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 如何面對具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個體,是每一個教師都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在寄宿制高中,每一個學生都帶著不同家庭的氛圍影響和過往學校的教育印記而來,又要在短期時間內適應新的集體和新的獨立式生活環境,心理上的不適難以避免。面對學生的冷漠、消極、對立,比一味思考打破堅冰更重要的是應當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適當的時機,自然地交流、支持和觀察、等待,找到真正支撐起他內心的力量,等他成熟,他會慢慢從卵殼中爬出,直至蛻化成蝶。
[關鍵詞] 破繭;傷害;安全;蛻化;重點關注學生
由于個體素質、家庭環境和社會經歷差異的客觀存在,在班集體教育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異于常人的同學。他們或成績遠遠落后,或常常違反校紀校規,或思想觀念偏差明顯,或人際交往存在障礙,或心理健康問題突出,我們將這一類同學稱為“重點關注學生”。對于他們的教育和轉化是班主任建班育人過程中的重要任務,也是當下每一個班主任必然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案例呈現
馬老師是一位年輕負責任的老師,第一次接班就碰上了棘手的問題。有這樣一位王同學,課間常常在教室里睡覺,不太愿意與同學、老師溝通。一天只吃一頓夜宵,一個月暴瘦20斤。每當找他談話時,王同學總說:“老師你不要管我,我不會給你生事的。”學業成績年級400名以后,語數英各科50分以下。第一學期后期告知班主任:“老師,我打算活到我父母去世,就跟他們一起去死。你放心吧,我在校期間絕對不會有任何舉動,你放棄我吧。”當建議心理老師介入時,王同學拒絕和心理老師溝通,學校心理老師表示他并不把真實想法表述出來,并有意識地掩飾自己,誤導心理老師。
經過馬老師苦口婆心、因勢利導地不斷談心,了解到王同學的家庭情況:父母文化水平較低,從事餐飲行業,從小和爸爸去各種酒桌應酬。父母性格強勢,對孩子的教育就是給錢和打罵,周末也忙于生意,對孩子陪伴較少。家中有四個姐姐,均已工作或大學在讀。王同學6歲前只見過父母兩次,一直到6歲接到上海讀小學,才開始接觸自己的爸媽。初中時父母在奉賢做生意,他跟當時24歲的大姐單獨住在松江。大姐外企加班頻繁,常常凌晨之后回家。他偷偷收養了一只小貓藏在家里,后被姐姐丟棄。
初中他在松江民辦學校就讀,住在英語老師家兩年,據稱被老師長期語言暴力,且由于成績過差,經常被罰跪在講臺邊上聽課、不允許吃中飯等。初中心理測試中體現出“消極指數”過高,有輕度抑郁傾向,當時的班主任沒有上報,對此事采取冷處理的方式。
初二時他與班內一男同學一起讀日本頹廢文學。深夜兩人一起在公園互相抄作業討論人生,或者一個人聽音樂漫步街頭到深夜12點再回家。中考由父母做主,志愿填入奉賢中學。與當時的好友只能網上接觸,內心對在奉賢讀高中充滿排斥。
遇上這樣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而又很難走進其心靈,家長的處理也屬簡單粗暴型,這讓馬老師陷入了迷茫:應該繼續努力堅持,還是選擇放棄?
二、案例分析
馬老師的困惑也許是每一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都會產生的。小王同學像一枚看似堅硬的蠶繭,用灰綠色的蠶殼包裹著不堪一擊的軀體,卻拒絕外界的關注,緊緊地封閉起自我。外在的觸碰只會讓他反感,過度的撕扯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唯一的辦法就是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觀察、等待,尋找適當的時機自然地交流和支持,找到真正支撐起他內心的力量,等他成熟,他會慢慢從卵殼中爬出來,直至蛻化成蝶。
1.繭體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與錯位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家庭教育,給孩子深入骨髓的影響,是任何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永遠代替不了的。”小王同學走入校園之前,原生家庭已經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父母強勢霸道的個性、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較低的文化背景和陪伴的缺失,注定與孩子青春期急劇變化的思想動態和對愛與尊重的需要產生激烈的矛盾。同時,兒童時期的放縱和錯誤引導也讓孩子從小就偏離了常態的成長過程。四位姐姐年齡的差距一方面帶來的是嬌慣,另一方面是不理解和隨意指點教育。幾方面因素的結合,小王在家庭當中既得不到恰當的愛與關懷,又缺少及時的提醒和督促,更談不上人生規劃和青春期引導教育。
(2)學校教育的失職和挫傷
小王初中時在民辦中學就讀,不規范的學校管理制度和教師隊伍的存在,使其長期遭受體罰、言語暴力等不公平待遇。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后代相類似。”學校是學生自信心的重要來源,教師的肯定和認可對于學生性格的養成至關重要,同樣,教師的極端否定對學生的傷害也可想而知。尤其在初中時期,青春期男生對于被尊重的需求很高,也更容易在挫傷下走向消極的極端。
(3)文化背景的消極與抑郁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學校教育的失職,孩子自然會尋找其他精神來源。閱讀是重要的途徑,小王同學在初中開始接觸日本頹廢文學,其作品大多存在著思想傾向的消極化,對現實生活有著強烈的憎惡和反感,對他人有戒備感,同時看輕生命的價值,生活頹廢墮落、悲觀厭世。這樣的作品和三觀尚未成熟、極度缺乏認可的青少年一拍即合,繼而產生了扭曲的價值取向和認知態度。
(4)個人價值的迷茫與弱化
從高中階段小王同學呈現出的語言表達和行為傾向來看,他對個人價值的定位缺少認知,對于人生毫無規劃,對未來一片迷茫。因此,獨來獨往,學習上極其消極,對任何活動都沒有興趣。這樣的表征背后是個人心態的不成熟和價值認同的極度缺乏。
2.亮點發現
(1)內心的柔軟
從小王與馬老師的溝通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幾個聽起來“荒誕”的觀點,“你不要管我,我不會給你生事的”“我打算活到我父母去世,和他們一起死”“我在校期間絕不會有任何舉動”,這些言語的背后有一種清晰的意愿“我不會煩你,你也不要煩我”,顯然他并沒有選擇滋事生非,以影響、觸碰紀律底線為獲得存在感的途徑。同時,他也有著另一重表達“不愿意父母白發人送黑發人”,雖然家庭教育中沒有獲得足夠的關愛,但他對父母的情感是毋庸置疑的。我認為這是這個孩子與傳統意義上的問題學生很大的不同。同時,與初中交好同學的分開帶來的對奉賢中學的排斥,都是他心中柔軟觸角的表露,也是他可以改變的突破口。
(2)強烈的自尊
馬老師在案例中提到,小王同學拒絕與同學、老師溝通,心理老師介入時也選擇對抗和誤導,有意識地掩飾自己的情緒。我想,頹廢、敵對情緒的影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自尊心比較強烈,內心比較脆弱。因此,他對個人意識領域的保護意識就顯得比同齡人更加明確。
3.破繭建議
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過:“光愛還不夠,必須善于愛。”何謂善于愛,即有方向、有目標,關注而不打擾,建議而不干預,讓愛成為細雨而不是負擔。
(1)發現興趣學科,從學生之本中尋找自信
我始終相信,對于學生而言,其自信心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學習,學習場景中獲得的成就感是其他方面無法代替的。而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問題都來自學習上的壓力和無力。小王同學學習成績位于年級末端,主要學科均不盡如人意,這是他自身沒有付出努力的結果,而這一結果也進而加重了他的消極感和對學校的厭惡、排斥。因此,引導小王發現自己的興趣學科就顯得十分必要。對于小王這樣的孩子而言,他們極端排斥以高考為目標的學習安排,但求知欲是人內心深處的普遍欲望,知識無錯,而知識教學本身也是教師的根本職責。在不過分強調成績的前提下,通過一門、兩門學科的學習,可以讓他獲得初步的成就感。
(2)提供活動平臺,以尊重個體為選擇基礎
學科學習是學生成就感獲得的平臺之一,除此之外,各項活動的開展也是學生個體價值認同的來源。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校諸多的節慶活動和社團課程,必然會有和學生興趣契合之處。無論是動態的體育、勞技、攝影類,還是靜態的文學、藝術、思維類,當你發現學生流露出意愿和傾向的時候,就是推動他前進的最佳時機。
(3)適當交流談心,融興趣培養于常態交往
從案例當中,我發現該生對于文學閱讀有著較大的興趣,同時內心深處也渴望心靈相通的交流。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走近他的一個契機。即使是個性鮮明冷漠的同學,在談論感興趣的話題時也會呈現出與常態面具不同的一面。因此,在恰當的教育時機,準備好交流的內容,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在輕松的聊天中探討小王同學感興趣的書籍和作家,并相應地推薦一些更加溫暖的書籍,后期持續交流。一方面,可以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另一方面,在潛移默化中也可以正向引導他的閱讀習慣,從而漸漸轉化其思維習慣和價值傾向。
(4)密切關注發現,促同伴支撐于學習過程
從小王同學初中與好友的深厚情感中可以看出友情對于他的影響。霍姆林斯基說過:“友誼是培養人的感情的學校。”高中三年的住宿生活決定了與學生相處時間最多的就是他的朋友。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密切關注,向同學了解,一方面幫助他尋找到與自己合拍的朋友,另一方面正向教育,避免其走向極端的一面。當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有了同伴,他就有了歸屬與情感。
(5)關注心理動態,立穩定安全為根本宗旨
所有教育行為的開展都建立在學生安全的基礎之上,對于心理障礙學生而言,情緒的變化非常迅疾,一旦沒有及時關注,就可能產生巨大的悲劇。因此,關注其心理動態,并及時向寢室同學了解,及時交流,確保其心理的基本穩定和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
三、教育反思
真實的教育過程永遠比理論的闡述更加風云變幻。學生從不同的生活背景中走來,帶著不同的性格特征,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我們不能帶著固定的預設和統一的標準去評判個體的好惡,否則得到的只能是自身的挫敗、無奈、失望和同學的不滿與疏離。而高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寄宿制高中的特殊性決定了老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更為顯著,我們的一句評價與一個眼神,對于學生而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此,班主任首先應該擺正心態,正視教育情境的復雜性,預想可能出現的問題與麻煩,而不是陷入“打破平靜”的煩躁。其次,解決問題的前提是了解問題,放下模式化的處理措施,平等真實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才能夠準確找到問題的根源。同時,高中學業壓力較大,身處其中的個體更容易將自身最為脆弱、尖銳的一面呈現出來,而這種呈現往往針對的是離其最近的班主任,這本身就是一種信任。因此,班主任需要學會理解和悅納,我們一時的不耐煩可能對他(她)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破繭的過程是痛苦的,作為陪伴者,我們永遠不要忘了,你面前的他(她)真的需要你的關注和愛,而你的作用永遠超乎你的想象。
[參考文獻]
[1]楊浚哲.當代高中生心理健康素養及培養路徑分析[J].校園心理,2021(12).
[2]孫靜,劉穎峰.例談“期望效應”在行為偏差生教育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02).
[3]唐翔.蘇霍姆林斯基后進生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文匯,2021(12).
[4] [蘇]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