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子

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市普列戈利亞河周邊風景。

加里寧格勒州南部與波蘭接壤,北部和東部與立陶宛相連,西部緊鄰波羅的海。
6月17日,立陶宛鐵路運輸部門通知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立從18日起停止為俄向該州運輸被歐盟列入制裁目錄的商品提供過境服務。此項禁令給當地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打擊。對此,俄羅斯方面予以強硬回擊。俄外交部立即召見立駐俄臨時代辦,要求立方撤銷相關禁令,并表示將保留采取行動保護自身國家利益的權利。在俄烏沖突及由此引發的制裁大戰將俄歐關系推至崩潰邊緣的背景下,立陶宛此舉無疑使地區緊張局勢再度升級。
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唯一的海外“飛地”,其南部與波蘭接壤,北部和東部與立陶宛相連,西部緊鄰波羅的海,面積僅1.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00萬。該州首府為加里寧格勒市,過去名叫柯尼斯堡,這里名人輩出,著名哲學家康德和詩人席勒就出生在那里。
柯尼斯堡最初由條頓騎士團于1255年創建,此后幾經摧毀和重建。18世紀,柯尼斯堡已成為普魯士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1871年,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統一了北德意志邦聯,建立了德意志帝國,柯尼斯堡成為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此后,該地被建設成德意志帝國在波羅的海的主要海軍基地。一戰結束后,根據《凡爾賽條約》,從波蘭到波羅的海沿維斯瓦河一帶的土地被劃歸波蘭,即“波蘭走廊”,以柯尼斯堡為中心的原東普魯士和魏瑪共和國被該走廊分開。
1945年5月,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根據同年7月召開的波茨坦會議相關決定,德國東普魯士省北部連同其首府柯尼斯堡被暫時移交蘇聯。8月2日,蘇聯、美國、英國三國首腦簽署了《波茨坦會議議定書》,進一步確認蘇聯對柯尼斯堡及鄰近地區領土的完整主權。1946年7月,蘇聯在此設立了加里寧格勒州,以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加里寧的名字命名。冷戰期間,加里寧格勒州是蘇聯軍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除了極少數來自鄰國波蘭的友誼訪問團外,該地幾乎沒有外國人到訪。蘇聯解體后,加里寧格勒州對外開放,并借助地理優勢,逐步成為俄羅斯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有數據顯示,目前約90%的當地居民在持有俄羅斯護照的同時申領了外國護照,約30%的居民持有申根簽證。
加里寧格勒州地理位置特殊,在俄歐地緣博弈中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加里寧格勒州是俄深入歐洲心臟的“楔子”,其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得益于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歐洲最高流動沙丘”庫爾斯沙丘的保護,加里寧格勒港是俄在波羅的海的唯一不凍港,也是波羅的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該州的波羅的斯克則是波羅的海艦隊的母港基地。同時,加里寧格勒州的地理位置可謂深入歐洲中心,意味著該州部屬的武器射程可直接覆蓋整個西歐。也正因此,加里寧格勒州被外界稱為俄在波羅的海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此外,加里寧格勒州與白俄羅斯共同扼守“蘇瓦烏基走廊”兩端,該走廊是波蘭與立陶宛邊境間一段長約100公里的狹長地帶,通過控制它可切斷波羅的海三國與北約其他地區間的陸上通道,對三國形成三面合圍之勢。在俄與北約對抗日趨激烈的當下,加里寧格勒州作為軍事中心和戰略制衡抓手的價值更加凸顯。
加里寧格勒州也是俄歐關系發展的天然紐帶,曾充當俄嘗試融入西方的重要跳板。在俄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加里寧格勒州憑借自身獨特的區位條件,有潛力扮演俄融入歐洲共同經濟空間、進而參與全球產業大分工的“橋頭堡”角色。
蘇聯解體后不久,為促進加里寧格勒州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俄一度提出將該州建設成為“波羅的海的香港”相關設想。1996年,俄在此設立了經濟特區,希望通過低稅收、零關稅等優惠政策吸引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投資,促進俄更快融入歐洲,進而推動“大歐洲”的形成。一系列經濟優惠和刺激舉措在俄歐經濟聯系的構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寶馬等品牌汽車裝配線先后在加里寧格勒州落戶,家具制造、漁業捕撈和加工以及石油生產等領域的俄歐合作項目也在當地展開。加里寧格勒州一度被認為是“機遇的港灣”。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俄受到西方國家制裁,導致當地經濟活動急劇萎縮。盡管如此,近年加里寧格勒州與歐洲仍保持著緊密的聯系,但經貿合作已步履維艱。俄烏沖突爆發后,歐盟對俄出臺嚴厲的經濟制裁措施,使得加里寧格勒州在該地區中的經濟地位持續減弱。
俄烏沖突爆發后,立陶宛緊跟美國,一再推動整個歐洲隨美制裁俄羅斯。立是第一個中斷從俄進口天然氣的歐盟成員國,其封鎖俄本土與加里寧格勒州間鐵路貨運的做法,可能成為俄烏沖突擴大化的“新導火索”。
加里寧格勒州一直以來都是窺伺俄歐關系走勢的窗口。伴隨著俄歐關系的變化,加里寧格勒州的地緣角色也在“合作橋梁”與“對抗孤島”之間不斷來回切換,但卻很難成為歐洲的“火藥桶”,這主要是因為俄歐在加里寧格勒問題上存在著共同利益。
維護加里寧格勒州的繁榮與穩定不僅關乎俄國家利益,也符合歐盟的利益追求。歐盟的發展戰略不允許在其內部出現經濟、社會、生態和政治緊張的策源地,將加里寧格勒州從俄羅斯分離出去,使其變為蕭條和危機之地,并不符合歐盟的利益。與此同時,無論是俄還是歐盟都需要加里寧格勒州這樣一個“接觸窗口”。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立陶宛對加里寧格勒州的做法令德國政府感到憤怒,德國政府堅持要求立解除過境直運禁令。歐盟采納了德國的立場,決定于近期發表一份對俄制裁措施執行的解釋性文件。根據該文件,將允許俄過境立陶宛向加里寧格勒州運輸所有貨物,但具體運送的貨物數量將受到限制。
也應看到,在俄烏沖突的沖擊下,二戰后所形成的國際秩序面臨重組,歐洲地緣政治板塊正在分化,一個新的歐洲地區安全機制正在形成中。盡管美歐現階段戰略利益契合,并共同對俄實施全面制裁,但美歐利益的異化將加強,歐洲意圖擺脫目前所處的地緣政治窘境,謀求戰略自主,以維系歐洲在世界秩序中一極地位。從此意義上說,加里寧格勒將深陷美歐俄多重博弈對抗泥沼中,承受巨大的內外部壓力,其長遠發展很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