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
科學的作業設計是有效發揮學校育人作用的一大重點,傳統的語文作業普遍存在自主選擇少、實踐性不強、開放性與探究性不足等問題。本文從“雙減”政策出發,旨在探究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語文學習在小學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業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部分,因此,高效實用的語文作業對學生了解并運用漢語、實現全面發展有重要作用。“雙減”政策要求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給學生減負,因此,如何在“雙減”背景下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合理設計作業,實現減負增效,成為教師們共同的關注焦點。
一、傳統作業模式存在的弊端
1.自主選擇少
在傳統的作業模式中,作業的內容一般由教師布置,學生負責被動地完成作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具有選擇的權利,缺少做作業的主動性,因此作業完成的質量可能參差不齊。而且,統一模式化的作業布置很難做到因材施教,無法照顧到學習能力在不同層次的學生,因而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學生的長足發展。
2.實踐性不強
傳統的語文作業注重字詞的學習、課文的理解與背誦,大多采取書面抄寫、默寫和口頭讀背的作業形式,以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實際上,語文并不是只單一存在于課本中的文字內容,而是一種有著深厚底蘊的文化語境,其歷史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學生完成的書面作業雖然可以提升其語文知識,但其實際的語文運用能力及語感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
3.開放性與探究性不足
許多教師將作業看作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強化,在布置作業時往往采用題海戰術,因此,學生很多情況下是在機械地完成作業,忽視了對題目背后深意的思考。這樣的話,學生只單純地復習了課堂知識,沒有通過完成作業把所學知識向課外、向生活延伸,在這個過程中也缺乏有深度的思考。
只有全面認識傳統作業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找到學生厭倦作業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創新作業模式,提高學生寫作業的興趣。針對當前小學語文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優化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進而真正起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作用。
二、“雙減”背景下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1.作業選擇自主化,綻放學生本位精彩
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對知識的接受和領悟能力也不一樣。相同的作業任務無法照顧到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不利于學生整體水平的提升,難度過高的作業可能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完成,難度過低的作業難以起到良好的教學輔助效果。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各種形式的作業,以使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實際水平來選擇合適的家庭作業。
比如,教師可以采用“作業超市”的形式來安排作業,設置不同類型的課后作業。以《四個太陽》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文本特點及學生學習需求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設置基礎題,讓學生把課文內容復述給家人,之后和家人開展交流。提高題的設置重在考查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可以提取課文的某一重點向學生提問,請學生思考之后作答。發展題重在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編寫故事并自己配上插圖。在“作業超市”中,學生可以挑選不同的作業類型,也可以自由組合題目,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就可以得到切實的提升。
這種層次式的作業設計以全體學生為中心,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作業中收獲自己的學習成果,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性,使其從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探究。因此,教師應當設計多元化的作業,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最適于提升自我的作業形式,綻放學生的本位精彩。
2.作業過程實踐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應僅僅滿足于對課堂學習成效的檢測,還應巧妙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鍛煉學生觀察、動手、思維等多種能力,讓學生參與再思考、再感悟、再創造的過程,并將這種語文實踐逐步內化為自己的語文能力,使語文真正成為交際的工具。語文作業應是一種語言的實踐性活動,在設計時無需拘泥于文字。教師可以嘗試安排實踐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
例如,在教學《怎么都快樂》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大課間活動的時間組織學生一起玩跳繩、拔河、老鷹捉小雞等游戲。學生可以在游戲中解了每種活動需要參加的人數和游戲規則,從而理解一個人、兩個人或是三個人玩這個游戲都可以,參與游戲人數的不同會帶來不同的樂趣,課文不學自明。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口語交際課《一起做游戲》,學生有課間游戲的真實經歷,因此在課堂上會有更強的體驗感,課堂氣氛也會更好。
語文知識和實踐息息相關,語文作業應當教會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技能緊密結合。實踐性的作業形式可以有效打破傳統作業的成規,為學生將語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供廣闊的空間。
3.作業設計開放化,點燃學生創新火花
(1)表演式作業
學生對表演往往有著濃厚的興趣,課文中所描述的語言、動作、神態、情境都可以成為學生表演的素材。教師可以布置表演式的作業,讓學生用課本劇的形式完成作業。如教學《開滿鮮花的小路》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飾演郵遞員黃狗、長頸鹿大叔、鼴鼠先生和松鼠太太的角色。通過投入的表演,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事實上,學生樂于去演、去感、去說,在完成這樣一個作業后,學生不但可以把課文內容深深地記在腦中,還能夠通過表演將課文的道理內化于心。
(2)比賽型作業
語文學科中有許多需要識記的內容,識字教學往往比較枯燥,學生們也不喜歡死記硬背,比賽型作業可以讓學生在游戲的氛圍中完成語文的識記任務。比如,教師可以設計“詞匯接龍擂臺賽”的作業,在語文課正式上課之前留出“攻擂”的時間,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展文字接龍活動。如果學生想要在擂臺上主動出擊,就需要運用大量的詞匯和成語,這將會在無形中引導學生主動地開展學習和積累。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詞匯,其語文知識也會相應得到增長。
(3)實驗性作業
實驗性的語文作業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創造等能力,使其對語文當中語言的運用有更準確的把握,培養他們的技能。例如,在學習寫觀察日志時,可以安排學生先進行關于植物生長的試驗,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觀察植物的情況,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寫作。學生在觀察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植物在不同階段的生長情況,因此,在具體寫作時,學生就可以展開細致的描寫,這樣的寫作是更真實的。此類教學作業的設計架起了課堂內外的學習橋梁,讓課堂內外的語文交流更加緊密,有利于學生在實驗活動中有效提升自己的語文應用能力。
三、結論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學也應當順應潮流進行創新,這種創新可以先從語文作業開始,教師應當變革傳統作業模式中不合理的內容,提高學生作業完成的質量。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而在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執行上,要盡量多地讓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索和感受。如何使小學語文作業更好地為語文教學服務,則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長期思考的課題,語文教師應當勇于創新和探索,促進語文教育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