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瑛
改革開放在加速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諸多文化形式、思想形態、價值觀念等紛紛涌入,沖擊著大眾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甚至直接干擾著大眾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高舉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牢牢占領小學生的思想陣地,利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先進理念和高尚追求去教育小學生,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人生理想,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真正實現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價值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精神情操與道德理念,凝結著古人在人生際遇、理想追求和生活遭遇中的所見、所感、所想,更在“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中直接凸顯古人的精神操守與道德理念。因此,小學生能夠在接觸中直接感悟與接受教化,并在現實生活中積極踐行,從而在社會交往中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良美德。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思想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將古人的經典故事作為小學生的教育案例,引導小學生一起探究古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生活、理想追求和人生方向,積極為小學生挖掘古人的精神財富、德育食糧、思想滋養和文化營養。因此,優秀傳統文化能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思想教育與人文教育元素。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知識學習內容,是一種高價值、高水平、高層次的認知資源,非常值得小學生去學習、去思考、去悅納、去踐行、去傳播。因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將優秀傳統文化納入課程內容,并全面滲透于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輸送最優秀的文化資源。
二、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現狀
(一)教學氛圍上,主題色彩不濃厚
在語文課堂上,難以為小學生提供清晰、具體的優秀傳統文化信息。因此,教師不能有效調控學生的認知狀態、情緒變化以及心理態勢,不能為語文教學提供良好的教學氛圍。
(二)教學內容上,教育價值不明顯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教育價值尚待開發。課文內容是文學知識、思想教育、德育培養的有效載體,因而不能對其中的教育價值進行有效挖掘必然導致小學生的“營養不良”。
(三)教學過程上,學生體驗不強烈
教師為小學生提供的傳統教育故事較少,且探究深度不夠,沒有充足的時間保障,小學生無法獲得深度學習、透徹理解的活動空間。因此,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過少,效果不明顯。
(四)教學評價上,滲透程度不夠深
優秀傳統文化是小學生快樂認知、健康成長必需的高質量教育資源,然而,優秀傳統文化并沒有成為對小學生進行教學評價的價值尺度與評價標準,因而難以對小學生進行科學、高效的教育。
三、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語文教學的路徑
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一種理念、價值體系,也是一種知識學習內容,因而能夠有效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為小學生輸送本土化的優秀文化資源和思想教育精華。
(一)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教學氛圍
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廣博,包括音樂、歌曲、舞蹈、美術等一系列抽象藝術形式,因而教師可以將這些藝術元素融入語文課堂之中,以此營造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對小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教學氛圍能夠給予小學生較強的心理暗示、情緒感染和情感體驗,因而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借助教學氛圍的感染性去影響小學生的認知狀態、心理情緒和精神面貌。因此,教師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教學氛圍之中,利用具有較高思想性、情感性、教育性、感染性的教學氛圍去感動、感化、感召小學生,積極悅納其中的教育元素。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7課《慈母情深》教學為例。“孝文化”一直都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應該具有的寶貴品質。因此,教師在《慈母情深》一課中可以先借助教學課件進行母愛的情感渲染。教學課件的內容是非常經典的故事,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三娘教子等,簡短的語言為小學生輸送三個含義深刻、意義非凡的教育故事,讓小學生在欣賞動畫片一樣的教學課件中深度感知偉大的“母愛”,牢牢記住歷史上這些偉大的“慈母”以及她們的育兒方法和做人標準。三個經典慈母故事不僅能夠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營造濃濃的母愛氛圍,也能夠初步啟發和教育小學生,因而能夠達到預設的活動目標。最后,教師還要在教學課件結束時播放音樂《世上只有媽媽好》,讓具有較強親和力、影響力和親切感的歌曲再次喚醒小學生對往事的回憶、對母愛的重溫和對幸福的回味。這樣小學生就在《慈母情深》一課開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情感渲染,自然能夠快速感悟到課文中的熾熱母愛,進而能夠激發對媽媽爸爸的感恩意識,從而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意識”根植于小學生思想之中。
(二)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源于教材課文,而教材課文的主要內容又有很多古人的經典故事和趣味案例,其中大多隱含著古人的思想意識、精神情操與道德修養。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集體賞析中與小學生一起挖掘、探究和悅納課文內容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小學生直接接觸和感悟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優秀傳統文化對小學生的思想影響。因此,教師要善于開發課文內容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釋放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并以此為教學內容,引導小學生一起探究、一起討論、一起拓展,在互幫互助、合作探究中深度學習,切身感悟優秀傳統文化中隱含的思想境界與精神追求。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2課《盤古開天地》為例。“盤古開天地”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統神話故事,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元素。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盤古開天地”這個經典神話故事引導小學生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想象美、藝術美和思想美,切身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神奇魅力和藝術價值。在“盤古開天地”這個神話故事中,極力向小學生展示斗爭精神、為民精神、奉獻精神、犧牲精神和英雄精神,因此,教師可借此教育小學生要像盤古一樣敢于向“黑暗”或“邪惡”說“不”,能夠為了人類光明、美好生活、幸福未來而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樂于助人。因此,“盤古開天地”這個神話故事不僅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還隱含著人間真善美和社會正能量,能夠為小學生的思想發展、道德提高、覺悟提升和品質優化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元素和發展動力。由此可見,教師要立足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剖析“盤古開天地”神話故事中的教育元素,以此切實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育效果。意識在于啟迪,思想在于教育,習慣在于培養。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兼收并蓄與厚積薄發,切實促進小學生思想意識與道德覺悟的提高。
(三)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教學過程
教師不僅要在教學內容中深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效果,還要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討論、主動交流和自覺辨析優秀傳統文化,以此提升小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悅納程度和認知效果。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判斷能力和整合能力,因而能夠在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主體認知、交流溝通和集體討論中逐步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掌握、悅納和踐行。因此,教師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直接融入教學過程之中,讓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多維探究與深度學習,推動小學生高質量地悅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滋養。
以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識字部分第2課《傳統節日》為例。課文《傳統節日》涉及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和中秋節等,而且還為小學生列舉了諸多的傳統習俗和慶祝活動,如貼窗花、放鞭炮、看花燈、賽龍舟、吃月餅和賞月等,還有掃墓、祭祀等活動。因此,課文《傳統節日》能夠為小學生提供節日版、習俗版、慶祝版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引導小學生借助現實生活中的固有禮儀和固化習俗去切身感知真實存在的優秀傳統文化、節日習俗、常規活動以及思想內涵。這樣小學生就會感到優秀傳統文化并不遙遠和抽象,就“存活于”現代人的現實生活之中,因而能夠切實提升小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親近感和信服感,進而大幅度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對小學生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不僅可以按照課文中的節日順序為小學生制作一個“節日版”的教學課件,讓小學生在電子白板上親眼看到傳統節日活動,也可以讓小學生進行集體討論,親口說出自己及家人在傳統節日期間的活動,以此加深傳統節日與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生思想意識中的認知痕跡和教育效果。因此,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教學過程,能夠讓小學生完全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借助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思考主動性以及交流自覺性,推動小學生在認知中感悟優秀傳統文化,在交流中悅納優秀傳統文化,在討論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慢慢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與踐行者。
(四)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教學評價
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古人的做人標準、辦事原則和處世理念,因而也可以成為教師與小學生進行教學評價的執行依據和評價準則。課文內容中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好故事,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評價課文內容中的是是非非,也可以利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標準和思想意識去評價課文內容。優秀傳統文化與課文內容,尤其是古文具有非常接近的時代性和歷史性,因而用優秀傳統文化去評價古文更適宜。因此,教師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評價之中,讓小學生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評價中評古論今,表現自己的思想意識、道德覺悟與“三觀”標準,進而悅納優秀傳統文化。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9課《元日》為例。王安石在《元日》中利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為小學生描繪了古人過春節放鞭炮、喝屠蘇酒、換桃符等傳統習俗和喜慶畫面,讓小學生看到古人歡慶春節的喜悅、祥和、溫馨與幸福。為了幫助小學生更好地了解古人如何歡度春節,教師可以從電影、電視劇或紀錄片中剪輯一些視頻資料,讓小學生了解古人的春節。教師還可以組織小學生說一說自己心目中的春節,比較現在的春節與過去的春節有什么不一樣,說說自己喜歡現在的春節還是喜歡過去的春節,等等。教師更要組織小學生站在“傳統習俗”與“保護環境”兩個角度去評價春節放鞭炮的可行之處和禁放之因,借助小學生的主體評價和多維交流去提升小學生的認知效果。因此,小學生在利用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教學評價時能夠在交流、溝通中再次感知、處理與悅納優秀傳統文化,因而能夠取得更好的認知效果與教育效果。
(五)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教學資源
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直接融入語文教學之中,還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性教學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之中,為小學生的語文認知、視野拓展、才干增長提供高價值、高營養、高效益的資源扶持。語文教學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思想性與教育性,因而較為抽象、復雜,這對于以直觀思維為主的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認知難度。因此,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能夠為小學生提供大量輔助性背景知識,有效弱化課文內容的理解難度,縮短小學生與課文內容之間的時代差距與文化差距,幫助小學生更好、更深地掌握課文內容,以此大幅度提升小學生的課堂認知效果。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4課《梅花魂》為例。在小學生的眼里,課文中的“梅花”僅僅是一種景觀樹,因而難以理解課文內容中所含的深層次思想情感與價值指向。因此,教師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梅、蘭、竹、菊的相關知識引入語文教學,讓小學生立足“花中君子”的文學角度與文化底蘊理解“梅花”的意向所指。“梅花”應是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威武不屈、扶危濟困、幫助弱小的謙謙君子形象,而“梅花魂”自然就代表著一種崇高的思想意識、道德品格、理想追求與精神修養。立足本文內容,“梅花魂”可以說是“外祖父”心中的愛國之情、思鄉情愫、故土之戀、赤子之情。因此,“外祖父”就是課文內容中的“梅花”,一個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熱愛家鄉故土的游子。因此,教師在課文賞析過程中滲透的“梅花”在優秀傳統文化領域內的意向價值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外祖父”這個人物形象以及課文內容中對“歸不歸”與“流淚”的描述,因而能夠使小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幫助下更好地理解《梅花魂》一文的內容、思想情感、意向所指與文化底蘊。
四、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再思考
優秀傳統文化是加速小學生素質養成、健康成長的寶貴教育資源,教師還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問題,才能夠全面開發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
(一)要注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過程中的適宜性
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歷史基礎,因而與現代社會具有很大差異。因此,教師在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時不能照搬照用,要與時俱進,切實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對小學生的適宜性和針對性。
(二)要注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過程中的思想性
教師要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案例、文明禮儀、良好習俗等人文資源輸送給小學生,利用這些趣味化、人文化、知識化的文化內容去教育小學生,主動干預小學生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覺悟。
(三)要注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過程中的教育性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德育培養,切實提升小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覺悟、精神情操和品質修養,加速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要注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過程中的時效性
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催生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自然也為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語文教學提供了時代助力。因此,教師要注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語文教學的時效性,圓滿完成教書育人的時代重任。
教師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者、研究者和傳播者,也是小學生知識學習、性格養成、思想提高、道德培養和覺悟提升的設計者和促進者。因此,教師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積極探究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語文教學的有效路徑和實施價值,并借助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教學氛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而付諸行動,主動利用優秀的優秀傳統文化去占領小學生的思想陣地和“三觀”標準,切實促進小學生的快樂認知、健康成長,使小學生的早日成才,讓小學生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