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玲
目前,我國山區留守兒童的現狀仍不容樂觀,留守兒童在家庭與學校生活中容易出現心理健康、行為表現、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問題。作為山區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切實的態度與行動關愛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學習狀況與行為習慣,并積極創建家校共育環境,以期對山區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有所補益。
近年來,進城務工仍是鄉村青壯年勞動力提升經濟水平、改善家庭生活的重要途徑,隨之而來的,山區留守兒童的數量與規模亦日益增長。因此,如何關愛山區留守兒童,即成為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議題,其中,解決山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對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山區留守兒童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大力改革教育制度,把更多的資金投入相對落后的地區,貧困山區的兒童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況有了較大的改善,如國家扶貧項目中的農村危房改造和“廁所革命”等工程,讓山區的留守兒童和老人住上了新房,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環境。營養餐改善工程則更多地惠及那些吃不飽飯、長期營養缺乏的留守兒童。這些舉措極大地改善了貧困山區留守兒童的生活面貌,我國山區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也取得了豐碩的成績。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地處偏僻的貧困山區,信息閉塞,交通不便,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相對落后。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山區青壯年也加入了進城務工的隊伍,把孩子和老人留在了家里。在這種情況下,山區留守兒童的大量存在成了普遍現象。從表面上看來,這種由母親承擔教養的方式比完全托管于老人的教養方式合理很多,但家庭經濟負擔不得不使母親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從事勞動,尤其是每年農忙時節,更是無暇顧及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加之許多農村婦女文化程度偏低,思想陳舊,對留守兒童心理的成長和性格的養成也造成了負面影響??梢哉f,山區留守兒童的現狀依然不容樂觀,需要我們更多地關注和重視。
二、山區留守兒童的日常行為表現
(一)家庭方面的表現
山區的留守兒童很多都和祖輩長期生活在一起,而老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習慣都比較傳統和落后,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如許多孩子普遍不講衛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懂禮貌、是非觀念淡薄,有些留守兒童性格出現了兩極分化,有的孩子脾氣暴躁、蠻橫無理、為所欲為,常常打架斗毆、偷竊甚至逃學。有的孩子則膽小、自卑、自我意識差,甚至有自閉現象。尤其是女孩,她們多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對外界的危害沒有防范。
(二)學校方面的表現
筆者所在的學校地處偏遠山區,學校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為留守兒童,通過平時對他們的觀察和了解,發現山區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在學習和日常行為上存在很多問題。首先,由于親情的缺失,很多孩子得不到關愛和重視,表現出自卑、敏感、不合群、孤僻的特點。其次,由于監護人普遍文化程度低,無法輔導孩子課業,亦無法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對孩子的困惑、需求、興趣關注較少,使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很多留守兒童所處的家庭環境相對較差,有的孩子甚至連一張寫字的書桌都沒有,回家還要承擔家務,從事勞動,更加無法專心投入學習,導致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三、如何關愛山區留守兒童
從山區留守兒童的現狀和行為表現來看,山區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仍令人擔憂,隨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愈發顯著。作為一名山區教育工作者,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了我們面對的新課題。關愛山區留守兒童,使他們也像非留守兒童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我們今后工作的一個重點,對于這個問題,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是外出務工父母無暇顧及的一個方面,孩子在情感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久而久之,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很大的負面作用。有的留守兒童一般內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較脆弱,因為當他們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身邊沒有依靠和幫助他們的人,使他們漸漸喪失了自信心,內心產生了孤獨感和無助感。山區學校雖然設有專門的心理輔導室,但由于師資有限,并沒有配備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對留守兒童出現的一些心理和行為上的問題也無法給予幫助和疏導,很多處于困惑和迷茫期的留守兒童所表現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所以,面對這些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我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就不能只停留在學習和生活上,而更應該深入他們的內心,從他們的行為習慣上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時糾正和指導,尤其是對于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孩子,要更多地給予關注和引導,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要適時地讓他們明辨是非,擺正心態,換位思考,體諒他人。作為老師,我們要從小事上、細節上多關心他們。用愛去溫暖他們幼小的心靈,讓他們在群體中找到自信心、歸屬感和價值感。
(二)關注他們的學習狀況和行為習慣
許多留守兒童因成績不好且不受重視而產生厭學情緒,有的甚至自暴自棄走上輟學道路。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在班級內開展一幫一活動,或給他們“開小灶”,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我班上有一個孩子,父母離異,父親常年在外打工,他和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由于得不到關心和愛護,他常常顯得自卑、懦弱,經常不完成作業,甚至為了逃避老師的管束而逃學。作為班主任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常常利用休息的時間幫他補習功課,并跟他談心、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快樂和成長經歷,久而久之,他也對我產生了信任感和依賴感,愿意對我敞開心扉。經過共同努力,他終于找到了學習的興趣,成績也飛速增長。從他的身上我認識到如果能幫助留守兒童找到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轉留守兒童厭學的情緒,繼而對他們行為習慣的改變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方面也表現出了很多問題: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們普遍不講衛生,對自己的物品也不會保管,丟三落四。作業也完成得不好,本子上亂涂亂畫,字跡潦草,錯別字、錯題屢次出現。校園內打架斗毆的孩子中留守兒童占大多數,且屢教不改,令老師非常頭疼。以上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要想真正改變他們不良的行為習慣,是需要老師和家長費一番工夫的。我班上曾有一個孩子小斌,他就被視為問題兒童,班上的孩子一部分都被他影響到了,上課搗亂,下課打架,不完成作業,還經常逃學。這個孩子的問題曾讓我頭疼不已,后來經過一次次家訪,我了解到:他的父親常常酗酒、打麻將,而且經常不回家,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很少過問,管教孩子的方式也較為粗暴。有一次,我看到小斌的半張臉呈紫青色,便關切地詢問原因,孩子剛開始不愿意告訴我,說是自己碰的,后來經過我細致地詢問和關心,他終于哭著說出了實情。原來是他父親知道孩子犯了錯打的,聽了他的訴說,我內心很痛,也很無奈。孩子本身就缺少父母的關愛,做錯事情不但得不到父親正確的教導,反而是一頓拳打腳踢,這就更加重了孩子叛逆的心理,他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問題也就可以理解了。作為班主任,我不能置之不理,除了在生活上對他特殊照顧外,在學習上也耐心指導。有一次放學我將他留了下來輔導功課,結束的時候天都黑了,由于聯系不到他的父親,我只好親自把他送回了家。也許是我的耐心和關愛感動了他,從那以后他像變了一個人,以前在他身上出現的問題也慢慢變少了,就連其他老師都夸他懂事了,在小升初的考試中他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看到這些我深感欣慰。對于這些留守兒童,老師只要多一點點耐心和愛心,就能讓他們找到方向,擁抱未來。
(三)創建家校共育環境
山區的孩子大部分的時間在學校度過,學校也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家。在學校里除了自己的同學,接觸最頻繁的也就是老師了,因此,老師的一言一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在學校,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名學生,尤其是那些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要更多地傾注一些耐心和愛心,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要經常與留守兒童的父母取得聯系,通過電話和微信等方式告知孩子在校的表現情況和出現的問題,引起他們的重視,讓他們跟老師共同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教師還要定期家訪,了解孩子在家時的動態,并加強對孩子代理監管人的心理輔導,使他們轉變觀念,調整方式方法,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生活和成長環境。
少年強則國強,山區留守兒童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作為在山區從教的一名老師,我們在努力地讓每一個留守兒童得到重視與關愛,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這一特殊群體,共同行動起來,關愛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巨祥來,張海鐘.農村山區初中留守學生心理問題歸因與教育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30).
[2]張偉.偏遠山區合作互動的家校教育共同體構建策略[J].西藏科技,2020(7).
[3]張正偉,賈小斌.山區農村初中生學習動力缺失及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
[4]同雪莉.失衡與重構:留守兒童抗逆力重組研究[J].中州學刊,2019(7).
[5]徐風利.試論班主任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7).
注:本文系蘭州市2021年度教師“個人課題”“邊遠山區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研究”(課題立項號:LZ[2021]GR00XXX184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