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蕓
隨著21世紀的到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空前的變化。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由原來的“高知識儲備”轉變成了“高素質”,而德育工作的開展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其更加健康、和諧地發展。因此,為了使德育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使其價值充分地發揮出來,文章將對目前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隨著國家將創新能力列入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信息技術如何發揮自身的育人功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值得每一位一線信息技術教師思考。為此,我們應該摒棄傳統的知識講解、演示的教學方法,采用先進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進而逐步落實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
一、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維度分析
綜合眾多對創新能力的理論定義可知,創新能力是指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創意的能力。知識技能是學生實現創新的前提條件和源泉,創新則是學生創新思維意識的一種體現。因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想要落實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就必須從以下維度出發。
(一)加強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全面掌握
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全面掌握是指其能夠融會貫通,具體表現在:(1)學生能夠理清所學知識技能之間的邏輯關系。(2)能夠對知識技能進行靈活的應用,不僅能夠將其應用于學科問題中,還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同時還要能夠解決變化了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聽力、視力都能得到顯著的提升,這為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提供了基礎,進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二)加強學生創新思維品質的形成
小學階段的學生仍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所以教師要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為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提供條件。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思維品質是具有特點的,這樣才能有利于其創新思維品質的形成。
首先,加深學生對創新活動思維步驟的了解。創新活動的思維一般分為確定問題、對問題作出合理假設、對假設進行推理論證、檢驗、得出結論五個步驟,這五個步驟互相聯系和影響,構成一個完整的思維步驟。這五個步驟也是解決所有問題最基本的步驟,可能部分復雜的問題需要多次反復。
其次,提高學生對創新活動思維方法的了解。創新活動對學生思維要求比較高,不僅需要運用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具體化等思維方式,還要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生對創新活動思維方法的掌握,如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這些思維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創新性地解決問題,還能實現思維定式的突破,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并認為學習環境能夠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營造寬松的、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課堂氛圍,以此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針對情境的創設,文章總結了以下幾個可行的策略。
1.對話創設平等的學習情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學生和教師之間更像是朋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對話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進而將學生帶領到平等、寬松的學習環境中。例如,教學“與新朋友見面”一課時,這一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學會電腦的基本操作和認識各個外觀部件。為此,教師可以這樣導入:“首先,今天我們要認識一個‘新朋友,它不僅可以用來看電影、玩游戲,還能實現在線學習、購物和聊天,你們猜猜它是誰呢?”以此引出“電腦”這一名詞。然后,繼續與學生對話:“電腦有這么多強大的功能,那它到底是什么樣子呢?它又由哪些部分組成呢?請大家回憶所看到的電腦,或者觀察教室里面的電腦,說一說電腦的組成部分”,以此帶領學生自主了解電腦的組成,加深學生對電腦的了解。最后,仍通過對話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既然我們知道電腦由哪些部分組成,也知道了它的功能,那大家想不想嘗試著操作一下電腦呢?那么請大家打開電腦,對電腦的各個功能嘗試操作,并記錄下自己的發現和遇到的問題。”通過對話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能夠促進師生良好關系的建立,同時還能讓學生積極說出自己的觀點,為其創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2.創設調動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
問題是調動學生思維活躍性,使其積極思考的有效策略,只有深入思考才會有新的發現,才能得到新穎的解決辦法,從而得到創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此調動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學“花香滿園”一課時,該課是關于畫圖工具的使用教學。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與教學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完成相應的操作。首先,為學生播放關于景色的Flash動畫,并詢問學生:“通過觀察,你們從動畫中發現了哪些問題呢?”學生會發現動畫中的花朵都是一樣的,形狀、顏色一模一樣,這時就引出了“復制”這一概念,為后續教學作鋪墊。然后,教師提問學生:“一下子要畫這么多花,是不是很費時間,大家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呢?”最后,讓學生利用復制、粘貼兩種功能完成設計。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利用問題去啟發和引導學生,相比傳統演示、講解的教學方法,能夠加深學生對復制、粘貼兩種功能的理解和掌握,進而獲得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個性發展
眾所周知,每個學生個體是存在差異的。教育的本質不是完成知識的傳授,而是讓每個學生得到適當的發展與提升,由此可見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個體的發展,以此加深學生學習的體驗感,分層教學勢在必行。基于此,文章總結了以下幾個分層教學策略。
1.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
每個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水平,以及學習的情感是有差異的,所以他們所體現出來的創新能力也是不同的。為了讓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按照高級、中級、低級三個水平進行分層:高級是指具有較高的創新水平,并且產出過創新物品;中級是指具有創新意識,但是沒有產出一定的創新事物;低級就是創新水平較低,難以獲得創新結果。然后,教師根據層次的不同抽選4~6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隨著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要對小組進行階段性的調整,進而確保每個小組創新實力的均衡。
2.對學習目標、任務進行合理的分層
對學生進行分層之后,教師還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對教學目標、內容、任務進行精細化的制定,從而使其更符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在教學“可愛的鼠標”時,掌握鼠標的應用方法,并應用鼠標完成相應的操作是本節課教學的主要內容和目標。為此,教師可以將其設置為以下幾個分層目標:一是掌握鼠標的常規使用方法,并完成一些常規操作。二是利用鼠標完成綜合性操作。三是自主總結出鼠標的更多應用方法。這樣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和內容,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還能讓三個層次的學生在知識基礎上、創新能力上得到適當的發展。
3.對教學評價進行科學分層
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進步,但是不適宜的評價容易影響學生的積極心理。教師要采用分層評價的方法,以此起到矯正和強化學生所學知識的作用,為其創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教師應摒棄“讓強者更強”的教育理念,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注和幫助,如在小組匯報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困生發表觀點,中間生作補充,學優生作總結,這樣每個層級的學生都得到了鍛煉,并且有效地保護了學困生的積極情緒,有利于創新活動的順利進行,進而確保了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相得益彰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一場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改革正式吹響了號角,這要求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同時,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學生思維方式、方法的轉變,所以在小學信息技術中構建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對學生創新思維品質的形成有積極效果。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形式下,得到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進而實現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結語
創新能力承載著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希望,所以加強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各學科都必須落實的教學任務,更有義務和責任落實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本文對小學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策略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夠給廣大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柴方東.試論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創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2):74-75.
[2]張建良.淺談小學信息技術畫圖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9):262.
[3]陸旭婷.讓小學信息技術課堂變得“有味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