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圖為明珞智能制造生產線
1973年,德國經濟學家E.F.舒馬赫在其著作《小的就是美的》中提出,小企業是最具有經濟活力的一部分,是一國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微活,就業旺,經濟興。中小微企業是我國數量最大、最活躍的市場主體,在繁榮經濟、吸納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說:“中小企業就是穩就業的主體,中小企業穩,就業就穩。”
工信部研究發現,地級市層面,小微企業數量每增加1000個,當地就業人員增加0.68%,工資水平提高0.78%。
2022年5月31日,國務院發布了《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從財政、貨幣金融政策方面出臺一系列幫扶中小微企業的舉措。
眼下,各地中小微企業正逐漸從疫情沖擊下恢復。據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研究,與疫情前相比,有58%的小微企業當前開工率達到90%以上,近八成的企業雇員復崗率達到90%以上。
“復崗率高于開工率,證明穩崗措施有效果。”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孫文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7月19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田玉龍介紹,工信部聯合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加快落實組合式減稅降費政策,上半年中小企業享受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近1.8萬億元。
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正在向制造業傾斜。
廣州明珞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為汽車制造業、航空、石油、新能源及一般工業領域企業,提供智能制造生產線以及虛擬制造、工業大數據服務。該企業2021年實現了逆勢增長。
“復崗率高于開工率,證明穩崗措施有效果。”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孫文凱說。
“近3年明珞裝備在技術創新與國際化業務上取得重大進展。汽車制造高端設備從研究、試驗到上市,整個周期需要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公司平均每年研發資金的投入約4000萬元,研發新產品是一個持續投入的過程。2021年度我們申報享受了3700萬元的研發費加計扣除,為企業發展提前釋放了資金。”明珞裝備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姚維兵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因為基礎扎實,疫情雖然對公司效率產生影響,但業務量未受到大的影響。“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增加了50%的員工,員工數量從2020年60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1000多人。2020年,我們新招員工175人,2021年新招380人,2022年新招328人。”姚維兵說。
在穩崗方面,廣州市政府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精準發放穩崗返還資金,明珞裝備也享受了該政策,5月獲返7萬多元社保費用。“稅費方面享受到出口退稅,軟件即征即退,還有研發加計扣除稅務優惠。種種惠企暖企政策,讓我們感到暖心、受到鼓舞。”姚維兵介紹。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區域供應鏈的韌性優勢與良好的營商環境。
據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發布的《2021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顯示,廣州中小企業發展環境以綜合得分73.81分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三。
2022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了制造業立市。瞄準中小企業發展需求和個性訴求,在資金支持、園區建設、技術改造、用地用房、交通出行等七個領域給予支持,進一步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孫文凱認為,現在是就業關鍵階段,先穩崗才能拓崗,而要穩崗,就要支持企業穩定業務量,并逐步擴大投資。
浙江溫州的秀典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目前已經恢復正常生產,正開足馬力備戰秋季訂單。
2022年春天,受疫情影響,秀典科技的貨“進不去出不來”。“我們做時尚鞋類,樣式流行更新很快,春天的鞋在倉庫里堆積,過季了打一兩折都賣不出去。”秀典科技董事長楊東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勞動密集型中小微企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力量,也是在中國經濟升級換代關鍵時期最易受到風險沖擊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做的抽樣調查發現,現階段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第一大問題是訂單不足、開工不足。
溫州中小鞋企用共享訂單方式共渡難關。巨一集團由于海外市場穩固,擁有大量訂單。截至目前,巨一與同行10 多家企業“分享”訂單,產量多達100 多萬雙,金額達5000多萬元。
“如果一個企業沒有生產,減稅降費對它就沒有用。所以,對中小微企業救助最重要的是要給予他們訂單,支持生產。大型企業、大型項目的訂單要在很大程度上針對一些中小微企業展開。另外,政府采購也要對中小企業進行關注。”劉元春說。
溫州中小鞋企用共享訂單方式共渡難關。
巨一集團由于海外市場穩固,擁有大量訂單。截至目前,巨一與同行10多家企業“分享”訂單,產量多達100多萬雙,金額達5000多萬元。
“我們并不只是提供訂單,還為這些企業提供相關技術支持,這樣既保證我們的產品質量,又能帶動他們用產品創新贏得新市場。”巨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建中說。
針對需求不足的共性問題,廣東、浙江、海南等地出臺相關舉措,主動為企業找訂單。
廣東省財政廳近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通知》。通知要求,通過提高預留份額比例,推動政府采購支出向中小微企業進一步傾斜。
浙江省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浙江省在《關于進一步減負紓困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要求,按應展盡展、全力促展原則,研究制定新一批重點展會目錄,支持外貿企業采用線上洽談、線下代參展等新模式參加境外展會,開拓國際市場。
“當然,企業提高抗風險能力也要靠自己,不能只靠政府支持。溫州擁有比較堅實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只要大環境好,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韌性很強,可以很快恢復。”溫州新二代城市科創園總經理白洪程說。
隨著訂單增多,云貴川等勞動力輸出大省的工人們又回流到浙江,秀典科技2022年新招120多名工人,其中也包括疫情期間溫州倒閉的小型鞋廠員工。
一段時間以來,國家在社保、穩崗、金融等方面出臺了諸多面向中小企業的紓困措施,但企業的長久發展最終要回歸市場。“企業不應該被動等待,而要主動自救、抱團共渡難關。”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魏江說。

7月19日,湖州市吳興區埭溪鎮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市場監管和銀行工作人員上門指導企業負責人(左二)線上申請無抵押信用貸款(翁忻旸/ 攝)

7月5日,工人在湖北省宣恩縣高羅鎮龍河村一服裝廠車間里忙碌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時,正值新消費迅速崛起的高峰期。疫情期間人們更關注健康、關愛家人,外面應酬變少,在家時間增多。疫情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產生了更多線上購物場景。
“去糖化”“低熱量”食品成為健身、減脂人士的首選;痛風、糖尿病等健康問題趨于年輕化,更多的人減少攝入酒精和糖;“喝啤酒不長胖”新需求凸顯,酒類消費者更新換代。找到小眾的細分圈層,2020年初,孫曉楠創立了一個無酒精啤酒品牌。
“創立之時經歷著第一波疫情,所以我們的人才架構、供應鏈管理、銷售渠道等都深度考慮了疫情的影響和應對策略。有了這樣的基礎,疫情反復對我們的影響就相對有限。”孫曉楠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公司創立以來,直接創造就業崗位240人,間接創造就業崗位2萬多人。”
疫情讓一部分有能力的“35+”資深專業人士重回市場流動,也涌現出更多零經驗的年輕求職者。創業公司對這兩部分人群具有較強的吸納能力。
2022年2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示范行動力促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的通知》明確,要組織212個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分別開展社會服務領域雙創帶動就業、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校企行”、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精益創業帶動就業等4個專項行動。
危與機之下,創業帶動就業效應持續顯現。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22年1-5月,全國新設市場主體1151.4萬戶,同比增長0.8%。其中,個體工商戶805.7萬戶、增長3.8%。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研究室副研究員曹佳認為,對于區域發展來說,在推動創業帶動就業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激發內生動力穩崗降成本。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市場監管部門將采取更加精準有效的措施支持市場主體發展,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