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應約與美財政部長耶倫舉行視頻通話。雙方就宏觀經濟形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議題務實、坦誠交換了意見,交流富有建設性。雙方認為,當前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加強中美宏觀政策溝通協調意義重大,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有利于中美兩國和整個世界。中方表達了對美國取消對華加征關稅和制裁、公平對待中國企業等問題的關切。雙方同意繼續保持對話溝通。
多家西方媒體7月5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拜登政府將“重塑”前政府的對華關稅政策,具體包括:取消對目前約37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中100億美元商品加征的關稅、啟動新的對華關稅排除程序、同時依據《美國貿易法》的301條款對部分中國行業啟動新的關稅調查。白宮新聞秘書卡里娜·讓-皮埃爾當日向媒體表示,拜登的團隊仍在討論對華關稅調整措施,目前尚未確定宣布日期。
7月1日,國內最大的三家航空公司南方航空、中國國航、中國東航發布公告,與歐洲飛機制造巨頭空中客車簽訂了一項購機協議——合計采購A320NEO系列飛機共292架,合計購置金額將達372.5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96億元)。此次交易是三大航空公司有史以來飛機購買訂單中,數量最大和訂單金額最高的單筆訂單,同時也是近三年來,中國民航業首次對外宣布的大規模客機訂單。
公告顯示,中國國航及控股子公司深圳航空共計購買96架,中國東航購買100架,南方航空購買96架。三大航空公司此次訂購的飛機將于2023年至2027年交付。目前,空客天津總裝線是中國第一條空客飛機總裝線,也是歐洲以外的第一條空客飛機總裝線。

6月下旬以來,美國、英國、歐元區相繼公布最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失業率、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等宏觀經濟指標。數據顯示,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劇,經濟增速放緩,并呈現出衰退跡象。
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受能源價格上漲的成本推動和貿易中斷的供給沖擊雙重影響,美國5月CPI同比漲幅達8.6%,創近40年新高,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漲幅為10.8%,連續四個月突破10%。在歐元區,原材料價格上漲,疊加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通脹形勢空前嚴峻。歐盟統計局7月1日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2022年6月,歐元區CPI同比漲幅達8.6%,PPI同比增幅高達36.3%。能源價格漲幅達41.9%,前值為39.1%;食品、煙酒價格同比漲8.9%,前值為7.5%。英國5月CPI同比上漲9.1%。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呂昊旻分析指出,通脹高企導致全球貨幣政策緊縮提速,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加息步伐加快,促使經濟增速放緩。一方面,原材料成本上升導致下游企業生產活動下降,經濟衰退跡象凸顯。另一方面,利率水平上升,顯著抑制商業投資的前景。數據顯示,6月,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制造業PMI錄得53,為2020年6月以來最低。歐元區制造業PMI降至52.1。此外,當前在通脹高企和經濟增長疲軟的滯脹壓力下,美歐貨幣政策加快收緊既可能帶來超調風險,也對新興市場造成外溢效應。6月29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和英國央行行長貝利在歐洲央行年度貨幣政策論壇中明確表示,控制通脹是最為緊要的任務,即便政策超調可能引發經濟衰退風險。

德國聯邦統計局7月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經工作日和季節性變化調整,德國5月出口額環比萎縮0.5%,進口額環比上漲2.7%,貿易逆差10億歐元。按照一些西方財經媒體的說法,受烏克蘭局勢及進口油氣價格飆升影響,5月德國出現30多年來首次貿易逆差。從環比數據看,德國今年前五個月,出口額已經三次下滑。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這是自1991年以來,德國單月進口額首次超過出口額。今年2月以來,能源價格飆升打破德國貿易平衡,導致德國從俄羅斯及其他能源供應國進口成本大幅增加。在此之前,德國市場上超過50%的天然氣來自俄。一些經濟分析師預測,6月德國貿易逆差還會擴大,緣由是俄對德國天然氣供應量減少60%,迫使德國進口商以更高價格從現貨市場購買替代產品。與此同時,德國對俄出口因為西方對俄制裁而銳減。俄多年來一直是德國制造商的重要市場。今年5月,德國對俄出口同比減少超過50%。一項德國制造商調查結果顯示,德國6月出口訂單連續第四個月減少。
德國工會聯合會主席法希米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由于天然氣瓶頸,所有產業正面臨從未有過的崩潰危險,化學品制造、鋁業等汽車產業的重要上游產業都會受到影響。這種崩潰可能對德國整體經濟和就業形勢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
6月3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法令,將設立新公司負責運營能源合作開發項目“薩哈林2號”,原有外國投資方能否繼續持股由俄方決定。“薩哈林2號”項目位于俄遠東薩哈林島大陸架,主要開采石油和天然氣,項目涉及的石油儲量約為一億噸,天然氣儲量為4000多億立方米。這一項目液化天然氣產量大約占全球的4%,主要供應亞洲國家。日本大約9%的液化天然氣從俄進口,大部分來自“薩哈林2號”項目。“薩哈林2號”項目原運營商為薩哈林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其中,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持股占比超過50%,日本三井物產公司和三菱商事公司持股占比分別為12.5%和10%。
俄2月下旬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后,日本追隨美歐等國對俄施加制裁,被俄列為“不友好國家”。俄方表示,這一新法令意在保護俄國家利益免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不友好行為”損害。日本媒體7月1日報道,兩家持股的日本企業可能被迫撤出該項目,恐進一步推高日本天然氣和電力價格。
6月27日至7月1日,歐盟和印度正式重啟自由貿易談判,此前該談判已停滯九年。除自由貿易協定外,本次談判的主要內容還涉及投資保護和地理標志兩大協定。
數據顯示,目前,歐盟是印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于美國。2021至2022年間,雙邊商品貿易額創下1163.6億美元新高。相關分析認為,與歐盟加強經貿合作不僅能使印度的對外經貿合作得到進一步拓展,還可助其實現供應鏈多元化的目標。印度是歐盟十大貿易伙伴之一,歐盟此番積極尋求與印度恢復自由貿易談判,也有其地緣政治的考慮。
另外,專家分析,九年前印歐自貿協定談判之所以停滯,根本原因在于雙方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核心訴求存在差異。印度希望歐盟降低印度專業人才申請簽證的門檻,以促進本國勞工流動和軟件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歐盟則希望使其汽車、農產品和金融投資等更順利地進入印度市場。
據中國駐阿聯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網站6月15日消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22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阿聯酋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方面排名全球第19位,同時繼續保持阿拉伯國家首位。2021年,阿聯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210億美元,比2020年增加了約10億美元。報告還顯示,2021年流入亞洲發展中國家的FDI增長19%,創619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占當年全球外國投資流入的40%。中國是主要外資流入目的地,其次是中國香港、新加坡、印度、阿聯酋和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