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對該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培養本專業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素養,提升民族自信,創新專業人才價值塑造的實踐路徑。本文首先分析《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課程思政建設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對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入挖掘;最后從教學理念、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建設;《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民族自信;愛國主義情懷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87
0引言
2021年7月12日,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在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將理想信念和教育一起抓,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校教育的目標。英國教育家羅素認為知識和價值的融合是個人全面發展和社會持續進步的基礎,因此,對于高校而言,培養專業人才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素養是進行人才培養的基礎,在專門的思想政治教學的基礎上,推動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是實現上述目標的另一條重要的、必要的途徑。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發現仍然存在著責任感較弱、認知偏差、辨析能力不足等問題,進行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主要課程《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中的思想價值、精神內涵進行深度挖掘和正確提煉,探索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過程中實現對專業人才價值塑造的實踐路徑。
1《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課程開設的目的旨在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跨國公司管理的基本內容和運作機制。課程主要圍繞著“什么是跨國公司——跨國公司何以形成——跨國公司如何運行”這一主線展開教學,課程屬性和課程內容決定了對其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上來看,企業管理類課程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尤其是《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這門課程,其教學內容受到時代變化的影響較大。因此,在設計課程內容時,要注意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問題,比如持續升級的中美貿易摩擦、“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等對中國跨國公司管理的影響等。以講授“跨國公司的跨國并購”這部分內容為例:傳統的授課中,選擇案例進行分析時,大多都以歐美或者是日本企業的跨國并購作為分析對象,分析其何以進行跨國并購以及并購成功的經驗,但是隨著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案例的持續增多,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案例講解,引導學生對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動因和特點進行分析,總結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經驗。
其次,考慮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無論是跨國公司的概念界定,抑或是跨國公司發展歷程或者跨國公司的戰略決策,中國與西方國家政治體制的不同、經濟政策的差異、文化的距離以及意識形態的差別等元素都會對之產生影響。這正是《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這門課程中值得提煉的思政元素的來源,教師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進行深入挖掘并進行提煉,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開放、合作、包容的價值觀和經營觀,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企業跨國經營現象的成因及其背后的理論基礎,理解我國在特定時期制定相關政策的戰略意義,促進學生通過了解國際競爭中我國自主品牌企業崛起歷程,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國企業跨國經營中的智慧,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為弘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石。
2《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探析
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活力為世界所矚目,中國經驗、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已然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相比于西方跨國公司,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起步相對較晚、基礎較為薄弱,但中國企業用了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從企業到大型跨國公司的蛻變。一方面,受到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西方經濟處于蕭條狀態,眾多大型跨國公司失去往日光環;而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利用綠地投資、跨國并購等方式“走出去”,通過不斷學習、創新,完成技術、管理上的積累,不少企業開始躋身于全球跨國公司500強排名中。以上這些發展形勢為我們開展《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2.1從跨國公司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中彰顯“四個自信”
對學生進行“四個自信”的培養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對培養學生的“四個自信”。例如,“跨國公司的發展歷程”是《跨國經營與管理》課程講授的重要內容,其與培養學生“四個自信”有很好的契合點。教學過程中,在比較西方大型跨國公司和我國跨國公司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引發學生思考我國跨國公司為何以在改革開放短短40多年的時間內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一方面,在講述跨國公司經營環境的重要影響時,以我國1978年開啟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實施一系列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實現外商投資環境持續改善為例,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建設經濟特區,在此基礎上,相繼開放沿海、沿江、沿邊以及內陸地區,到1992年實現全面開放,2001年加入WTO,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6年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施行,不僅在體量上成為主要投資目的地之一,同時還吸引了大量優秀的跨國公司來華經營,我國對外資利用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高質量外資的大量進入是促進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在講解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時,從不被主流市場認同到世界分享中國經驗,無不在彰顯我國的“四個自信”。通過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實施過程和實施成就的分析,引導學生相信我們全球布局、全球配資資源的能力,中國企業早已不是靠低價和低成本取勝。在授課過程中,詳細分析中國企業在道路、戰略等方面探索,分析“走出去”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原因,從投資規模、產業鏈整合、全球資源配置等方面展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就。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華為、海爾等企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引導學生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和模式,尤其關注“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中國企業給世界帶來的中國標準、中國模式,增加學生的自信和自豪感。
2.2從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上,必須將提煉的思政元素滲透到教學內容中,用春風化雨的方式感染學生。在設計“跨國經營模式”教學內容時,可以通過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成功的案例,如聯想收購IBM、吉利收購沃爾沃等,分析成功的經驗,引導學生領悟中國企業已經從跟隨者變成了引領者,在自豪感中孕育愛國主義情懷;另一方面,通過探討中國企業跨國經營中風險和危機,引發學生思考如何從戰略理念、經營模式、風險管控等方面提出解決思路和方案,在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凝練出普遍適用的可供未來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與管理借鑒的理論框架,在給企業指點迷津中激發愛國主義情懷。
2.3從中國企業全球性創新和學習中感受中國智慧
中國古人早在2700多年前,就明白了向其他國家學習的重要性,《詩經》中就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說明了其他地方的知識能夠用來解決本地的問題。新興市場企業的后發優勢在于能夠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通過從海外學習知識可以實現對發達國家企業的快速追趕。中國跨國公司無論是在產品國際化階段還是在經營國際化階段,都抱著謙遜的學習態度,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講解格蘭仕能成為世界微波爐冠軍,與其在為跨國公司做貼牌生產中善于學習,借此獲得大規模制造技術和管理經驗密切相關;聯想在收購IBM之后,不僅僅向IBM公司學習前沿技術,更是向IBM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是聯想成為一個成熟的國際化企業的重要基礎;海爾在國際化經營中,為印度市場開發大容量的洗衣機,實現產品本土化創新;華為在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上采用外派的方式等,對發展和維持跨國公司母子決策的聯系起到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些案例的講解,讓學生感受中國企業善于學習、勇于創新的中國智慧。
3《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探索
在充分挖掘《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課程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可以通過重塑授課理念、提升教學能力、創新教學方法是實現該門課程思政的有效建設。
3.1堅持專業課程授課中的價值引領
保證專業課程中的價值導向與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的同向性應該貫穿于專業課思政課程的全程建設中。就是在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中,一定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價值理念。首先,專業授課教師應該摒棄“偏重知識傳授忽略價值引領”的傾向,認識到價值引領的重要性。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職業素養等的培養同樣重要,《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這門課程還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國際的比較形成對中國企業的正確認識,達到幫助學生形成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的目的。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中將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增加專業人才的拓展能力;另外,正確理解和處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關系也是堅持價值引領的關鍵要素,在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的途徑中,思想政治理論課起到主導作用,因此,在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建設中,應做到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基礎,實現信息和教學資源的貢獻,建立互補性課程體系。
3.2提升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
任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在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教師在教授《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這門課程時,不僅需要擁有廣博的知識積累,包括社會熱點、國際形勢、世界歷史、地理及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還需要具備捕捉思政元素的敏感性,能夠結合學生的思想動態,發掘學生的實際需求。例如,在分析中國跨國公司在東道國不同經營策略的時候,就會涉及不同國家以及企業文化的差異性、國際形勢的變化等因素對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經營策略的影響,在講解跨國公司東道國選擇時,就會涉及世界地理、國際形勢的影響。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對世界各國的風俗習慣、企業文化以、世界地理以及國際形勢的判斷有深入的了解;另外,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教學能力還應該體現在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地將思政要素融入課堂教學中,真正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拓展自己的視野,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認真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使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效融合,具體表現為在設計教學大綱、撰寫教案時,提煉所授課程的思政元素,例如上文提到的“四個自信”、愛國主義情懷等。
3.3創新教學方法
專業課程思政要能夠到達到預設的效果,多元化教學形式的介入必不可少。首先,在授課形式上,可以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可以采用改變傳統的“線下”授課的模式,增加“線上”模式的輔助,利用在線授課平臺,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前為學生準備相應的包含思政元素的專業課程學習資料,包括課件、案例、視頻材料以及相應的討論題等,讓學生產生共情,并且引發學生思考,為線下授課的進一步提煉鋪墊情感基礎。另外,踐行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結合《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課程的特點,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增加實踐教學的內容,在課程講授的基礎上,通過實訓課程中專業軟件的模擬以及帶學生走進中國跨國企業,實地感知跨國公司的經營與管理,在實踐中感知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workercn.cn/34198/202107/13/210713074014321.shtml
[2]羅素.羅素論教育[M].楊漢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毛靜,李瑞琴.“三全育人”背景下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與實踐方式探索——以《國際貿易學》課程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7):78-84.
[4]白孝天.改革開放與“四個自信”關系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13):184-186,192.
[5]張志元,田鵬穎.高校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研究[J].思想理論育,2019,(2):67-70.
[6]劉鶴,石瑛,金祥雷.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性內涵與實施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9,(3):59-62.
[7]朱潔,黃海平.新工科背景下我國高校計算機微專業建設探索[J].軟件導刊,2019,18(11):172-175,179.
基金項目:南京曉莊學院“課程思政示范專業”建設項目;南京曉莊學院教育教學研究課題“OBE理念下的國貿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作者簡介:梅錦萍(1982-),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國際商務、企業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