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弛
摘要:毛澤東關于中共黨史的研究自成一派,邏輯嚴密,體系完整。作為一位杰出的黨史研究者,毛澤東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圍繞立場、目的和方法等內容對中共黨史進行了深入思考。毛澤東從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的立場出發研究中共黨史,實現了黨性、科學性和人民性的統一。談及研究黨史的目的,毛澤東認為,研究黨史是總結經驗、指導實踐的必要條件;是加強全黨思想教育,增強黨的凝聚力的重要路徑;是創新理論,把握前進方向的必然要求。階級分析法、辯證分析法、古今中外法和歷史分析法共同構成了毛澤東研究中共黨史的方法論原則,為新時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毛澤東;中共黨史;方法論原則;研究黨史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64
0引言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第三個歷史決議,習近平總書記也于近日發表了《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的重要講話。講話指出,要以學習全會精神為重點,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深刻認識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深刻認識“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重要要求。毛澤東作為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以卓越的才識和長遠的眼光,對黨的奮斗歷程和歷史經驗及時地進行了梳理總結,主持編纂了《六大以來》等重要文獻,提高了全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毛澤東對中共黨史的研究建立在史料翔實,理論充分的基礎之上,他對黨史的分期,黨史上的重要事件、會議和人物的評價以及研究方法均有十分可觀的論述,為黨史學科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基本遵循,開創了“古今中外法”等一系列具體的方法論原則,形成了獨具時代和個人特色的研究范式。
1研究中共黨史的基本立場
研究中共黨史首先要明確基本立場,尋找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習近平總書記談道:“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待黨的歷史,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的執政使命的必然要求”,黨史研究專家逄先知也指出:“黨史是一門黨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學科。對待黨史,首先要解決一個立足點的問題”。作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中共領導人和黨史研究者,毛澤東深知確立研究中共黨史的基本立場的重要性。
1.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立場
毛澤東研究中共黨史的先決立場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立場,體現了毛澤東高度的黨性修養,為黨史研究錨定了最初的立足點。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立場分為以下三個具體的方面:
一是明確中共黨史的研究對象是黨的整體發展過程。
二是明確中共黨史的研究要以中國為中心,解決中國的問題。
三是明確研究中共黨史對于全黨的團結與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于中共黨史的研究對象,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這樣講到:“我們是用整個黨的發展過程做我們研究的對象,進行客觀地研究”。同時,毛澤東指出,“研究中共黨史,應該以中國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國身上”。世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則是參考內容,要闡明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進而豐富中共黨史的研究。談及中共黨史的研究價值,毛澤東認為,中共黨史的研究關乎全黨的團結。延安時期,在總結歷史經驗的過程中,毛澤東意識到處理好歷史問題才能實現真正的團結,為此,在毛澤東的倡導下,中共中央一致同意開展整風學習活動。整風運動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為宗旨,推進了黨內的統一與團結。
1.2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
作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唯物史觀是毛澤東研究中共黨史的根本指南,體現了毛澤東的理論自覺性,展現了毛澤東作為一名卓越的理論學者的風貌。
毛澤東主張要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定信仰者和學習者,以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看待歷史問題、闡釋歷史現象、評判歷史人物,號召全黨同志做歷史唯物論者。同時,毛澤東注重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造出能夠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問題的新理論。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文中寫道:“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側面印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優勢。作為先進的知識分子,毛澤東較早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熏陶,將其觀點、方法自覺的融入中共黨史的研究之中,是時之必然,理之應然。
1.3堅持人民的立場
中國社會,人口眾多,人民群眾關乎歷史的發展。“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中共黨史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更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團結奮斗史;中共黨史的創造者不僅僅是中共黨員,還包括為革命和建設努力奮斗的廣大人民。堅持人民的立場研究黨史,一方面表現為以群眾史觀為指導,分析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表現為要從人民利益的角度觀察歷史問題,以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判斷政黨是否先進的標準。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深知人民群眾的重要性,始終以群眾史觀認識和理解黨史。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正是因為憑借黨的集體智慧和人民群眾的智慧,才克服了某些錯誤,所以研究黨的歷史,必須堅持人民的立場,使中共黨史的研究更加符合國情、民心和實際。概而言之,毛澤東在研究中共黨史時,始終以群眾史觀為指導,十分注重從人民利益的角度觀察和看待歷史問題,為中國共產黨更好地順應民心、做出符合民情的路線政策提供了總結經驗,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
2研究中共黨史的目的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研究中共黨史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擁有高度歷史自覺的必然要求,也是以史化人、資政育人的基本保證。六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和皖南事變的發生,使毛澤東意識到由于沒有從思想路線的高度對黨的歷次錯誤的根源進行深刻的總結,黨內仍有較為嚴重的主觀主義思想,對團結一致,奪取勝利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2.1研究黨史是總結經驗,指導實踐的必要條件
毛澤東認為,研究黨史首要目的是徹底了解黨的歷史經驗,避免重犯錯誤,進而指導實踐。研究黨史是廓清迷霧,總結經驗教訓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刻分析黨的歷史發展過程,才能更好地面對現狀,更好地掌握全黨的思想狀態。
1942年,在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同時,毛澤東清楚地意識到,因為未能對黨的歷史經驗進行及時的系統的總結,黨內在指導思想上仍存在一定的分歧,關門主義、冒險主義和教條主義等思想嚴重影響了黨內的團結和阻礙了黨的發展進步,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黨史研究亟待提上日程。認識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總結經驗的下一步則是能動地改變客觀世界。作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十分注重實踐的重要性。早在1937年,毛澤東就在《實踐論》中強調了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強調“真理只依靠客觀的實踐”,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或右的錯誤思想,指出“社會的發展到了今天的時代,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責任,已經歷史地落在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為了更好地承擔起建立和建設新中國的使命,毛澤東提出,以黨在發展過程中的正確路線為參考,以錯誤路線為負面材料,通過糾正錯誤路線,反對錯誤思想促進黨的發展進步,進而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方針。
2.2研究黨史是加強教育,增強黨的凝聚力的重要路徑
毛澤東指出,黨的建設問題是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之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黨所處的環境愈加復雜,黨所負的任務更為艱巨,面對國內外的嚴峻的政治威脅,“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個光榮而又嚴重的任務。毛澤東認為,完成好這個任務,需要對黨的歷史進行考察。
考察黨的歷史,主要是通過科學分析歷史事件、客觀評判歷史人物和回顧重要歷史會議來提升全黨的思想理論水平,增強凝聚力。延安時期開展的整風運動是考察黨史的最初模范舉措。延安整風運動的最后一個階段是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時期,其精神在于“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這意味著毛澤東研究中共黨史的目的并不是抓住錯誤和犯錯的人不放,而是主張廓清黨內錯誤思想,消解黨內政治分歧,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增強全黨的凝聚力,使其能夠更加團結以投入全部精力進行抗日戰爭。
2.3研究黨史是創新理論,把握前進方向的必然要求
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指出:“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直至抗日戰爭時期,雖然已有許多黨員閱讀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相關書籍,但是相比革命運動的豐富內容來說,其理論水平依舊較低,如何對革命實踐進行考察從而將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
汲取歷史的營養為中國共產黨淬煉思想、完善理論提供了素材,而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能夠使我黨永葆生命力和戰斗力,能夠始終把握正確的歷史方向。黨史研究專家王炳林指出:“研究黨史,把歷史經驗系統化、條理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新的理論是把握前進方向的重要指南。正是由于毛澤東對黨史的了然于心,對理論的靈活運用,使他能夠對革命形勢做出正確的判斷。
3研究中共黨史的方法論原則
方法論原則是研究某一問題的系統性理論,毛澤東研究中共黨史的方法論原則是對如何研究好中共黨史的總體性回答。隨著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逐漸把握,中國革命實踐的不斷調整深入和黨史資料的搜集整理趨于完善,毛澤東研究中共黨史的方法論原則也臻于成熟與完備。
3.1以階級分析法認識黨史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階級斗爭學說反映了階級社會的本質規律。階級分析法即運用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分析階級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從而指導革命和建設的方法。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和洞察中國社會的掌舵人,毛澤東特別注重運用階級分析法研究歷史和指導實踐,對于剖析社會現象進行了鞭辟入里的思考,為解決社會問題做出了優秀的政治回答。
在論述中國共產黨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時,毛澤東通過階級聯合和斗爭的視角,還原了歷史原貌,具體地分析了階級矛盾運動的特殊性。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談到,可以按照歷史的發展分階段研究,而劃分的標準主要是政治路線、聯合的群眾和革命所打擊的目標,后兩個標準都是從階級分析的角度來展開論述黨的歷史。第一個階段是大革命時期,聯合的群眾是全國各民主階級,打擊對象是北洋軍閥;下一階段是內戰時期,聯合的群眾是無產階級、農民和下層小階級,打擊的目標是國民黨;最后一個階段是抗日時期,聯合的對象是國民黨和全國各愛國力量,打擊的目標是日本侵略者和漢奸。中國人口眾多,經濟情況復雜,為了更好地把握國情,毛澤東還在階級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階層分析思想,比如根據從屬行業和地區的不同,無產階級可以分為現代工業無產階級、農村無產階級和游民無產者,從而確定了革命的領導力量是工業無產階級,進一步細化了階級劃分的標準。
3.2以辯證分析法把握黨史
毛澤東在研究黨史時,始終堅持的根本方法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他恪守全面剖析的根本原則,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分析歷史問題,強調尊重歷史的原委,主張論從史出。
抗日戰爭后期,毛澤東意識到,黨內在指導思想上仍存在一些分歧,不利于增強黨的凝聚力與戰斗力,于是他在1941年5月19日的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突出強調了“實事求是”的重要性,要求全黨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懂得中國的今天、昨天和前天,增強黨員的歷史意識和思想水平。1942年2月,毛澤東先后作《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的報告,整風運動隨之在全黨范圍內展開。1944年,毛澤東再次強調了什么是真正的實事求是,即研究黨史需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籠統地一概否定,這樣才是真正的實事求是。同時,他以列寧創造了布爾什維主義,取得了革命勝利為例,強調要理論結合實際,挖掘中國的特點,進而解決中國的問題。
3.3以古今中外法理解黨史
毛澤東強調:“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基于這樣的認識,毛澤東提出了“古今中外法”進行黨史研究。
“古今中外法”是毛澤東黨史研究方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種,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聯系與發展的觀點的實際運用,是全面的歷史的方法,展現了毛澤東深刻把握國內國際形勢,注重結合時間地點條件等要素進行對比研究的獨特史才。關于“古今”,毛澤東通過分析歷史發展過程,常常對比相似的歷史問題,比如對照分析三次“左”的錯誤路線,正反比較王明和博古的認錯態度,體現了貫通古今的橫向思維。對“中外”的定義更加意蘊豐富,體現了聯通中外的橫向思維,除了一般意義上的中國和外國之外,在不同的事件和環境中,也可以指對立的雙方,正義的一方執中,非正義的一方執外,比如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中,國民黨為外;中外也可以分別代指進步的斗爭與反動的勢力,比如辛亥革命為中,清政府為外。
3.4以歷史分析法研究黨史
歷史分析法是毛澤東研究黨史的基礎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的內容:
一是要結合歷史背景分析歷史問題,把握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是要整體考察黨的歷史發展過程,注重歷史的承繼性。
三是要正確劃分歷史時期,并且要堅持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
從歷史分析法就是調查歷史,調查歷史事件的社會背景、發展過程。毛澤東指出,不能割斷歷史再去研究,要注重前后歷史的銜接,“我們研究黨史,只從1921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恐怕要有前面這部分的材料說明共產黨的前身”,這表明在研究黨史時,除了要研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具體歷史情況,還要研究革命的準備階段——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如此這樣,才能明白中國的革命為什么必須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才能更加清楚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14:6.
[2]逄先知.樹立正確的黨史觀[J].歷史評論,2021,(02):98-99.
[3]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4]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6]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王炳林.毛澤東的黨史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