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安全思想可以追溯至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有關著述。以《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為中心,他構建起一套后發國家的產業安全思想體系,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主張。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背景下,重溫李斯特的產業安全思想非常有必要。目前我國學術界在對產業安全理論研究上,只考慮的是常態背景下,忽視了包括戰爭和瘟疫等非常態下的產業安全問題。李斯特的產業安全思想,有助于我們彌補這方面研究的不足。
關鍵詞:李斯特;后發國家;產業安全;非常態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79
0引言
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產業安全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產業安全問題研究得以深入開展,同時相關研究還存在一些缺陷。張文杰等(2017,2018)指出,現有國內產業安全的研究,主要基于常態背景下(即和平時期),而忽視了包括戰爭、災難和瘟疫等緊急狀態或非常態背景下的產業安全問題。作為德國歷史學派先驅的李斯特,對后發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其著作中則蘊含著豐富的產業安全思想,值得我們去借鑒。本文嘗試對李斯特有關后發國家的產業安全思想進行比較系統地梳理,在此基礎上探討這些思想的重要價值和借鑒意義。
1李斯特產業安全思想的形成背景
李斯特經濟思想形成的主要背景是在十九世紀上半期。當時英國已經實現工業革命,尤其是在棉紡織業方面,具有明顯的領先優勢。德國作為一個農業國,政治上四分五裂,本國工業極其不發達。在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德國容易形成對英國的工業制成品的依賴關系。法國大革命之后,拿破侖領導下的法國發起針對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在此背景下,正常的貿易中止,封鎖切斷了德國對英國工業品的依賴關系。由此,德國本土工業得到初步發展。
然而在1814年拿破侖戰敗后,大陸封鎖政策被取消。戰爭結束后,自由貿易又卷土重來。英國的工業品依舊暢銷。當時德國國內有一些自由貿易主義的崇拜者,主張德國對外恢復自由貿易。李斯特擔心,自由貿易會使得英國的工業品再度涌入德國,最終會摧毀德國的產業新生力量。此外,李斯特流亡美國期間,親眼目睹了美國通過關稅保護促進本土產業的發展。綜上,李斯特提出了一套適合后發國家經濟發展的思想體系和政策主張,其核心在于政府通過貿易保護等手段促進本國產業發展。盡管時過境遷,李斯特提出的這些經濟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今天的我們從中尋求借鑒。
2李斯特有關后發國家產業安全問題的成因和解決辦法的思考
盡管產業安全的概念是后世學者提出來的,但是今天我們重溫李斯特的經濟思想,尤其是通過閱讀《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可以發現里面有很多內容與產業安全直接相關。
李斯特在他的著作中關注的核心問題,即作為德國這樣的落后國家,應該如何應對英國的威脅。李斯特認為,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主要體現在產業發展水平上。各國之間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會直接導致國際局勢的不穩定。由此,李斯特認為產業安全問題根源在于國與國之間產業發展的不平衡。
他清醒地認識到,落后的德國必須發展本國工業。自由貿易論者宣揚,“如果我們可以從國外買到比自己制造更便宜的產品,就應該向國外購買”。然而對于那些戰略物資,在兩國發生戰爭等非常態背景下,發達國家還能正常為后發國家提供嗎?答案不言自明,李斯特對此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
當然,產業安全問題對不同產業的緊迫性不盡相同。李斯特認為應該重點考慮一些“重要的工業部門”,這里他指的是那些“建立與經營時需要大量資本、大規模機械設備、高度技術知識、豐富經驗以及為數眾多的工人,所生產的是最主要的生活必需品”的產業。這類產業無論是從綜合價值,還是對國家獨立自主的影響,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當時的棉毛麻等紡織業。這里,李斯特的思考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跡。因為當時德國還是一個農業國,所以不用擔心糧食供應問題。因而,李斯特主要關注的是工業安全問題。實際上,隨著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相對規模逐漸減少,糧食的供應問題在今天正在變得日益嚴峻。
那么,產業安全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李斯特立足當時的德國國情,提出以下應對之策。
第一,廓清思想上的迷霧。
針對當時甚囂塵上的自由貿易思想,李斯特對其代言人斯密的經濟思想進行深入批判,直斥其本質是一種世界主義,根本上是為了維護英國的國家利益。在此基礎上,李斯特提出了國家主義經濟學。
第二,后發國家本土產業的成長。
產業安全問題的根本解決有賴于后發國家本土產業的快速發展。李斯特認識到,單靠產業自身的力量,短時期內很難取得長足進步。
第三、政府的重要作用。
李斯特認為,后發國家的工業在其發展初期好比是一個小孩,“一個孩子同一個壯漢角力時沒有獲勝希望”,因此,他主張當時的德國應該采取關稅保護等手段來扶持本國的幼稚工業。但是絕不能簡單地將貿易保護與其經濟政策主張劃等號。對待貿易保護與自由貿易的關系,李斯特實際上是非常靈活的。政府的產業政策隨著本土產業的發展需要不斷調整,而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實現本土產業的強盛。
綜上,結合對李斯特產業安全思想的梳理,我們對產業安全的定義和內涵的理解得以加深。所謂產業安全是指一國保持產業自主發展能力,以確保在常態或非常態背景下,本國民眾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狀態。這里我們區分了常態和非常態兩種背景,實際上也是李斯特比較強調的。
3李斯特產業安全思想的重要價值與當代啟示
盡管李斯特的經濟思想中存在殖民主義等負面思想。然而瑕不掩瑜,李斯特是當之無愧的產業安全理論的奠基人。在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重溫李斯特的產業安全思想,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獲取頗多的教益和靈感。
當前,疫情影響依舊持續,俄烏沖突更讓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再添陰霾。許多國家在糧食、能源和其他戰略物資出現供應壓力增大的問題,這本質上體現為產業安全問題的持續惡化。今天對于中國這樣的后發國家,如何協調產業安全與全球分工之間的關系,依舊是一個難題。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挑戰,不僅需要高瞻遠矚的遠見與卓識,更需要有居安思危的抗風險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陳萬煦.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商務印書館,1961.
[2]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自然體系[M].商務印書館,1997.
[3]秦懿,李亞珍,王瓊,等.國內醫藥產業安全研究綜述[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7,12(10):3.
[4]張文杰,秦懿,宋炆桐,等.我國醫藥產業安全問題的產生背景、現狀與對策思考[J].環球市場,2018,(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