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重陽 范文慧



[摘要] 江蘇省無錫市玉祁高級中學以“服務學習”提升學生的責任感與實踐力,學校通過構建服務學習的整體框架、活動體系等,使得學生自然生發終身發展所必需的責任感和實踐力,從而引導、規范自己的社會交往與社會融入,擁抱幸福人生。
[關鍵詞] 責任感;實踐力;服務學習
知善、愛善、行善,就是品德教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無錫市玉祁高級中學作為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實驗學校,始終堅定學陶師陶的特色辦學理念。為了更好地推進“知善、愛善、行善”的品德教育,學校在“行知”理念的指導下致力于通過服務學習,逐步培育責任感和實踐力這一高中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其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責任感”是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內在品質,而“實踐力”則是其落實和發展的關鍵能力。從內在品質指向關鍵能力,再從關鍵能力提升內在品質,兩者聯結的有效途徑是“服務學習”。
一、構建服務學習的整體框架
責任感是指個人對自己、他人、家庭,以及集體、國家等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兩者是學生實現自身價值、服務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品質和能力。所以,整個服務學習以“責任感和實踐力”為核心,以“三力”“四品”為兩翼,以“教育服務、整理服務、建設服務”為三個抓手,形成“一核兩翼三抓手”的整體框架(如圖1)。
“三力”即統籌力、執行力、公信力,整理自我的統籌力旨在促進學生自力更生、獨立思考,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隨機應變地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立己達人的執行力旨在培養學生知善、愛善、行善,推己及人,服務他人;兼濟社會的公信力旨在引導學生胸懷天下,有愛心、有誠心、有恒心。“四品”則是負責、耐勞、進化和專一四個重要的品質,督促學生做到凡事盡力而為,堅守對言語應有的態度;始終扎扎實實、不畏艱辛、不辭勞苦、勤勉務實,時刻以主人翁精神投入到各種工作中;孜孜不倦,積極進取,不以所得自足;專心致志,一心一意,不為別事分心。
要實現上述愿景,需要以整理服務、建設服務和教育服務為抓手。整理服務學習旨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妥善地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并能夠給予他人、社會相應的幫助;建設服務學習旨在通過禮儀、班建、心理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習得文化建設、學業指導、心理健康、生涯規劃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并能夠學以致用,服務他人與社會;教育服務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在做各種義工志愿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知善、愛善、行善,不斷增強責任感和實踐力。基于以上理念,架構了指向責任感和實踐力的服務學習框架。
二、構建服務學習的活動體系
從“教育”走向“學習”,真正意義上的有效德育一定是學習主體主動參與的過程。“在服務中學習”則是指對以往德育過程中學生學習行為運用、學生生活狀態,以及學生發展狀況的關注與分析。依據學習行為“對象—操作—結果”三維分類思路,解析學習行為與學生發展的相關性,提出了生活立場導向下的促進學生品格提升的“服務學習的活動體系”。通過多種形式在校園重構“個體服務集體,集體關照個體”的服務生態環境,從而推動學生自主鑄造幸福生活,并凝煉責任感、發展實踐力(如圖2)。
為了便于服務學習活動能有效開展,學校將三個服務項目細化成六個類別,并基于不同年級學生的成長特點和能力發展水平,再分成低、中、高三種形式。比如,“整理服務”旨在發展學生的管理能力,就設置了“生活習慣”和“心理健康”兩類。其中,“生活習慣類”按照學生年級又劃分成學生自治會、宿舍管委會、膳食委員會,對應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和飲食等方面。學生自治會由高一、高二學生自愿組成,采用輪班制每天不同批次的學生分別對各班衛生情況、晚自修紀律、眼保健操狀況等常規項目進行檢查;宿舍管委會由住宿舍自發組成,每兩個人負責一個樓層,主要任務是記錄學生晚歸現象、檢查宿舍出勤情況、監督學生就寢紀律等;膳食委員會,一般每年會從高年級學生的自愿報名中選拔代表,他們會定期對食堂衛生進行檢查、對日常菜譜提出建議、對學生的要求進行整理和匯報,高年級學生更了解學校的狀況,更能提出合理的建議。其他服務學習活動,具體如下表1所示。
三、完善服務學習的評價機制
“責任感”表明學生服務學習的主觀意識,“實踐力”為學生進行服務學習體驗提供了途徑,兩者結合則形成學生品格養成的活性土壤,而對應品格養成評價則是其有效促進機制。因此,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圍繞“過程、階段、發展”三個評價維度,我們努力建構與之相適應的品格養成評價機制,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倡導評價的多元性,注重評價的發展性。
突出過程性評價——整理學生“服務學習”體驗記錄。為了完整記錄學生整個服務學習過程中的所做、所思、所悟、所獲,我們將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服務學習記錄卡”,記錄學生每次服務的內容、對象及反思等,最終整理印刷成冊;二是借助自媒體和網絡平臺,如短視頻、美篇、微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等形式,定期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每一次服務體驗。
量化階段性評價——建立學生“服務學習”表彰制度。為了通過有效評價激勵學生動力,讓學生每一個月或者一個季度進行一次階段性總結,總結的形式可以是展板、PPT、報告書等,最終整理成完整資料,由學生、家長、教師、專家進行網絡投票和現場量化評比,選拔出“單項之星”“年度人物”“校園人物”“志愿未來星”等,并進行校報、展覽、網站等途徑宣傳,進一步向上級教育部門、媒體平臺推薦,擴大社會影響力。
關注發展性評價——進行學生“服務學習”跟蹤觀察。“服務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跟蹤觀察,因此學校在建立“服務學習記錄卡”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社會問卷調查、家長訪談等跟蹤調查方式,了解社會各界對本校學生“服務學習”品格養成的評價,用以判斷該項目是否沿著預期目標的軌道取得了有效進展。另一方面,學生從高一到高三,甚至到升入大學,也會有班主任及時記錄、對比、評價,以形成長久發展機制。
四、總結與思考
回顧我校“服務學習”建設,理論系統與實踐探索已日漸完善,呈現為“三一互聯”的基本范式。“三一互聯”即“一套操作流程”“一本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和“一個學生發展指導中心”,“互聯”指的是“服務學習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互相聯系”。
其中,“一套操作流程”(如圖3)用于規范服務學習流程,“一本服務學習指導手冊”用于全程指引,“一個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用于集中培訓。三者結合統籌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為學生的服務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和技術指導,推動服務學習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互相聯系。這些既體現在將志愿服務納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提供相關的證書、記錄表等認定材料,也表現為通過綜合素質評價的導向功能,激勵更多學生主動參與服務學習實踐活動。
可以說,指向責任感與實踐力的服務學習,摒棄以往學生志愿服務內容單一、形式化、服務范圍狹窄的不足,豐富了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容,擴展了服務范圍。從校內到校外,從街道到區市再到省外,都有我們的學生志愿服務項目。服務項目設計確保發揮學生個人能力和專長,不走形式改走“心”。“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我校“服務學習”育人模式的建構已是碩果累累。當然,未來的路還很長,仍然有諸多需要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第一,“服務學習”務實模式需要持續的創新性。創新是社會工作發展的共同主題和追求,我校項目在多年傳統志愿服務文化基礎上形成,在不斷學習中發展和創新,即用理論引導務實模式的建立,用實踐帶動務實模式的實施,用評估推動務實模式的規范化。
第二,“服務學習”務實內容需要深度的本土化。我校項目根植于本校志愿服務文化,依托理論指導但又拒絕照搬現有模式,深度融合本土資源和特色,每個具體服務方案都經過多次實施,反復修改,形成了適合本校的服務模式。今后,我們將繼續挖掘學校及周邊資源,促進本校志愿服務多元化發展。
第三,“服務學習”務實經驗需要進一步系統化。考慮到提升本土服務學習的意義和推廣本土化服務學習經驗,學校將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化總結、提煉經驗范式,形成具體的操作案例與策略,增強可復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