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會民
在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過程中,總有一部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存在一定問題,影響閱讀和寫作質量。具體表現為,要求概括某一段的主要內容,學生要么思維混亂,無從說起;要么答非所問,抓不住重點。在寫作文時,一個文段內容復雜,缺乏合理順序,內容雜亂排列,等等。
站在反思語文課堂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經常要使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意”,以便學生全面、快速、準確地把握文意。但對具體段落分析把握卻停留在淺層次,導致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概括重點內容。
基于此,本文以讀寫過程中的段落教學為突破口,探討如何引導學生準確分析概括段落基本內容,提升閱讀教學質量;進而學習借鑒閱讀過程中獲得的方法,在寫作過程中寫好具體的段落,逐步提高寫作表達能力。
一、把握段落結構特點,準確概括文意
教學過程中,老師提問時經常使用“聯系全文”“聯系上下文”等,提醒學生如何尋找回答問題的信息。但究竟怎樣做才能捕捉到有效信息,總有一部分學生束手無策。此時,老師要教給學生把握文段的科學方法。
(一)指導學生從分析文段結構入手,提取有效信息
文段的一般結構特點常體現三種基本結構形式,即“總一分一總”“總一分”“分一總”。內容較為復雜的文段,總體結構呈現出這三種基本形式,但內部還可以套用其中之一。
以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材下冊選用的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這篇說明文為例。
該篇文章的第7自然段,是典型的“總一分”式結構。首句“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于世。”屬于“總說”,其實也就是該段的中心句,關鍵詞語是“聞名于世”。后邊的內容分兩個層次,屬于“分說”。第2句列舉國外人—馬可·波羅對盧溝橋的評價;第3、4句列舉國內人對盧溝橋的評價。如果要概括該段的內容,壓縮第1句就可得到答案。引導學生分析小段,掌握方法,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自己的閱讀方法。
以疑問句開頭的句子,疑問句往往屬于該段的“總說”部分。概括內容要點時,要把疑問句轉化為陳述句。如《中國石拱橋》一文的第9自然段,首句是:“為什么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下文分別使用“首先”“其次”“再其次”三個表示順序的詞語開頭組織內容。很顯然,這三個詞語統領的句子分別表達三層意思。第1句與它們之間形成了“總一分”式結構特點。概括這段話的要點,抓住第1句,就抓住了重點。然后對第1句進行轉化,即介紹“中國石拱橋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
《中國石拱橋》的第5自然段,整體運用了“總一分一總”式結構,句子內部還運用了“總一分”式結構,很值得學生學習、借鑒。
(二)利用總結性質的段落與過渡段,概括文段要點
臧克家寫的《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一文的中間部分,有這樣兩個段落,在全文結構中很有特點,值得一提。
第7自然段: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第8自然段: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這里的第7自然段,在結構上屬于“總說”部分,是上文內容的一個小結段落;第8自然段是一個過渡段,是下文的“總說”。概括要點時,根據段落內容與結構特點,就可迅速地把握文段意思,歸納要點。另外,這兩段中的“一個方面”和“另外一方面”,也有提示作用,概括要點時也需要重視。閱讀過程中,利用過渡句與過渡段,也能快速、準確地把握文段要點。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的第6自然段也值得學習借鑒。該段的前兩句:“以上說待人厚,是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寬的一面。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包括·...”這個自然段屬于過渡段,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至此,文章的前半部分,圍繞待人“寬”展開,后半部分圍繞律已“嚴”展開。過渡段的引導作用很明顯。
(三)利用議論文并列式和遞進式結構特點,概括要點
一些議論文,既有中心論點,又有分論點。分論點之間的關系體現為并列式或遞進式。閱讀分析時,要注意文段的內部結構,尤其是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選用了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議論性散文《我為什么活著》一文,全文結構呈現“總一分一總”式特點,其中第2自然段的句子之間又呈現出并列式結構特點。該段論述“我尋求愛情”的原因,分三個層次進行,并且運用了“首先是”“其次是”“最后是”三個標志性的詞語領頭。這三個要點結構上并列式分布,內容上由主到次,行為思路十分清晰。概括作者尋求愛情的原因時,三層意思都要考慮進來。
二、認識并利用中心句概括要點
對于具體的段落,一些語句起著概括統領的作用,這樣的句子就是該段的中心句。在現代文閱讀教學過程和學生作文過程中,中心句往往發揮著重要作用。引導初中生在現代文閱讀過程中運用中心句快速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重點內容,是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引導中學生把課堂閱讀過程中掌握的有關中心句的方法運用到寫作實踐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中心句在段落中的分布位置及特點
一般來講,一個段落呈現一個中心句。中心句常在一篇文章段落中的段首或段中或段尾三個位置出現。對于篇幅比較長而內容十分豐富的段落,則要兼顧段首中心句、段中中心句和段尾中心句,把三處位置上的三個句子整合起來,再確定該段的中心句。
中心句在不同文體中的句子表現特點不同。記敘文段落中的中心句,要么概括主要事情,一般用敘述性句子來表達;要么表現作者的觀點態度或情感傾向,用判斷性或抒情性句子來表達。議論文段落中的中心句,往往是全文的一個分論點,表明作者在某個方面的立場觀點,用議論性句子表達。說明文段落中的中心句,則往往融合說明對象的特點,用介紹性語句來呈現。
如《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的第3、4自然段的段首句分別是該段的中心句,這兩句分別從葉圣陶先生在文字修改和日常交往方面表現葉先生的“寬厚待人”的優秀品質。在表達形式上,中心句位于段首,中心句之后是具體實例。諸如“議論性語句+事例”模式的段落,概括段落要點時,提取段首中心句,就能較為準確地把握文段要點。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文中的第5自然段的段首句是“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就是該段的中心句,突出了景物富有詩情畫意的特點。
(二)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把握中心句的基本途徑和方式
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往往要求學生利用瀏覽的方法快速把握文意,此時指導學生利用中心句的有關常識和方法,就可以達到既節省時間,又概括準確的教學目的。
1.在閱讀散文或記敘文時,注意議論性評價性語句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為例。文章第2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作者回憶與葉圣陶先生相識交往的有關事情,在段尾部分,作者說:“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這句話可以確定為本段的中心句。站在全文角度考慮,這也是總結葉圣陶先生的過人之處—品德高尚、為人師表的關鍵句子(總說)。
散文或一般記敘文的文段當中,議論性或評價性語句往往是該段的中心句,是本段主要內容的概括性句子。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第13自然段的首句“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這幾句話,屬于評價性語句,概括了母親一生熱愛勞動的特點。后面緊接的幾句主要是敘述事情,首句起著統領全段的作用。
2.注意內容關聯、結構相似的段首句子
段首結構相似的句子,這些句子有可能是該段的中心句。如2019年甘肅省蘭州中考現代文閱讀選用了何聰的《煥發自省的力量》一文,第3、4自然段首句位置上的兩個句子分別是“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自省的力量還在于‘達人”。這兩個句子句式結構相似,內容上與全文論述的“自省的力量”相關聯,具備中心句的特點,屬于該段的分論點。
3.圍繞線索句子,概括文段內容
記敘文或散文一般都有敘述線索,線索把文章的內容有機串聯在一起。依據線索句子概括文段或全文內容,能夠提升閱讀速度,能夠準確把握文段內容。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中茅盾的著名散文《白楊禮贊》一文的線索是“白楊樹不平凡”。全文從白楊樹的“生長環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內在氣質不平凡”三個方面進行了描寫、敘述和評價。體現全文線索的語句就在第一段出現,行文過程中也多次出現與第一段類似而照應線索的語句。概括各部分各段落的主要內容時,抓住線索句,就能全面概括要點。
三、寫作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合理安排結構和設置中心句
初中學生經常要寫記敘文,寫作過程中常常胡亂堆砌材料。為了糾正這種不良現象,我在訓練時要求學生先寫好一件事和一個文段,先培養學生組織一個段落的布局能力。如寫作《我的同桌》,引導學生構思時,主要寫好同桌某一方面突出的品質。如下例:
我的同桌是一個誠實的人。有一次校園衛生大掃除,落葉滿地,搞環境衛生任務量大。他們組的幾個人悄悄溜走了,唯獨同桌一人拿起掃帚,認真地清掃落葉。他額頭上出現了汗珠,也顧不上擦一擦,還使勁地在打掃。那次衛生檢查評比,我們班得了第一名,同桌很是高興。我問他對偷懶的同學有沒有意見,他微笑著說:“小事,何必去計較!”同桌的舉動感動了我。
——八(3)班張浩《我的同桌》
這個作文片段采用了“中心句+事例”的模式,說明學生對利用中心句確定文段的要點,圍繞中心句展開敘述事件有所掌握。對于作文基礎薄弱的學生,采用此法循序漸進,有助于他們寫好整篇文章。
總之,把握文段要點,寫好文段是讀寫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做好局部工作,再向整體方向培養,會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