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發散思維的重要意義,重視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確立相應的教育教學目標,并綜合多種教學方法,做好教學優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發散思維
作者簡介:孫素清(1972—),女,甘肅省天水市建設路第二小學。
創新是國家與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社會的各個領域發展都需要創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形成發散思維,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架構,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然而,結合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更加關注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沒有意識到學生發散思維發展的重要性。
一、小學生發散思維的特點及現狀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并沒有經過系統地訓練,他們的思維更容易受到知識水平以及認知習慣的影響。學生主要通過教師的語言教學學習教材知識,這就使他們的思維方式呈現線性的特點,而線性的思維往往是片段式的。
首先,筆者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發現,學生的思維不具有流暢性。主要表現在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相對單一,思維的線性特點比較強。即使學生能夠發散思維,也沒有做到有針對性地發散。其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變通性較差。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不足,沒有對問題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與思考。再次,學生的思維不活躍。大部分學生在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沒有發散思維,沒能看到事物的本質,這就導致思維具有重復性。最后,發散思維具有多感官性。發散思維能夠調動視覺以及聽覺收集信息,并更好地與情感進行結合。然而,學生沒有更好地調動感覺器官,這就導致他們難以得到思考的結果。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路徑
(一)夯實基礎
扎實的基礎是學生形成發散思維的前提,如果沒有基礎知識作為鋪墊,教師就難以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對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課堂教學的時間和教學的重心,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讓學生扎實地掌握基礎的公式以及定理。教師還需要挖掘教材知識的核心,延伸教學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在自身的認知體系中形成一個完備的數學知識結構框架,為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二)”的教學結尾,教師為了夯實學生的基礎,結合“表內乘法(一)”的知識,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牢固的知識結構框架。首先,教師針對這兩部分的知識制作思維導圖,對每一部分的知識點進行梳理,讓學生跟隨教師的總結深化對知識的學習與記憶。教師利用思維導圖開展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建立起整個章節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夯實基礎,從而在后續的學習中更好地發散思維。其次,教師結合實際生活,設置簡單的題目引導學生思考并強化記憶:有3名學生,他們每人手上都有2支鉛筆,請問他們一共有幾支鉛筆?教師寫出2+2+2=6,讓學生寫出乘法算式。這時,所有的學生都能寫出2×3=6或3×2=6。最后,教師設置判斷題,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對錯:1.3個2相加的算式是3+2=5;2.5+5+5+5改寫成乘法算式是5×4。通過以上簡單的練習,學生加深了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鞏固了基礎知識。在教學總結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背誦表內乘法口訣,讓學生尋找乘法口訣中的規律,并強化記憶。在學生背誦完成后,教師開展測試小游戲,采用“開火車”等游戲形式,引導學生進行乘法口訣的背誦,由此了解學生的背誦情況。
(二)激發興趣
數學本身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感到比較枯燥。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生發散思維形成的動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進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其次,教師需要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在此情境中進行新課導入,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設置具有思考性的問題,并結合問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進而推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1]。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教師首先結合教材設置問題情境,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小兔子的新家”進行教學導入:“小兔子請我們班的同學一起去它的新家做客,同學們愿意去參觀嗎?”學生回答:“愿意。”教師提問:“請同學們一起來通過多媒體屏幕,看看小兔子的新家出現有哪些圖形呢?”學生回答:“門是長方形的,窗戶是一個五角星的圖案,整個屋子是一個正方形。”教師:“同學們說得好,那么你們知道這些圖形都是由什么構成的嗎?你們是否認識‘角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構成這些圖形的要素‘角。”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教師所布置的任務中,進而積極尋找圖形。其次,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在我們的校園中,很多地方也有角,同學們能否說一說呢?”學生根據自己的日常觀察發散思維,并進行回答。有的學生回答:“學校的花壇是正方形的,有直角。”有的學生回答:“學校操場的足球架也有角。”這樣,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回顧思考,進一步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對后續的知識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后,在“角的初步認識”的課堂中,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回憶自己所觀察到的角,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數學的抽象知識結合在一起,進而了解到知識源于生活,深化了對數學概念的認識。
(三)一題多解
一題多解的訓練能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思考。然而,現階段很多教師沒有積極引導學生做出思考與嘗試,擔心學生出現錯誤,擔心學生的答案與自己所預設的不一致。教師也沒有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而是急于將自己的思路告訴學生。以上情況,阻礙了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對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題目,要確保題目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教師選擇的題目超綱,學生就會失去思考的興趣,長此以往還會失去解決問題的信心,影響到發散思維的發展。另外,如果教師選擇的題目過于簡單,學生也會失去積極探索的興趣,同樣不利于發散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百分數(二)”的教學中,教師設置一道應用題,讓學生利用一題多解的方法發散思維進行探究。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把題目投影出來:項目工程隊伍計劃修筑一條長為120米的道路,在道路底下鋪設管道。項目工程隊伍前5天修了道路的20%,按照這樣的進度來進行計算,修完這條道路還需要多久?教師要求學生發散思維進行思考,利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完成解答,并至少想出兩種計算方法。其次,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的解題方法,積極地參與到題目的解題過程中。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解題情況進行了解,并對不同的解題方法進行講解。在學生所有的答案中,一共應用到五種解題方法。一部分學生從工作效率的角度進行計算,也就是用“工作量÷工作時間”進行計算,可以得出兩種方法:1.120÷(120×20%÷5)-5=20(天);2.(120-120×20%)÷(120×20%÷5)=20(天)。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應用“分數的意義”的知識,直接進行計算,主要有三種方法:1.1÷(20%÷5)-5=20(天);2.(1-20%)÷(20%÷5)=20(天);3.5÷20%-5=20(天)。在“百分數(二)”的課堂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結合應用題,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重組,進而探索出不同的解題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在這樣一題多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解答問題中,并發散思維尋找不同的解題思路,十分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2]。
(四)小組合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教師需要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探究活動。教師在課堂設定好相應的思維活動任務,鼓勵學生小組合作解決實際問題,通過相互交流,學生激發了發散思維。與此同時,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有助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獲得不同角度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進一步地發散思維。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探究活動。首先,教師讓學生估算24×15的積是多少。有的學生在腦海中進行估算,有的學生在草稿紙上進行估算,他們分別得出了不同的估算數值。其次,教師繼續提問學生:“同學們,大家的估算能力都不錯,但是你們能否精確地計算出24×15的積呢?大家先自己想一想應該怎樣進行計算,再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討論。”學生自己思考后,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教師適時地參與到其中。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得出了不同的計算方法。有的學生利用之前所學過的一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計算出24×5的積,再計算出24×10的積,再將兩者進行相加,求出了最后的數值。還有的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就知道如何進行兩位數乘法的計算,這幾個學生在小組中為其他學生進行講解,幫助小組成員求得了最終的數值。最后,在整個小組實踐探究的活動中,學生能夠通過討論不斷拓寬思路,并尋找到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地促進了發散思維的發展。
(五)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也是發散思維的一部分,它屬于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有助于幫助學生打破思維的局限性,讓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可以轉換思路,從問題的對立面入手進行思考,形成新的解題思路,從而更高效地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教學引導,引導學生從正反兩個方向對問題進行思考,讓學生學會利用逆向思維,提高發散思維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設置熱身題目,讓學生學習計算陰影部分的面積。在組合式的拼接圖形中,求其中一部分陰影的面積具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先求得其他部分的面積,再通過相減求出陰影部分的面積。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具體的題目落實逆向思維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六)實踐應用
教師在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時,首先需要設置一定數量的習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其次,教師需要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習題資源,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最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編創更多的變式習題,進而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中,教師結合生活情境設置問題:李叔叔從某一城市坐火車去北京,一共用了12個小時,火車1小時大約前行145千米,那么該城市到北京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這是一道拓展性應用題,需要學生理解題意后進行乘法計算。教師引導學生:“我們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積的書寫位置怎么樣?最后算什么?”學生一一進行回答,并總結這道題的運算規律,尋找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規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應用題學習運算,并從中總結運算規律,進一步推動了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教育教學不斷發展改革,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要意義,確立相應的教育教學目標,并綜合多種教學方法,做好教學優化。教師可以更多地嘗試將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蘇傳.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路徑探思[J].新課程,2022(07):164.
[2]姜豐德.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師博覽,2021(2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