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宏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于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和了解。小學數學作為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啟蒙其辯證唯物主義思維的重要課程,課程教學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教育價值對于學生的成人和成才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都會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基于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需求,在益智課堂中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培養和調動學生的思考力,將其作為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手段。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普遍存在學生參與度低、教學方式落后、資源整合度低等問題,學生的參與感不強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逐漸被邊緣化,不僅無法掌握課程要求的基礎知識,其各項能力也無法得到培養。培養學生獨自思考的能力向來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理應受到各教師的關注和重視,但是由于教育理念滯后等因素的影響,學生思考能力難以得到調動和培養的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得到解決。近年來,不少小學在數學教學中開放了益智課堂的教學模式,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教學,滲透方法教育,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有望成為今后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方向。
一、小學數學益智課堂概述
(一)含義
在目前關于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中,教育界并未對益智課堂的概念有統一的定義,通過對不少益智課堂開展情況的分析可以發現課程教學的開展通常是以各種教學器具為載體,如漢若塔和七巧板等。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課程內容提出問題,做出引導,由學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高效互動,是一種能夠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精神的新型教學模式。
(二)意義
益智課堂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一是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度,讓每位學生的眼、耳、口都能參與到課堂中,從而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通過教學的持續開展,學生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科學方法,從而形成不依賴教師的獨自思考能力。二是能夠推動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一方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逐步推動備課、教學理念的轉變,在此基礎上推動教師教學創新[1]。另一方面學生能夠將益智課堂中養成的學習習慣帶入其他的課程乃至生活中,使學生不限于人際交往、獨立思考等能力的發散和提升。
二、小學數學益智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力的策略分析
(一)創設情境,發散思維
研究表明,科學的教學情境有助于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能夠在拉近師生之間關系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創新。一方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通過教學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例如,在利用七巧板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有關七巧板的問題,如七巧板的由來以及七巧板在生活中的應用情境等。七巧板在歷史上被稱為燕幾,是古人用來招待賓客所用的桌子,在教學完成后依據七巧板形狀和規格之間的差異組織學生效仿古人開展有關七巧板的游戲。在游戲化場景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掌握七巧板的使用方法,同時對幾何圖形及其拼接也有了一定的概念。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創設多人游戲場景,引導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游戲。例如,在小學一年級人教版“人民幣”相關知識的學習中,數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我是小小顧客”的游戲,指定一名或多名學生扮演商場“售貨員”,其余的學生可以扮演“顧客”。不同的“售貨員”售賣不同的商品,教師可以指定“顧客”購買某幾樣商品,并由學生計算購買商品需支付多少錢,“售貨員”再根據“顧客”支付貨幣數額確定是否需要找零,并計算應找零多少。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體驗到購物的過程,同時對人民幣及其換算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2]。另外,通過角色扮演游戲的開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能得到提高,創設不同類型的學習場景對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對數學游戲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積極發掘生活資源
小學生的心智發育尚不完善,并且社會交際范圍相對狹窄,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益智課堂的同時要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出發,在教具的設計和使用中要盡可能地貼近小學生的認知,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一般來說,小學教材尤其是低年級的數學教材內容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如基礎的加減法、人民幣換算以及鐘表的認識等,并且教材中的配圖以及知識拓展都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小學教師應當重視對生活資源的發掘,無論是益智課堂中的知識講解還是游戲開展都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常見素材。例如,“24段魔尺”作為益智課堂中常用的教具,理論上能夠變出100多種圖案,是開展游戲和實施教學的必備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向學生演示魔尺的具體操作流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視頻進行學習,學生在掌握后說出日常生活中喜愛的食物或動物、植物等,教師應盡可能讓學生想出與眾不同的事物,并指導學生根據之前所學通過魔尺自行完成制作和拼接。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為例動手操作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能夠避免“老師,我沒學會”“老師,我拼錯了”等問題的發生,在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的基礎上也能夠更加高效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另外,在教具的制作方面,教師也要盡可能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元素[3]。例如,在小學數學“比例的認知”相關內容的講解中,部分學生對比例相關的抽象概念可能難以理解,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用到生活中“影子”這一常見的元素開展教學。在教學中教師拿出1.5米長的木棍放到燈光下,測量出其影子的長度為1.8米,做好記錄后再拿出一根2米長的木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詢問學生木棍的影子長度應該為多少,并讓學生進行思考。部分學生可能會說依然用卷尺進行測量,在學生思考和爭論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引入比例的內容。假設2米木棍影子的長度為x,列出比例式:1.5∶1.8=2∶x,解析可得x,即影子長度為2.4米[4]。此時再讓學生用卷尺測量得到同樣的答案則會恍然大悟。影子作為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對于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將其用于比例的教學能夠給學生帶來熟悉的感覺,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教師在益智課堂教學中善用生活資源能夠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以及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和探索意識。
(三)靈活應用分組討論
分組討論作為數學益智課堂常用的教學手段,有助于小組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通過群策群力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是不合理的分組模式不僅無法達到教學的目的,還可能使部分學生成為討論過程中的看客,不利于其思考能力的培養。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對班級中不同學生的性格和數學學習情況有基本的了解。在分組過程中應當避免將“優生”分在一組、“潛能生”分在一組的情況發生。筆者根據自身的工作經驗認為在同一個小組中應當同時存在數學學習能力較好以及較弱的學生,同時還要有至少一名思維靈活、善于調動氣氛的學生,運用這種配置模式進行分組有助于小組形成和諧的學習氛圍。在益智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小組各成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投入討論以及對問題的解決過程中[5]。另外。小組長應當在組員之間輪流擔任,目的在于讓每名學生成為小組活動的組織者,強化小組長的責任意識,確保每次討論中各小組成員都能夠積極參與。小學數學教師在益智課堂的開展過程中善用分組討論能夠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在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過程中培養其思考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益智課堂作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一種新手段和新模式,通過對各種教具和游戲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對于教學的持續開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也需要充分把握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心理特點,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積極創新教學手段。教師備課和教學工作的開展都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前提,以培養學生思考的敏捷性為落腳點,積極發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和游戲,靈活應用不同的教具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此外還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自主思考、學習和玩耍的過程中達到綜合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華忠.小學數學“四元五環”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教育科學論壇,2021(31):21-23.
[2]劉振國.基于創新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9):245-246.
[3]王迎曦.小學數學核心能力的表現及問題解決能力培育[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8):94-96.
[4]張君.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幾點做法[J].現代農村科技,2021(7):74.
[5]史紀玲.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養成分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