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艷
[摘要] 音樂教師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努力探尋音樂教學的生長點,創造出有利于學生情感共鳴的音樂氛圍,設計音樂教學的最佳路徑,努力創造富有活力的音樂課堂,讓孩子們更加喜歡音樂課,在音樂課堂中實現素養生長。
[關鍵詞] 生長點;情境;路徑;內涵
音樂藝術之美被稱為是“最直接、最徹底、最動人”的美。音樂是一門積聚靈氣、催發思維、帶動熱情、激發想象力的藝術。音樂課程作為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進行美育的主要手段,不但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質,還能夠開發智力,尤其是在激發孩子的藝術和思維潛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孩子是和藝術最為密切的群體之一,在某種意義上講,每位孩子都是一位小小的藝術家,每位孩子都需要在藝術中游弋。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喜歡音樂課堂,讓音樂教學富有成效?教師必須遵循學生音樂學習活動的規律,使教學環節的推進與學生認知活動的展開這兩者實現合拍共振。學生在音樂學習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對藝術認知和情感培養上的“生長點”,如何做深、做透,從而最大程度地促進有效的音樂課堂教學?筆者認為關鍵是教師是否給予了學生表達初衷的和諧環境,是否構建了有效教學的最佳路徑,是否能讓學生設身處地用心感受與分享。這些都是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生長點”。
一、營造情境氛圍,讓情感充盈生長
音樂是對人們情感與精神生命狀態的創造性表達,在音符與韻律中都承載了一定的人生情感與思想信息。在音樂教育中,引領學生通過音樂感知世界并感受人們豐富多彩的情感、意識與思維,對充實學習者的精神世界,凈化靈魂,陶冶情操,培養學習者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等方面都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
在蘇少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草原贊歌》的課堂實踐中,教師吟誦詩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教師隨即設問:這首詩所描繪的究竟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碧綠的草地,潔白的蒙古包,成群的牛羊駿馬,多么祥和的景象啊。同學們用彈舌“篤噠篤噠篤噠駕”的節拍來給《草原贊歌》配樂,用聲勢做前面四個樂句,第五和六句由老師來配。來小朋友們,歡迎大家到我們草原來。
是誰來迎接我們這群遠道而來的客人呢?這兩位小朋友大家認識嗎?(出示龍梅、玉榮照片)她倆可是草原的小主人,被人們稱頌為“草原英雄”。龍梅、玉榮姐妹倆的故事徐徐展開,她們的姓名和故事,由內蒙古草原傳到了全國各地,后來她們的事跡被拍成電影、搬上舞臺、譜成歌曲、編進教材。教師適時追問:小姐妹們為何能奮不顧身,對抗風暴,保衛羊群?她們的勇氣又從何處而來?經過一番討論,學生們體會到,這是來自對故鄉、對大草原、對幸福生活的熱愛。帶著這樣的情感,我們再來唱一唱她們內心的聲音,贊頌美麗故鄉的《草原贊歌》。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礎,歌曲是情感的表達。因此,通過歌曲教學,能夠培養孩子們的美好心靈,并提高仁愛的品質,繼而引發學習歌曲的興趣,使他們心靈得到洗滌,情感得到提高。孩子們在體驗、探索、感悟、創造一系列的過程中,認知水平和感悟能力得到提高,情感逐漸升華,情境氛圍的營造使教學成為充滿生機、充滿樂趣、充滿情感的生命過程。
二、探索最佳路徑,讓樂感順勢生長
歌曲是人類情感的藝術形式,每一部音樂作品都是藝術家的精神與情感的產物,藝術家們運用了音樂獨特的方法來表達情感,或生動或含蓄或莊重或悲傷,讓人由此獲得了美的陶冶與精神的引領。樂從情感生,就是說的音樂教育應由情感而產生。音樂中的情感牽動了孩子無數顆純真可愛的內心,使他們得到了美的熏陶,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用自身的熱情來撥動孩子心靈的余弦,并尋找其方向,與其產生情感共鳴,讓細膩的情感引領課堂。
在二年級下冊《請你唱個歌吧》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謎語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了春天,并探索著春天中的美麗故事。教師用三拍子的律動節拍卡片向學生展示出了春天的圖景:你聽,美麗的春姑娘來啦,一陣春風拂面而來,同時展示了春風的節拍卡。靈巧的布谷鳥正在枝頭向人類傳達著甜蜜的祝愿,這時則展示布谷鳥的節拍卡。可愛的蜜蜂正在揮舞著那對輕快的翅膀,此時展示蜜蜂的節拍卡。
水滴落在葉子上發出靈動而美好的聲響,此時展示了樹葉的節拍卡。這樣的設置也為三拍子歌曲的學習埋好了伏筆。
在這美麗的春天里舉辦一場盛大的音樂會,還有誰來參加呢?你聽,歌曲順然引入,學生聽出了兩只可愛的小杜鵑,將他們的歌聲先行引入,這時候,學生便饒有興趣地要來學一學小杜鵑的歌聲。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很快就將歌曲的音準難點提前突破了。接著,教師再把整首歌曲領唱一遍,揭示主題,學生聆聽欣賞并學唱。在多種方式的演唱中,學生基本掌握了歌曲,并不斷鞏固了三拍子的韻律。
動感的三拍子節奏,總會讓人想翩翩起舞,最后欣賞的《杜鵑圓舞曲》選段就將大家的激情充分釋放,孩子們在課堂上將自己想象成可愛的小杜鵑一樣在林中歡唱,在林中起舞。這時,我們的音樂教室就成為孩子們表現的天空。
探索音樂教育的最佳途徑是以學生為主導、實踐活動為主線,在課堂教學上盡可能實行開放而多元的教育,盡力創造活潑、新奇、輕松的教學氛圍,使孩子沐浴在美妙的音樂環境里,深刻體驗音樂的美感,讓樂感得到啟發與深化。
三、挖掘內涵魅力,讓心動引領生長
音樂審美需要的不單純是對樂曲表層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對樂曲內涵的了解,無論是傳統樂曲或是現代樂曲,唯有“心動”方可到達音樂審美的最高級境地。
對于四年級上冊《送別》一課,開篇一首《敘利亞的孩子》讓課堂中的學生熱淚盈眶,孩子們從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畫面中,感知到失去親人的痛苦與不安,由此引入低聲部低沉的呼喚。學生聽后真情流露,感覺有些悲傷、有點滄桑。教師在與學生共情的同時,引入了奧德威1851年的作品《夢見家和母親》,以表達思念之情。在音樂聲中教師帶領學生做高低變化的手勢,模唱第一、二樂句,解釋這兩句的旋律是如何起伏變化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旋律從高到低的變化。這抒情的曲調,仿佛是人們在輕聲訴說,每一次的旋律下行,又恰似心中的憂傷之情,很好地表現了離鄉的惆悵和對親人的思念。在情感基調鋪敘的情況下,再和學生一起了解歌曲流傳的背景及創作的由來。當時這首曲子已經在日本流傳,并被日本的音樂家填上了日文歌詞,取名叫“旅愁”,《旅愁》的音頻緩緩而行,你被吸引了嗎?是呢,李叔同也被這深情憂傷的旋律所吸引,并把它深深印在心里,回國后重新填上具有中國詩詞韻味的歌詞,取名為“送別”。
讓我們走進歌曲,理解歌詞中的情境。學生配樂朗誦第一段歌詞,解題“送別”。李叔同要送別誰?你是如何知道的?歌曲是否一開始就告訴你他要送別知交?先呈現的是什么?……接著提問,歌詞中呈現了怎樣的情景?有何感受?請結合歌詞說說。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垂柳等,這樣的景物除了讓你感到很美之外,還給你什么感覺?為什么?……
歌曲語句精煉,感情真切,意境深遠。主要描寫了長亭、古道、落日、笛聲等晚景,以襯托寂靜清冷的氛圍。第二個樂段的第一個樂句與前構成了鮮明對比,心情變為了興奮,又似是深深的感慨。第二個樂句則略有改變地重現了第一個樂段的第二個樂句,更適當地表達了別離親友的離愁心情。而這種相同或重疊的樂段,在音樂中并沒有給人以瑣碎、絮叨的印象,相反,增加了整個音樂作品的完整度與統一,并賦予了它某種特殊的審美。在品味中再次唱起歌曲,學生的情感更加濃烈。這“音、詩、畫”的絕妙組合,勾勒出了更為豐滿真切的人物形象,給學生一個更為立體的全方位的感受。歌詞是歌曲的主要部分,由于有了詞曲的填唱,學生體會到的意境也變得鮮明而生動。
李叔同的這首《送別》經久不衰,影響深遠。它是清末民初時期的一首“學堂樂歌”,既保留了西方音樂的旋律美,又體現了中國詩詞的意境美,還被電影《城南舊事》作為插曲而擴大影響,讓我們走進電影感受其魅力。看著影片的漸漸落幕,孩子們都情不自禁地拭著眼角的淚水,我們用心在感受,我們用心在歌唱,我們用心在體會。歌曲是靈魂的震顫,感情的流動,聲音的張揚,用“心”來體會歌曲給予我們心靈的震動。
我們音樂教師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努力探尋音樂教學的生長點,創造出有利于學生情感共鳴的音樂氛圍,設計音樂教學的最佳路徑,努力創造富有活力的音樂課堂,讓孩子們更加喜歡音樂課,并在音樂課堂中美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