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問禹

4月12日,杭州西湖景區(黃宗治/攝)
5月初,西湖邊7棵柳樹被移走并換種月季花,消息引發杭州市民和網友關注,此后這些柳樹被補種。
西湖是大家的。十余年前西湖“還湖于民”留下美談,如今“西湖還柳”再次凸顯公眾對這一泓碧水的傾心熱愛。
杭州是一座與水息息相關的城市。從水環境保護,到水文化涵養,再到水岸共興,這座天堂城市與水相依相融的靈動狀態不斷升華。
穿越古今、聞名中外的西湖,是杭州最具識別度的風貌標簽和文化載體,也為這座城市注入了獨特韻味——一座水靈靈的江南名城。
西湖匯水面積超過21平方千米,湖面面積約6.38平方千米。因為疏浚西湖有功,白居易、蘇東坡這兩位大文豪,以白堤、蘇堤的有形存在,千百年來讓人們念念不忘。
不止有西湖。與西湖水面最短直線距離僅約3公里的錢塘江,是杭州的另一個地理符號。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北宋詞人柳永筆下的“錢塘”,曾經是杭州城及周邊區域的代名詞。全長500多公里的錢塘江古稱“浙”,又名“折江”“之江”,其下游則是流經杭州城內的最主要水道。
錢塘江大潮有著“天下第一潮”之譽,每年農歷八月十八前后,眾多游客涌到杭州前來一睹大潮的氣勢如虹。
在當代杭州,不少人把這座城市加快發展的軌跡描述為,從群山秀水、氤氳江南氣息的“西湖時代”,轉向高樓林立、勇立時代潮頭的“錢塘江時代”。
除了湖與江,杭州城內還有流淌著一條河——京杭大運河。這條始建于春秋時期,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作為“黃金水道”的航運功能至今依舊凸顯。
京杭大運河的終點是拱宸橋。“一座拱宸橋,半部杭州史”,這種說法充分說明這條水道貫穿著杭州城的古與今。
千年運河水映照下,拱宸橋兩側的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刀剪劍博物館、傘博物館、小河直街等別有韻味。沿著運河水南下,登云大橋、大關橋、江漲橋、德勝橋、潮王橋、朝暉橋等15座古橋各具特色,串起了杭州運河文化。
奔流不息的錢塘江、淡妝濃抹的西子湖、如詩如畫的富春江、水天相接的千島湖……以江、河、湖、灣為標識,杭州寫好水文章。
向東是大海。西湖、錢塘江、京杭大運河最終匯流在一起,經由杭州灣“喇叭口”,直奔東海。
湖、河、江、灣,從干流到支流再到河溝溪流,各種形態的水,構成了杭州地理版圖中的大動脈與毛細血管。杭州市林業水利局介紹,杭州全市河道(含溪流)15411公里,水庫633座,蓄滯洪區2個,湖泊7個,水域面積1228.58平方公里。
奔流不息的錢塘江、淡妝濃抹的西子湖、如詩如畫的富春江、水天相接的千島湖……以江、河、湖、灣為標識,杭州寫好水文章,涵養生態、文化、經濟相輔相成的高質量發展。
從西南往東北方向,從淳安、建德、桐廬、富陽到中心城區,從千島湖沿著錢塘江越淌越寬流向東海,杭州水域輪廓一目了然。
2003年,浙江省委部署實施面向未來發展進一步發揮八個方面優勢、推進八個方面舉措的“八八戰略”,其中提到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
“生態省”建設全面開啟,伴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扎實推進,浙江鄉村垃圾收集、衛生改廁、河溝清淤、面源污染整治等多管齊下,支流水質逐漸改善,大江大河水質持續提升。
2018年,浙江省全面啟動美麗河湖建設,治水、治河工作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19年這項工作被列入浙江省政府十大民生實事,建設進展受到全社會關注。
作為省會城市,杭州水域管理也持續走在前列,并在2018年翻開新篇章。這一年,杭州市出臺《杭州市美麗河湖建設實施方案(2018-2022年)》,全面建設安全流暢、生態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顯、管護高效、人水和諧的具有詩畫江南韻味的美麗河湖。
杭州提出全面創建“美麗河湖”,圍繞“一軸雙帶十湖千溪”水系格局,美麗河湖建設由點散開,連線成面。
“一軸”是由千島湖、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等“三江一湖”組成的錢塘江唐詩之軸;“雙帶”是浙東運河、京杭運河、古運河等構成的江南古風黃金水帶,以及苕溪等構成的鄉野生態休閑水帶;“十湖”包括西湖、湘湖、白馬湖、千島湖、青山湖、銅鑒湖等;“千溪”則是以壽昌江、壺源江、天目溪等為代表的中小流域。

京杭大運河拱宸橋
以湖、河、江、灣為節點和框架,貫通3701條河道,杭州形成一張輪廓分明、縱橫交錯的水系網絡。
知水是治水的前提。在“一軸雙帶十湖千溪”水系格局下,為了進一步提高分辨率、精準掌握水態,杭州市林業水利局基于信息化基礎,推動數字化改革,將現有視頻監控、水雨情、工程運行監測點全部納入政務外網,接入感知設備2985個,實現杭州全市水域微監管。
記者了解到,目前“數智林水”的入倉數據已達18.5億條,平均每日新增80萬條,數據也與應急、城管、氣象、消防等部門全面共享。
杭州市富陽區富春江畔,曾經有三根120米高的煙囪一字排開。2019年8月,當地組織一輪全民投票,決定這些煙囪是拆還是留。
有的市民說,煙囪是工業遺存,見證了富陽產業高速增長的一段歷史;更多人則反駁認為,這只是造紙工廠的殘存,對富陽來說是一種負擔。
富陽是我國“造紙之鄉”,手工造紙歷史悠久。改革開放后,富陽造紙工業高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建起三個造紙工業園區。一位民企負責人回憶說,效益好的時候,造紙就像印錢。
造紙為富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給水環境帶來巨大壓力。有40多家造紙廠的大源鎮,那些年溪水變黑發臭,魚蝦絕跡。一到夏天,沿溪兩邊村莊彌漫惡臭,一些村民不得不像候鳥一樣遷徙。
以拆除造紙廠煙囪為標志,富陽告別舊的發展模式。當地近年先后實施多輪造紙業整治,關停淘汰造紙企業460多家。
治污效果立竿見影,如今境內富春江干流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出境斷面水質持續保持優秀。
關停造紙、鋅化工、銅冶煉、電鍍等工業,禁止非法采砂取石,關停規模化養殖場……浙江多地產業綠色轉型,在“五水共治”背景下加快推進。
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為建設“美麗浙江”,2014年浙江省全面部署推進“五水共治”工作,以治水為突破口,通過“拆、治、歸”,讓越來越多的江河奔涌、湖水蕩漾、溪水潺潺、岸堤景美,同時倒逼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轉型升級、綠色發展道路。
2021 年, 杭州市發布地方標準《幸福河湖評價標準》,提出打造“幸福河湖”應用場景,推動“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級。
如今在坊間,浙江一些干部群眾依然對“五水共治”感受真切:那時候治水是“動真格”,干部工作不力就地免職;治水“力挽狂瀾”,確實需要“霹靂手段”;沒有“五水共治”,浙江鄉村哪能吃上今天的“生態飯”……
杭州治水方略更早起步,也有著更高標準。通過推進河湖長制、規范取用水管理、創建節水型社會、加強水資源保護等多方面舉措,杭州水資源管理成效顯著。
2021年,杭州全市國、省、市控斷面水質優良率和功能區達標率均為100%,為近年來最好。基礎工程加速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創建和新建、改造污水管網總體進度均穩居全省前列。
2022年,杭州力爭實現市控以上斷面水質優良率、縣級以上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交接斷面功能區達標率、縣控以上斷面無劣Ⅴ類、省控斷面走航排查、縣級以上飲用水源規范化建設、“污水零直排區”建設鎮街運維率、鄉鎮級流域共治工作覆蓋率、“五水共治”實踐窗口區縣覆蓋率、“找尋查挖”專項行動問題整改率等十個方面實現100%。
數字技術支撐杭州“智慧治水”。杭州市林業水利局介紹,杭州完善數字監測手段,推進縣控以上斷面自動監測全覆蓋、全上云、全聯網。
走進杭州市濱江區長河街道智慧管網指揮中心,巨大的管控系統駕駛艙屏幕映入眼簾,污水管網、雨水管網、前端感知設備等數據不間斷刷新展示,實現“一屏通覽”。
工作人員點擊多類預警信息說,如果污水管網感知設備反饋的COD指標值持續出現低于正常水平的情況,說明該污水管網存在地表水滲入或雨水混流情況;如果雨水管網感知設備反饋的電導率指標值持續高于正常水平,則表明該雨水管中存在污水混入。
2021年,杭州高標準推進“五水共治”各項工作,體系機制趨于成熟、各項建設高效推進,以浙江全省第一的成績連續第三年奪得大禹鼎銀鼎。
5月13日清晨,杭州西湖邊被移走的7棵柳樹補種完成。杭州西湖西溪景區管委會表示,西湖是大家的,有關西湖的決策更應公開透明,謹慎柔軟。
此后,杭州市召開“西湖風貌和文化保護”民意懇談會,聽取專家、媒體、市民代表對進一步做好西湖風貌和文化保護工作的意見建議。
早在十余年前,杭州西湖“還湖于民”之舉留下美談。如今“西湖還柳”,再次凸顯公眾對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觀”的關注與熱愛。
水潤杭州。對這座天堂城市而言,經濟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保護好、涵養好一方水系,是前置要求與靈魂之舉。
以“水與杭州”為主題,杭州水利科普館布有“序廳”“水之利”“水之治”“水之苑”“水之靈”“水之夢”六大展區,講述杭州多水共導、城水共生的江南水鄉故事。
這里有一幅百米長卷水賦圖,以富春山居圖為背景,用江、河、湖、海、溪意象的名家辭賦和書法名家字體設計而成,展現杭州厚重的水文生態。
2021年,杭州市發布地方標準《幸福河湖評價標準》,提出打造“幸福河湖”應用場景,推動“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級。
杭州市治水辦表示,為充分挖掘杭州鮮明的“水城”特色和悠久的“水韻”文化,杭州2022年計劃打造省級“美麗河湖”(幸福河湖)12個、水美鄉鎮13個、幸福河湖試點縣1個,做精水美共富特色品牌。
2021年9月,浙江省國際水文化研究會在杭州成立。該研究會集聚水文化研究者和遺產傳承人力量,形成展示“重要窗口”獨特韻味、文化浙江建設成果的鮮明符號,使“浙江之水”成為承載浙江文脈、代表中華文明、體現東方智慧的金名片。
在保護中加快發展,在發展中加強保護,碧水繞城、水岸共興。記者了解到,杭州多地還探索推進治水工程與水文化、水經濟有機融合,打造各具特色的流域水文化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