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

2022年7月1日起拉皮德(左二)正式擔任以色列看守總理。圖為7月3日其主持首次內閣會議。
近期,以色列政壇再次陷入動蕩。6月20日,以色列總理貝內特和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拉皮德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將向議會提交解散本屆議會的法案。根據本屆政府在2021年6月上任時的政黨協議,貝內特出任政府總理,拉皮德出任副總理兼外交部長,2023年6月兩人將互換職務;但若議會提前解散,將由拉皮德出任看守總理。6月30日,以色列議會宣布最終通過解散議會的法案。7月1日,拉皮德正式擔任看守總理,直至新一屆政府產生。
從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以色列在兩年內舉行了四次議會選舉,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以色列又將迎來新一屆大選。在短短三年里更迭如此頻繁,或許意味著以色列政壇正面臨巨大危機。
本屆以色列政府由八個意識形態不同的政黨組建而成。其中包括右翼政黨“我們的家園以色列”和“新右翼聯盟”黨,左翼政黨“工黨”和“活力”黨,中間翼政黨“藍白”黨、“新希望”黨和“擁有未來”黨,及以色列阿拉伯人政黨“聯合阿拉伯名單”。執政聯盟在以色列議會120個席位中,僅占據61席的微弱多數。
巴以問題是本屆以色列政府倒臺的直接原因。據外媒報道,從2022年3月下旬開始,以色列境內和約旦河西岸的猶太人定居點多次遭到巴勒斯坦“極端分子”的襲擊。隨后,以色列政府內部就如何應對頻發的襲擊出現巨大分歧。右翼政黨主張嚴厲打擊極端分子;左翼政黨與阿拉伯人政黨主張減少在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地區的猶太人定居點建設數量,反對“以暴制暴”。為維持執政聯盟的內部穩定,貝內特對此采取了模糊態度,即在下令逮捕極端分子的同時,反對在約旦河西岸對巴勒斯坦人的村鎮采取激進報復措施。
然而,貝內特的政策未能獲得所有執政聯盟議員的支持。部分左翼政黨議員認為,貝內特的模糊政策激化了巴以矛盾,是對以色列右翼政治力量發展壯大的默許;而一些右翼政黨議員則認為,貝內特對待巴勒斯坦“極端分子”太過軟弱,應當加大打擊力度,同時加快推動建設在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地區的猶太人定居點。此后的4~5月,執政聯盟內部危機不斷:先是“新右翼聯盟”議員希爾曼宣布退出執政聯盟,隨后“聯合阿拉伯名單”宣布“凍結”本黨在議會和執政聯盟的議員資格,“活力”黨議員佐阿比也宣布退出執政聯盟。上述危機導致執政聯盟在以色列議會中不再占據多數席位。與此同時,授予約旦河西岸以色列定居者特殊法律地位的法案也即將到期,而此前延長該法案的議案在以色列議會因各黨分歧被否決。據以色列《國土報》報道稱,6月17日,貝內特與以色列檢察長加利·米亞拉進行了討論,認為舉行新議會選舉可使這些法案自動延長。
不過,本屆以色列政府瓦解的深層原因還是執政聯盟的基礎太過脆弱。本屆以色列政府可被視為“反對內塔尼亞胡政府”。聯盟中的中間翼政黨“擁有未來”黨和“藍白”黨,曾在2020年3月大選后同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達成組閣協議,但隨后遭到內塔尼亞胡的“背叛”;右翼政黨“以色列我們的家園”領導人利伯曼、“新希望黨”領導人吉德昂·薩爾和“新右翼聯盟”領導人貝內特,皆同內塔尼亞胡關系不和,因此拒絕加入內塔尼亞胡主導的執政聯盟。內塔尼亞胡組建執政聯盟失敗,而反對他的八個政黨由此達成執政協議。但“私人恩怨”成為建立執政聯盟的“紐帶”意味著其根基并不牢固,涵蓋的政黨意識形態過多也會導致執政聯盟易在重大政治議題上出現紛爭,從而面臨瓦解的危機。
本屆以色列政府的解散,將造成多方面影響。首先,“政壇老將”內塔尼亞胡可能重掌政壇。2009~2021年內塔尼亞胡連續擔任以色列總理長達12年,若算上其1996~1999年的總理任期,內塔尼亞胡已擔任以色列總理職務長達15年,是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在任時間最長的總理。如今,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在野黨領袖”身份后,內塔尼亞胡似乎迎來了新的政治機遇。一方面,此前2020年1月針對內塔尼亞胡提起的貪腐訴訟案仍未結案,近期以色列總檢察長及以色列最高法院法官人選的變更,也延長了案件的審理進度。另一方面,經歷了2022年初的多起襲擊事件后,以色列右翼政治力量的觀點主導了國內輿論,民眾期待一個強有力的政治人物執掌政壇。作為以色列右翼政治力量的領軍人物,素有“安全先生”稱號的內塔尼亞胡,很可能獲得更多選票。
其次,巴以沖突或將再度激化。一方面,巴以問題的和平對話進程可能再次中斷。2014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克里主持的巴以和平談判失敗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關系日趨僵冷。2019~2021年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官方對話完全停止。2021年末,在以色列國防部長兼“藍白”黨領導人岡茨的主持下,以色列才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重新開啟對話。然而,隨著本屆以色列政府的解散,尤其是在右翼政治力量觀點主導以色列輿論的情況下,重啟不久的巴以對話進程又有中斷的可能。另一方面,巴以沖突很可能升級。為迎接今年新一屆大選,以色列各政黨很可能在敏感政治議題上大做文章以吸引選民。對右翼政黨來說,強調“國家安全”是吸引選票的最佳議題。在以色列國內,巴勒斯坦“極端分子”針對以色列和猶太定居點的襲擊最能刺激支持右翼政黨民眾的神經。因此,一些從屬右翼政治力量的社會團體為贏得選民關注,很可能會在大選前不斷挑起有關巴以沖突的話題。
最后,美國的中東政策或將受到以色列政壇變動的影響。2022年7月13~16日,美國總統拜登將首次訪問中東地區,其中第一站就是以色列。拜登政府重返伊朗核協議的外交期許需要得到以色列的支持,但在巴以問題上,拜登政府反對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地區和約旦河西岸擴大建設猶太人定居點,并敦促以色列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展開對話。但由于本屆以色列政府的解散,拜登訪問以色列時只能同以色列看守總理拉皮德舉行會談,在此情況下即便達成政治意向,能否被未來的以色列政府遵守仍然存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以色列大選能否產生新一屆政府仍需打個問號。一方面,以色列各政黨間關系和政黨領導人間的“私人恩怨”錯綜復雜,大選后獲勝方能否成功組建政府仍存較大變數;另一方面,新政府能否長期執政也是另一項挑戰。畢竟從2015年至今,以色列歷屆政府都未能完成任期而是提前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