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燕
[摘要] 家國情懷素養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將涵養家國情懷素養融入歷史課堂教學有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增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深化學生的價值認知;豐富教學素材與資源,增強學生的文化感知。本文以歷史八年級上冊《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為例,展現家國情懷素養涵育的策略。
[關鍵詞] 初中歷史;家國情懷素養;涵養;教學策略
近年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家國情懷素養受到格外關注,這是發展學生歷史學科關鍵能力的必然要求。家國情懷強調了學習和探究歷史時,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1]。發揮歷史課堂教學在涵養學生家國情懷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教師科學有效地實施教學,促進學生在家國情懷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
發展。
一、家國情懷素養涵育融入歷史課堂教學的價值
家國情懷是價值先導、實踐源泉與文化基因的有機統一,是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表現出來的使命、擔當與理想融匯升華的反應[2]。歷史課堂教學作為家國情懷培養的重要載體,充分展現了其價值意蘊。
1.傳承優秀文化與價值觀念,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
家國情懷素養強調了歷史學習與探究過程中應當秉持的價值追求與人文精神,指明了學生對自身所屬的文化、家庭、社會、國家等方面應當秉持的身份認同與政治認同,是國家意識、文化自信與政治認同的有機統一[3]。因此,將家國情懷與歷史教學有機結合,在弘揚優秀傳統、賦予優秀傳統以時代精神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政治、對文明的認同。
2.增強教學與生活實踐的聯系,深化學生的價值認知
家國情懷具有較長歷史淵源可追溯,其當前所煥發的時代光芒,不僅將與現代文明和時代精神融合創新,還對實現中國夢,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有重要意義[4]。此外,家國情懷基于現實生活中的家國實踐活動,具有深化學生價值認知的重要價值。因此,家國情懷的涵養有助于促進學生從身邊的實際生活出發,由近及遠地思考問題,促使學生在參與家國情懷素養培育的過程中,不斷深化自己對家國情懷的認知與
領悟。
3.豐富教學的素材與資源,增強學生的家國感知
以歷史課堂教學為抓手來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就必然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相應的教學素材與教學資源,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家國感知,此即家國情懷融入歷史課堂教學的價值所在。這是因為,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深刻感知,絕非僅憑歷史教材中所出現的文字、圖片等單一載體來達成的,往往需要對歷史事件予以必要的擴充,借助教學語言、音視頻、史料等教學素材與教學資源,通過這種立體式的多種教學素材與教學資源的運用,漸進式地升華學生對家國的認知。
二、基于家國情懷素養涵育的教學策略
涵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勢必要求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所作為。“家國情懷”是家國認知、家國情感、家國意向、家國信念和家國行為五個要素的統一,是個體對家國的知、情、意、行的高度凝練[5],指明了個體對家國共同體在家國關系、家國結構、家國意識等方面的認知、感念、理悟和實踐[6]。從家國情懷的這一定義來看,涵育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歷史課堂教學必然是實現了對學生家國情懷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全方位的培養。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為例,進行教學策略設計。
1.明確教學目標與立意,引領學生的家國認知
涵育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首先要求教師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的特點,深刻把握所講內容與家國情懷二者之間如何建立起聯系,突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探究性、開放性與生活性。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增強歷史教學內容與家國情懷涵養的聯系,將家國情懷涵養作為教學目標和教學立意之一,以進一步增強家國情懷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的統攝,提升教學內容的方向和高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意識到對歷史事件的學習不僅是為了解史實并掌握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還在于以史為鑒,從歷史事件中反思家國情懷在當前仍具有的時代價值,以此深化和引領學生對歷史學科與家國情懷的認知。
在本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在教學設計中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即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并將教學目標具體表述為“學生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學生認識戰爭和軍國主義的現實危險性,增強憂患意識;樹立熱愛和平、關愛人類的正義感,從歷史事件中汲取力量,培養自己寬容而理性的愛國心態”。教師在隨后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中,無論是教學素材資源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設計,還是分組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評價的實施,都始終圍繞家國情懷素養涵育的教學目標,以涵養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養來統攝教學的全過程,凸顯教師對教學的邏輯思路的把握。
2.精選與巧用教學素材,創設家國情感的體驗情境
教學素材的來源與形式是多樣化的,因為多樣化的教學素材與教學資源可以加深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知,豐富學生的家國情感體驗。為此,教師不僅可以聚焦時政、結合學生的課內與課外生活實際[7],還可以通過挖掘學生生活區域的歷史遺跡、博物館、紀念館等鄉土歷史資源和本課教學素材,并將鄉土歷史資源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強化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8]。
為了豐富學生的家國情感體驗,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對中華民族帶來的影響,教師首先將教學內容與全民公祭等時政新聞相結合,隨后又運用“盧溝橋槍聲”、習近平主席2014年7月7日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的講話等圖文展示與本課有關的教學素材,接著又以倒敘的方式聯系現實、探尋歷史,為學生家國情懷的感知創造情境,從而豐富學生的家國情懷體驗。
3.實施與優化分組教學,強化學生的家國理悟
分組教學是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有效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開放性問題的思考,拓展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將歷史問題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豐富學生對家國情懷的全面理悟。為此,在小組合作的教學中,教師應本著合理分工、明確分組的原則,及時做好指導、提示與引導,以推動學生拓寬思路,做好總結,深化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與感悟。
就本節課而言,八年級學生處于由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過渡階段,當教師講授抗日戰爭相關史實的時候,學生都義憤填膺。其實,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也認識到這種情感雖發自肺腑,但更需要合理引導。為此,在本課的實際教學中,教師結合福建省捐贈的“世界和平鐘”在日本長崎興福寺順利安裝等時政教學素材,采用分組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從不同維度去思考新時代背景下的和平,進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當前中日友好往來的意義。這種循序漸進式的教學實施過程,深化了學生對抗戰、對和平、對中日友好交流的認知,推動著學生從不同維度去感悟家國情懷的時代意義。
4.組織與推動自由討論,引導學生樹立家國信念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觀念和家國情懷的價值觀念,不能僅是通過單向灌輸與單向傳授,還需要教師有效實施小組自由討論的教學方式,提供給學生討論問題的維度,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小組討論。通過學生之間不同價值觀念的呈現與交鋒,以深化學生對家國價值觀念的認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家國信念和家國情懷。與此同時,教師在推動學生進行自由辯論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自由辯論的參與性、過程性與生成性,啟發學生圍繞議題自由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以促進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以及生成新的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加深自己對家國信念的認知與思考。
當教師講授完本課的基本內容之后,適時引入“一部抗日戰爭歷史就是一部偉大的苦難輝煌歷史”這一話題,展示了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實現民族解放的道路上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并請學生從居安思危、和平發展、崇尚英雄精神這幾個方面去思考如何全面認識抗戰勝利的意義,并請學生結合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思考并討論應當如何樹立正確的家國信念。
5.關注與落實追蹤評價,促進學生履行家國行為
涵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教學如果僅僅止步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家國情感、家國認同、家國信念,而沒有進一步促進學生自覺實踐家國情懷,也只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涵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課堂教學,勢必要求教師在落實學生的家國情懷行為方面有所作為。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有效落實追蹤評價,關注評價的實踐性、動態性與完善性,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積極踐行正確的家國價值觀念,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識,做到實踐自覺,進而達成對家國情懷知、情、意、行等方面的高度統一。
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抗戰歷程與百年建黨歷史相結合,首先請學生思考百年建黨歷程中,為國家建設與發展做出貢獻的各行各業人員,比如,解放軍、醫生、教師等職業人員,他們做好本職工作的過程是否就是踐行家國行為。隨后,教師請學生思考身為新時代的學生,應當如何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落實家國行為,如何將堅持家國行為作為一種習慣保持下來。最后,教師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好在履行家國行為方面的長期性自我評價,因為以學生自評的方式來深化其對自身履行家國情懷行為的認知,有助于促進學生對家國情懷素養的高度內化。
家國情懷素養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最高追求,為歷史學科教學提供了理念指導與價值追求。基于涵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需要教師明確對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教學目標,精選教學資源與教學素材,優化分組教學,推動學生自由討論,做好追蹤評價,促進學生切實履行家國情懷行為。
[參考文獻]
[1]徐藍.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10):25-34.
[2]龔錦濤.習近平“家國情懷”理念的哲學闡釋[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8(05):14-21.
[3]邵清.學科核心素養之“家國情懷”的認識與實踐[J].歷史教學問題,2018(01):124-127.
[4]劉紫春,汪紅亮.家國情懷的傳承與重構[J].江西社會科學,2015,35(07):41-46.
[5]趙志毅.家國情懷的結構及其教育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12):96-102.
[6]徐國亮,劉松.三層四維:家國情懷的文化結構探析[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6):125-133.
[7]曹婷婷.涵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理性之思與踐行之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9):1-4.
[8]劉向陽.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策略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9(3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