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年群體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在傳統媒體報道中被邊緣化,基于全樣本分析的新型報道方式——數據新聞似乎為媒體帶來了多樣性的可能。文章基于澎湃新聞《美數課》(2017—2021)關于老年群體報道的內容分析,發現數據新聞報道強化了老年群體的邊緣化危機,而非抵消了傳統報道中多樣性失調問題。從積極方面來看,老年群體形象建構中存在的消極刻板印象在數據新聞生產實踐中得到了一定意義的消除。
關鍵詞:老年群體;邊緣化;數據新聞;公共性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6-00-03
0 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大眾傳媒在發展進程中,作為傳統意義上新聞行業的旗艦性準則的“公共性價值”被裹挾于政治傳播和商業價值中,并受到普遍的社會質疑。冉華等認為目前媒體話語實踐過程中存在資源配給不均衡和傳播視野偏差兩大問題[1],農村消費水平低的受眾群體在媒體話語生產實踐中長期處于邊緣地位。提供多樣性內容是媒體公共性原則的應有之義,大眾傳媒是公共話語和論壇的關鍵來源,負責提供多樣化的內容,告知人們廣泛的問題,并使不同的社會群體在報道中可見。但在媒體行業資源配給不均衡、傳播視野偏差的情況下,老年群體面臨著邊緣化危機。
1 老年群體邊緣化危機
1972年,Maxwell McCombs和Donald Shaw提出議程設置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不能直接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的看法,但是可以通過提供消息或安排議題順序的手段有效左右人們對事件的關注焦點。盡管媒體一再強調其公共服務價值,但仍然可以看到媒體報道中多樣性失衡的現象。
大量文獻支持老年群體在日常報道中被邊緣化的觀點。陳勃等對黃金時段電視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量化分析,發現老年人物數量僅占總出場人物(非工具性人物)數量的4.4%,這一比例遠低于現實生活中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總體而言,我國媒介技術飛速發展,但在媒介社會中卻出現了“人口越來越老,媒體形態越來越新”的矛盾趨勢[2]。與此同時,我國大部分研究者認為,媒體塑造的老年人形象以消極負面為主,存在形象建構與實際不符的現象。宋愛玲基于央視網公益廣告作品庫,對公益廣告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發現公益廣告中雖然老年人形象較為豐富,但被幫扶的老年人形象被塑造得最多,并且以男性老年人形象為主。陳勃研究發現,黃金時段電視劇中老年人物多是上層階級的代表,其典型特征包括較好的物質、精神生活條件,積極的心理和行為。而根據2006年全國性調查數據表明,抑郁癥在我國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是一種常見的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疾病,多數老年人受抑郁情緒影響,廣泛的積極形象建構與現實存在較大的偏差。近年來老年題材電視劇在內容上有所改觀,能夠在多重語境下展現老年人的生活狀態,聚焦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但是在形象塑造上仍存在同質化和以負面形象建構為主的問題。
在新媒體語境下,“大爺”“大媽”這一類傳統稱呼帶有的意涵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由最初的平易近人、熱情善良演變成碰瓷、擾民、低俗的代名詞。媒體對老年人的形象刻畫存在消極的刻板印象,這一刻畫方式不僅對老年人構成了冒犯,而且在一定意義上會助長對老年人的歧視。
2 數據新聞:一個促進多樣性的機會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移動設備的迅速普及極大地改變了媒體的新聞生產方式與人們的新聞消費習慣。大數據技術發展,個人行為數據激增,在以西方國家主導的數據開放運動的助推之下,數據新聞作為一種對數據進行挖掘、處理、分析,并將其通過可視化形式呈現的新型報道方式應運而生。相較于傳統新聞報道,數據新聞在描述、判斷、預測等方面具備優勢,擁有真實性數據采集、可視化新聞呈現、增值性內容服務、交互性的敘事主體以及互文性閱讀體驗五大特征[3]。目前,數據新聞已成為媒體新聞生產實踐中的常態。
數據新聞能否幫助媒體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務的職責,針對這一問題,學界持兩方面看法。一部分研究者認為數據新聞能夠轉變傳統新聞語態,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常昕等人以新華網、財經、網易三家數據新聞為例分析新聞語態轉變,認為可視化方式將時空概念壓縮,平等的表達可以在數據新聞中得以實現。曾慶香等人認為數據新聞改變了在傳統新聞時代固定采訪路線的傳統,并且能夠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社會精英不知曉或瞞報的新聞線索,由此消解了社會精英在新聞領域的控制權和話語權,這一轉變能使新聞業向專業主義靠近。同時,體量龐大的信息供給有利于增強報道主體的多樣性,傳統媒體報道中的邊緣人群能夠進入新聞報道中間。
也有部分研究認為數據新聞仍然處于精英視角,內容未貼近公眾生活,新聞價值更加疏離。劉斌等人通過對BBC數據新聞的分析,認為目前數據新聞生產存在形式大于內容、市場價值大于新聞價值的問題,造成了數據新聞價值偏差。高山冰從視覺傳播角度出發,認為數據新聞報道在中宏觀題材報道上相較文字報道具有顯著優勢,但是在微觀敘事領域其效果不及文字報道,目前數據新聞生產忽視了與題材的匹配度,導致傳播效果不佳。同時,數據新聞的讀圖邏輯迎合了用戶的淺閱讀傾向,導致用戶信息接收被動化、淺層化。
總體而言,基于全樣本數據處理的數據新聞生產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新聞視角局限的問題,學界對數據新聞發揮公共服務作用整體上持樂觀態度。在傳統新聞報道中,老年群體沒有獲得充分的發聲渠道,利益訴求難以表達,且媒體塑造的老年人形象以消極負面為主,存在形象建構與實際不符的現象。在數據新聞時代,老年群體是否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老年群體在媒體中的形象塑造是否得到了改善,這兩個問題是本研究的核心。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對象
本文以澎湃新聞《美數課》(2017—2021)專欄作品為研究對象。澎湃新聞是上海報業集團在媒體融合進程中打造的一個新媒體產品,2014年7月22日正式上線。其創新之處在于以自行開發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自建的移動版和桌面版作為新聞發布終端,是《東方早報》的轉型之作[4]。澎湃新聞以新聞專業主義、獨特的思想性作為定位,在人員上基本繼承了《東方早報》團隊,并延續了嚴肅新聞的風格,以公共服務作為自己的價值回歸。
澎湃新聞面世之初就開創了《花邊數據》專欄作為早期數據新聞實驗場。2015年《美數課》專欄正式上線,該欄目以“數字是骨骼,設計是靈魂,與新聞相關,又與新聞無關”為宗旨,在以數據為報道核心的基礎上,力求展現精美的可視化形式。《美數課》專欄注重團隊專業性,人員涉及數據新聞編輯、可視化設計、數據分析等,力求保證新聞敏感性、數據挖掘/分析、數據可視化、交互呈現四大核心技能方面無短板。在影響力方面,《美數課》專欄以其精良制作、獨特思想性廣受業界和學界的好評,一直是新聞研究者的觀察對象。因此,選取澎湃新聞《美數課》專欄作品作為樣本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考察澎湃新聞《美數課》專欄對老年群體的關注度以及形象建構的多樣性。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這是一種使用同一的分類系統記錄文本顯著特征的方法。應用內容分析法允許研究人員系統閱讀、解釋,并對報道內容作有效判斷。應用內容分析法分析澎湃新聞《美數課》專欄中的數據新聞報道,以回答在數據新聞時代,老年群體是否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老年群體在媒體中的形象塑造是否得到了解決這兩個核心問題。
3.3 研究范圍
以澎湃新聞《美數課》專欄數據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樣本選擇范圍是2017年8月1日—2021年6月18日,跨度4年。文章標題、鏈接、發布時間、評論量等信息通過八爪魚采集器抓取獲得,下載的樣本總數為600條。
3.4 類目建構
2017年8月1日至2021年6月18日,澎湃新聞《美數課》專欄共計發布數據新聞600條,本研究采用全樣本研究,對作品主題、群體年齡進行編碼分類。
關于作品的主題類目建構,本文采取全文閱覽—提煉子議題—歸納總類目的方法[5],同時參考已有關于數據新聞作品分類標準并結合《美數課》專欄自身特性,根據內容主題對樣本進行劃分,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科技、體育、環境和人物共計九類。主人公年齡分類以陳勃等(2005)對黃金時段電視劇人物年齡的分類標準為基礎,并根據研究目的進行調整,共分為四類——兒童少年組(0~14歲)、青年組(15~34歲)、中年組(35~59歲)、老年組(60歲及以上)。為盡可能減輕主觀判斷對編碼造成的影響,群體年齡變量的編碼范圍僅限于可明確歸納的作品,政治、經濟、科技等涉及宏大敘事的樣本不進行這一變量的編碼。
4 結果
4.1 邊緣危機強化
《美數課》專欄中的數據新聞明確涉及群體年齡的報道共計98條,去掉重復值后為97條。統計年齡編碼數據,澎湃新聞《美數課》專欄中數據新聞所涉群體以15~34歲青年居多,占總數的56.7%,0~14歲(兒童少年組)次之,占總數的31.9%,而60歲及以上老年群體最少,僅有5篇,占總數的5.2%。《美數課》專欄中數據新聞所涉群體的年齡結構分布與我國實際人口年齡結構具有較大的差異,老年人在澎湃新聞的數據新聞生產實踐中處在被忽略的地位。
4.2 報道領域局限
統計主題編碼數據,從報道主題來看,澎湃新聞《美數課》專欄的內容范圍較為廣泛,涵蓋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各主題內容分布并不均衡,其中社會類新聞占據《美數課》專欄的半壁江山,其余占比較高的四類主題分別為經濟、科技、文化、體育;政治、生活、環境類新聞數量分布較為均勻;人物類數據新聞數量最少,僅有3條,占總數的0.5%,數據新聞的全樣本處理特性決定了其在微觀敘事層面不占傳播優勢,這也限制了數據新聞在人物類新聞中的應用。
涉及老年群體的5條數據新聞主題均為社會類新聞,通過全文閱覽—提煉子議題—歸納總類目的方法,可將這5條新聞報道的主題歸為養老問題(《何處安放的退休生活:左邊是家庭,右邊是自我》)、媒介使用(《1 0544條評論告訴你,不能掃碼的老人機都是誰在買?》)、維權舉措(《漲知識|多地推行的獨生子女假是什么假?》《圖解|中國式遺囑:忌立遺囑心態改觀,遺囑糾紛幾時休》)、利益受害者(《盤點“慰安婦”受害者訴訟:近20年至少九例訴訟,無一勝訴》)四類。
與傳統新聞生產實踐對比,澎湃新聞的數據新聞生產實踐中對老年群體的關注度明顯偏低,在內容的多樣性上也有所減少,缺乏對老年群體生活及行為方式、健康問題、心理需求、情感交流、社交體驗的報道,這說明數據新聞實踐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不足,需要改進。在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孤獨感、社會隔離、走失問題等已經成為老年人的嚴重精神問題和生活問題,但此類問題在數據新聞生產中受到媒體忽視,難以保證老年人表達利益訴求,更不利于老年人融入社會。
4.3 刻板印象弱化
涉及老年群體的5篇報道均為中立性報道,主要基于老齡化背景,展現社會對于養老問題的探索,其中包括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手機使用情況、獨生子女休假問題以及遺囑糾紛問題,從建設性視角出發,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對待這些現象,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展現新聞報道蘊含的人文情懷,彰顯媒體責任擔當,也體現了新時期主流媒體面對老齡群體時應有的深度解讀能力,同時還能讓受眾更深刻地感受當下中國老齡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實問題,體現了社會力量對老年群體生活狀況的關注與關懷。僅有一篇報道——《盤點“慰安婦”受害者訴訟:近20年至少九例訴訟,無一勝訴》是基于特殊群體視角,建構“慰安婦”老人作為戰爭受害者的形象,報道從維護老人利益出發,援引法律條文,具有建設性和說服力。由此可見,澎湃新聞對老年群體形象建構存在的消極刻板印象在數據新聞生產實踐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除。
5 結語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移動設備的迅速普及,媒體的數據新聞報道成為常態,其基于全樣本分析的特點讓學界和業界看到了一個促進新聞報道多樣性的機會。然而這一新型的新聞報道方式能多大限度保證新聞內容的多樣性值得思考。文章對澎湃新聞《美數課》欄目在2017—2021年關于老年群體報道進行內容分析,發現媒體在數據新聞生產中非常活躍,吸引了大量的用戶關注,報道范圍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盡可能地提供最完整的現實圖景,但各主題內容分布并不均衡,在老年群體的報道中,邊緣化危機在數據新聞報道中被強化,而非抵消了傳統報道中多樣性失調的問題。與此同時,相關報道內容多樣性降低,對老年群體的生活與行為方式、健康問題、心理需求、情感交流和社交體驗等方面重視不夠。從積極方面來看,老年群體形象建構存在的消極刻板印象在數據新聞生產實踐中得到了一定意義的消除。
本文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未來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完善:一方面,樣本僅選取了澎湃新聞《美數課》2017—2021年的相關報道,未來可以將最新報道納入研究范圍以進行更深入的挖掘,更好地呈現當前老年群體報道的真實狀態。另一方面,本文對數據新聞中老年群體報道失衡現象產生的原因探究不足,未來研究可以通過對數據新聞編輯和記者進行深度訪談,以便對他們所持的特定價值觀、專業慣例進行深入的研究。進行深度訪談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媒體編輯哲學,并理解其如何增強數據新聞多樣性,也有助于了解數據新聞報道中多樣性失衡產生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冉華,戴騁.變革與超越:中國公共性傳媒的建構:基于電視對農傳播的現實[J].江漢學術,2019,38(6):120-128.
[2] 周裕瓊.尋求老年人數字融入的“中國方案”[N].社會科學報,2021-06-10(002).
[3] 王慧芳,陳棟.數據新聞的主要特征分析[J].傳媒,2018(6):50-51.
[4] 周睿鳴.“轉型”:觀念的形成、元話語重構與新聞業變遷:對“澎湃新聞”的案例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9,41(3):55-72.
[5] 孟笛.數據新聞生產特征及敘事模式:基于數據新聞獎提名作品的實證研究[J].當代傳播,2016(6):23-26.
作者簡介:朱睿(1996—),女,黑龍江大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