷。“金融學專業近兩年學生比較多,也比較‘卷,我以萬事都提前來直面不確定性。”毛獻忠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這個有沖勁的男孩放棄了銀行等穩定工作,借助2021年暑期實習留用的機會入職了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比起銀行,證券公司薪資水平高,壓力更大,上升空間也更大,有挑戰性,需要經常出差去做項目。我還要學各方面的知識,除了業務方面,其他公司的財務、法務知識也都要懂,這樣即便以后跳槽,也有較多的技能傍身。”毛獻忠說。
今年就業形勢的變化,使得許多畢業生在求職行為上更加務實。據前程無憂發布的《2022高校畢業生擇業洞察報告》,從職場流向來看,畢業生人群選擇公司的態度在發生變化:不再過度迷戀和推崇“大廠”,開始把目光轉向中小型規模企業。在本屆畢業生中,分別有38.7%、26%的受訪者選擇規模在150-500人、50-150人的小微企業;17.3%把目光投向500-1000人的中型企業。
“他們作風非常踏實、為人非常淳樸,人品非常優秀,是企業非常喜歡的靠譜青年。招了他們,會感到這些孩子可以托付,你們一定會非常滿意。”2022年5月17日,上海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王宏舟為2022屆畢業生進行就業推介直播。
3月上旬,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的通知》,部署開展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
按照專項行動要求,參與對象為高校黨委書記、校(院)長以及校級領導班子成員,每所高校校領導班子新開拓用人單位不少于100家。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還強調了以就業去向落實率低于當地平均水平的高校為重點。
非重點高校面對的現實更為嚴峻。
程雯嵐能夠獲得入職單位的青睞,與在校期間就敏銳地關注到了“數字文旅”新方向不無關系。
疫情重創旅游業,也重塑旅游業發展思維。作為為旅游業輸送人才的職業院校,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應變,主動適應市場,圍繞文旅融合下的定制旅行、團建、研學等新崗位構建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市場調研,我們發現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旅游需求趨向個性化、多樣化。特別是疫情發生三年來,人們的旅游習慣發生了改變,定制化、主題化旅游不斷發展,新業態、新崗位不斷涌現。”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與旅游管理學院院長許凌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從典型企業和崗位出發,學院與蘇州樂游旅拓國際旅游社有限公司建立緊密校企合作,以典型崗位旅游定制師為學生就業首崗,對崗位的核心能力進行解構分析,形成旅游定制師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體系。”
2022年6月初,學校黨委書記蘇益南在線上開展“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直播帶崗推介活動,當天帶動崗位530多個。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校領導帶領學生到蘇州歌林集團參加面試
得益于江蘇經濟和當地企業的強大韌性,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與蘇州市姑蘇區、工業園區、高新區等各區人社局合作,召開全校大規模的雙選會,邀請400余家企業,提供6400多個崗位。正是因為提前籌謀,該校2022屆畢業生就業率與2021年持平,旅游管理專業的就業率和協議就業率還略高于本學院平均水平。
訪企拓崗,效果顯著。據教育部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介紹,5月以來,高校與行業企業已舉辦了1萬多場供需對接活動。高校校長書記訪企拓崗行動,目前已有2255所高校走訪單位7.7萬家,拓展崗位已超過141萬個、實習崗位56.6萬個。
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途徑是提供充足的崗位。許多地方要求國企、機關事業單位發揮好穩崗促就業的引領作用。
廣州規定,全市國有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數量須達到職工總數的3%以上,總規模不少于1萬人。武漢、青島規定,全市國有企業新增崗位應拿出不低于60%比例用于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在重點城市中力度較大。
調研顯示,畢業生求職意向出現偏重國企央企、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趨勢,相關企業也在2022年擴大了招工規模。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專業專碩畢業生丁小藝已經拿到了北京某金融機構“帶戶口”的工作邀約,但他在2022年春節期間改變想法,毅然決定回到家鄉青島。
研究生就讀于英國利茲大學管理咨詢專業的袁楚健在暑期實習期間為彌補自己溝通能力短板,專門應聘獵頭公司鍛煉,精準的訓練幫助他后來成功應聘到人力資源專員的崗位。
他們兩人在7月成為了同事,一起入職青島華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通集團”),這是一家青島本地的國企。
“2022年,華通集團積極組織開展校園招聘活動,計劃招收人數較2021年增加69%。校招崗位有管理崗、專業技術崗及技術工人崗,學歷涵蓋碩士、本科、大專及高職。其中,華通集團總部也釋放了校招崗位,涉及戰略投資、行政綜合、黨建宣傳及人力資源等崗位,是近年來校園招聘力度最大的一年。作為地方國企,華通集團在今年‘穩就業、保就業行動中,積極發揮穩定器作用,既為社會提供了就業機會,也為企業自身儲備了人才,可謂雙贏。”華通集團組織人資部部長孔凡昌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7月14日,華通集團組織新入職員工到由集團承建的市重點工程項目——中山商城人防停車場項目觀摩
綜合考慮單位穩定性、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福利待遇、晉升空間等因素,華通集團吸引了許多應屆畢業生前來應聘,集團總部、所屬金融投資類企業(華通金控、華盈通商)等單位報名總人數高達數千人,一個較火的崗位有350人報名,競爭十分激烈。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應屆碩士畢業生林佳曼早在2021年秋招就被銀河航天錄取。家人想讓她進體制內或大企業工作,銀河航天是一家年輕的創業公司,家人認為創業公司的保障性不如體制內,但林佳曼最終還是加入了銀河航天西安公司技術團隊,任銀河載荷部天線組天線電氣設計師。
“做衛星,多酷啊!”即便是在疫情之下,仍然有不少林佳曼這樣的青年勇于挑戰自我,選擇加入創新創業公司。
“地方政府幫助我們提供了不少提升公司招聘競爭力的資源,比如更多的招聘渠道、公租房和戶口名額,為應屆生帶來更多福利,對吸引優秀人才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銀河航天合伙人、人力部門負責人沈榮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銀河航天在2022年春招持續釋放招聘名額,涉及衛星總體設計師、天線電氣工程師、智造研發工程師等核心技術崗位。“我們使用線上+線下招聘模式結合、加深校企交流合作、渠道擴展等方式,保證了持續穩定的應屆生入職。”沈榮華說。
拓崗還要穩崗,應屆生入職后,大多數企業會針對應屆生開展培養培訓計劃。
銀河航天建立了導師制,通過老帶新的方式帶領應屆畢業生快速融入公司環境,熟悉工作制度和流程。華通集團目前已對2022年入職的部分新員工開展輪崗鍛煉,通過實踐升華前期培訓的感性認識,增強對企業的認知,了解成長成才的基本要求和流程。
高校畢業生是城市增量人力和人才資源的重要補充,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不僅反映著城市的經濟現狀,也關系著城市的未來發展。
“2022年,畢業生就業競爭壓力大,但對城市來說卻是難得的攬才機遇。因此,眼下所有城市都應抓住機會吸引人才。特別是在本地有高校的城市,更應考慮千方百計地創造就業崗位,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第一份工作。不同城市應結合產業特征和發展規劃,引導大學生從事相關工作,為產業群發展儲備人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22年,畢業生就業競爭壓力大,但對于城市來說卻是難得的攬才機遇。因此,眼下所有城市都應抓住機會吸引人才。特別是在本地有高校的城市,更應考慮千方百計地創造就業崗位,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第一份工作。
西安開展“重點企業引才進校園”“訪企拓崗開新局”等活動,打造“24小時不打烊”云人才市場,以線上“云聘”、線下“直聘”模式帶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我們參與市政府的活動,招聘了32人,主要是技術型崗位,招聘結果很理想。”西安四葉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研中心教育行業總監劉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新招學生來自于西安理工大學、天水師范學院等西北院校,可以說是為西安留住了本地人才。
馬亮認為,要想留住青年人才,核心還是要為他們提供看得見、有奔頭的職業發展路徑,讓他們對未來有明確積極的預期。
武漢是全國高教重鎮,在校大學生加研究生約達130萬人,人才儲備豐富。近年武漢不斷推進“學子留漢”工程,已連續5年保持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30萬人以上。每年10萬個以上的“高薪優崗”,無疑將為武漢“學子留漢”再添一枚砝碼。
生活安居方面,不少城市給予相關程度的補助。深圳對新引進博士的人才生活補貼標準為10萬元/人;杭州的標準是本科1萬元、碩士3萬元、博士10萬元;福州為求職、實習的畢業生提供最長1年的免費住宿;上海則推出2.5萬套公共租賃房,為應屆畢業生定向提供一批租金可負擔、長期穩定的租賃房源。
臨近畢業,沈陽城市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應屆畢業生陳紀龍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職位。目前,他與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就業協議,成為一名前端研發實習工程師。
“多虧了學校團委結對幫扶老師,他通過團組織渠道為我推薦了多家崗位資源作選擇。”陳紀龍說。
2021年12月,團中央啟動“共青團促進大學生就業行動”,把提供就業幫扶、提升社會化能力作為重點方向,并把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學生作為重點幫扶群體。
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部長黃大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近年來,共青團始終發揮組織體系健全、直接觸達學生、社會動員廣泛等優勢,突出對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學生開展精準就業幫扶。”
要想精準幫扶,必須先了解需求。2022年6月,團中央通過調研發現,一般普通院校低收入家庭學生是就業困難的主要群體,他們在綜合能力、社會資源、家庭支持以及就業空間等方面存在困難。
“這些就業困難具象到每個學生身上都是不同的。為了給困難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共青團采取了‘一對一模式,由結對團干部深入了解每個幫扶學生的不同困難點,提供個性化的就業幫扶。我們明確要求每名團干部至少為結對學生提供兩個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實際需要的就業崗位,并持續提供面試輔導等跟蹤服務,直至幫助學生找到工作。”黃大偉說。
截至7月21日,全團共有3.1萬名團干部與9.6萬名2022屆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畢業生結對,已幫助其中6.4萬名找到工作。

6月29日,福州市樸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來自泉州的2021屆畢業生傅黎遷(左)在前臺配送崗位上實習。落戶福州工作的她,已領取1 萬元一次性生活補貼(魏培全/ 攝)
“共青團促進大學生就業行動”共有5項具體計劃,其中大學生實習“揚帆計劃”早于2019年就正式啟動,包括政務實習、企業實習和職場體驗活動。開展三年來,全國累計116.5萬人次大學生參與其中。
“‘揚帆計劃·央企實習在企業和學生之間搭建了橋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作為第一批央企實習單位,為全國大學生提供了超過600個實習崗位,遍及節能環保產業各個領域。學生們親身參與到國家節能環保的生動實踐中來,不但了解了行業形勢、提升了職業素養,也進一步增強了社會責任感,這是我們組織實習、培養青年人才的意義所在。”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團委書記付海巍說。
“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幫助大學生提高社會化能力、順利就業,是職責所系。”黃大偉說,“全團要確保幫助10萬名以上2022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為全國就業大局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