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馨芳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教學逐漸轉變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并且在現代教學體系中,音樂也占據著較為重要的一環。為了進一步深化我國的音樂教學,加快基礎音樂教學的實施進度,各學校都有了新的改革政策,如利用“藝術表現”的形式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革吸引了一部分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并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表現能力以及個人理解感悟能力。
一、“藝術表現”的概念
藝術本身即是抽象,它既是生活又是生活的升華,是個人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性表現;在可望不可即中既看著我們又為我們所看著,故而幾乎任何藝術表現形式都代表了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從中提取的藝術素養的概念就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藝術方面的基礎知識與一定的審美能力,或者說,它使我們具備能夠分辨我們的所得與所想間距離的能力,同時又通過各方面的積累成為我們身上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
二、目前高中音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一)從學生角度而言
1.高中學生缺乏創作思想
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大部分高中尤其重視主科,甚至受升學壓力的影響,大部分教師沒有正確認識到高中音樂教學的意義,因此,高中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以及創作思維都沒有得到提高。除此之外,部分高中學生對音樂的學習還存在錯誤的認知,認為音樂創作是不需要刻意學習的,只是認知音樂作品即可。但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可以盡情實現音樂創作,如將生活中的小細節作為基礎點,對其進行二次創作,最后表現為音樂小品、二人轉、舞蹈表演、音樂表演等,激發學生對音樂創造的興趣,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高中學生音樂基礎較為薄弱
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可以了解到大多數學生對音樂的基礎認識較為薄弱,甚至一頭霧水。傳統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對升學科目知識的學習,可能會出現讓課行為,導致學生不能完整地學習高中音樂知識,對學生未來的音樂學習造成了直接影響。例如,在學習高低音時,學生對此并沒有準確的概念,甚至分不清其知識結構,這給高中學生的音樂創作增添了不小的困難,但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的人文素養,還能緩解學生在高中時期所面對的學習壓力。
3.高中學生對藝術自信的缺乏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謙虛”總是一個意義較好的詞語,但在某些時候,“謙虛”也是一種怯懦的表現。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大多數學生會躲在后面,即便是音樂教師引導展現時,其還是有一種不自信的感覺夾雜其中。綜合上文所述,學生的這一表現較為平常。從幼兒園到高中的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總是會不自覺地將學生弱化,甚至會有一種較為不正常的“偏科”心理,導致學生不能真正學習到音樂知識。或在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某個學生在表演時受到其他學生的影響,也會產生心理不自信。如去年我教課的過程中,無意中發現小花是一名嗓音條件較好的學生,但是在自我展示時,小花一直在猶豫,并且由于心理緊張導致個人發揮不佳,這也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二)從音樂教師角度而言
1.高校音樂教師觀念有待轉變
從現階段的高中音樂教學情況可以看出,音樂教師的教學觀念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特別是高中音樂教師把落后的教學觀念傳輸給學生,會影響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且在普遍重視語數英等基礎學科的高中時期,教師會自動“讓課”,導致學生對音樂學科不重視,甚至主觀認為這是一門可有可無的學科。對此,高中音樂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音樂課堂教學,讓他們在了解音樂知識的基礎上,早日實現音樂創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音樂教師專業水平有待提高
在高中音樂課堂中,不僅要關注音樂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應關注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從某種角度而言,教師高超的音樂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很多音樂教師并非本專業出身,尤其是在鄉村學校中,很多音樂教師是“兼職”,且自身沒有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因此,在實際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所傳授的基礎音樂知識也是“半桶水”。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關注音樂教學,甚至在校外有各種各樣的音樂輔導班。若音樂教師的專業水平偏低,也會影響學生對該門學科的興趣,故而音樂教師專業水平還有待提高,盡可能帶動高中學生進行音樂創作,促進學生多樣化成長。
(三)從教學角度而言
1.教學過程重理論輕實踐
就目前音樂教學情況而言,教師更側重學生聆聽或欣賞各類的音樂歌曲,沒有落實到音樂實踐中。對此,高中音樂教師可以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借助藝術表達的方式,改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看法。對于一些經典的曲目,音樂教師不應忽略,而要重點提出,讓學生進行認真分析以及二次創作,以此迸發更強的創新思維。
2.應重點講解“音樂作品”而不是“音樂”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會將“音樂作品”與“音樂”相混淆,認為只要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欣賞了音樂就順利完成了今天的教學任務。實則不然,“音樂作品”是各大名家的創作,如《貝加爾湖畔》。高中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應仔細分清兩者的區別,并積極引導學生聆聽音樂作品,或參與相關的音樂活動,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了解音樂作品。長此以往,可鍛煉學生音樂思維能力以及音樂創作能力。
三、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措施分析
(一)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音樂藝術表現力,突出音樂教育的表演性和實踐性,提高學生參與音樂課堂的積極性,教師應當合理降低音樂教學難度,為學生創設藝術表現情境,有效增強學生藝術表現欲望,進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多彩的民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音樂,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音樂文化以及音樂表達方式,借此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深入研究,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進一步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
(二)結合實際生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音樂因為開放性、多樣性等特點而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引領了大眾的審美取向,對此教師可以立足大眾音樂,有效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眾所周知,大眾音樂的體裁與內容限制較少,而這也正符合“有教而無類,樂學而致遠”的教學法則,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發現美和審視美當作一種樂趣,從而大大提升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受現代音樂的影響,人們真正實現了“雅俗共賞”,為我國的音樂文化增添光彩。
(三)結合所學知識,用發展的角度看待音樂
音樂藝術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人們通過音樂藝術可以認識世界。通過音樂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從音樂發展的角度認識社會,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認識音樂。在古時,總是可以聽到“詩歌”一說,那時的人們會將自己創作的詩詞進行歌曲化,現代也是如此,其中較出名的是《水調歌頭》。該首歌不僅表達了詩詞中的美好景象,還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背誦古詩詞。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搞一個“詩詞音樂大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音樂,并促進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共同發展。
(四)結合社會發展,加強學生對社會音樂的理解
音樂的創作靈感很多時候來源于現實生活,對此高中音樂教師可以聯系社會現實展開教學,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化,提升學生的社會人文素養。縱觀音樂的發展史,其與社會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學生從自身所熟悉的社會生活入手去了解音樂更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而除此之外,高中音樂與社會中的其他藝術也有密切關聯,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學生要逐步探究這些關聯背后所代表的各種價值意義,從而形成對音樂的獨特理解。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目前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實現對音樂課堂教學更高效率的講解。此外,還應重視音樂實踐課程,將我國的文化進行融合,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提升高中生的音樂創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