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妙妙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是一門對學生行為規范進行合理引導的學科。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提升學生的道德水準和法治素養。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深學生對法治觀念及道德準則的了解,促進其品格的發展與完善。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是培育學生良好品德的基石,學生對良好行為方式與紀律性的認知皆來源于核心素養的形成。道德和法治課程立足于社會生活實踐,對該課程的習得是學生走向社會、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對核心素養的要求是逐步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正確引導。為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育出具有優秀品質的接班人,教師必須把培育學生良好品德作為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立足思想道德水平的建設,要從根本上塑造學生的品格與素質。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式
(一)培養良好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人的發展具有長期意義。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低,可塑性極強,好的行為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相反,不好的行為習慣也會為其日后的發展埋下隱患,學校教育必須重視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國家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視程度,通過學習,學生能夠養成熱愛勞動、誠實守信、珍愛生命等良好習慣,這些習慣會在學生心中產生一種強烈的信念感,促使其對自身品格進行完善。在學習“班級生活有規則”時,學生能夠初步建立起遵守規則的意識,學會遵守不同的制度要求,做一名有道德、有紀律的學生。總之,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素質不僅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體魄,還需要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很多家長與教師常常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他們的心理訴求,如一些學生無法面對失敗和挫折,間歇性地感到煩惱沮喪等。因此,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充分體現出國家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開開心心上學去”“手拉手交朋友”等相關課程主題的設置,從社會生活中提取素材,增進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理解,促進其良好心態的形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其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給予心理疏導,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適當幫助。此外,要多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適當地批評有利于及時糾正學生的行為,但過多地批評會造成學生一定的心理問題。所以,當學生取得進步時要多對其進行表揚,面對學生的失誤也要予以鼓勵,給學生最積極的心理暗示,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發展和良好心態的養成。教師也要建立起和學生家長的聯系,了解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形成學校與家庭的合力,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學校應大力開展心理素質健康教育,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引導和幫助,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開展實踐教育
任何教育都必須扎根于實踐,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下踐行知識理論,獲得正確的認知。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體驗活動會讓學生身體力行地去了解法律和道德在社會中是如何運行的。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將講授書本知識作為傳遞知識的唯一途徑,而是要讓學生主動去體驗和參與相關實踐。比如,在學習與自我保護相關的知識時,教師除了講解書本內容外,還可以播放相關的視頻素材,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自我保護的重要性。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練習一些防身技巧,并組織其進行場景模擬,讓學生在實際操練過程中掌握和理解知識。另外,教師不能僅將課本作為教學素材,還應多關注法治新聞,多學習與法律相關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素養,并利用有效的案例為學生科普法律知識,吸引學生的興趣。小學生極易受教師個人品質的影響并對其行為進行模仿,這就要求教師對自身的行為加以規范,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端正行為態度、遵紀守法,為學生做出良好的榜樣。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國家對小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越來越關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相關課程的開展中,教師要將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工作的基本點,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習慣、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實踐教育,多方面地去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