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令利
在素質教育發展的推動下,初中歷史教學在初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有效提升。通過初中歷史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對相關歷史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素養,同時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也有重要的價值。為此,初中歷史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發展的需求,對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保障。
一、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伴隨著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現階段素質教育已經深入初中教育階段,對初中各個學科的教學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受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大部分歷史教師只注重對學生相關歷史知識的灌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常是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相關的知識,最終達到通過考試的目的。但是,這種教學形式并不能充分發揮歷史課程對學生的教育作用。由此可見,加強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能夠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在素質教育發展中,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而是要借助歷史知識教學將相關的思想和品質精神等滲透給學生,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夠使歷史課程教學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二)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實現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通過初中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了解在此過程中我國有哪些重大的科技以及文化發展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我國的《九章算術》《授時歷》以及遠近聞名的萬里長城和秦始皇兵馬俑等。通過對這些內容的有效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
俗話說,以史為鑒,可以通古今,在我國歷史發展中,一些歷史偉人身上的優秀品質是值得永久流傳的,值得世世代代學習。通過有效的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這些歷史偉人優秀品格的熏陶下逐漸提高品質。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新課改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多種要求,旨在引導教師培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綜合運用能力。初中歷史教學已經受到了一定的重視,相關校領導以及教師也在加強對歷史教學改革的監督和實施。但是,從現階段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教學的有效性不足,具體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一)初中歷史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有待提升
雖然在教學改革的推動下對各個學科的教師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師也開始重視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提升,但基于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思想、教學素養及教學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初中歷史課堂效果依然存有較大差異。特別是一些年輕的歷史教師,知識功底薄弱,教學經驗匱乏,只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講授上,經常出現照本宣科、“一言堂”等情況,使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歷史興趣發展。為此,需要從歷史教師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入手,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課堂教學氛圍沉悶,缺乏有效的課堂互動
現階段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多數還是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知識“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過程相對被動。由于歷史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較遠,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再加上課堂教學中不注重互動交流,師生關系疏遠,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而且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也十分有限,無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課堂互動是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思考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需要強化課堂互動,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三)課堂教學方法相對單一
大部分歷史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的是板書和文字的教學方式,而且多數時候是采用口述的形式進行相關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的講解。這種教學方式十分單調,不夠生動,也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另外,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學生缺乏主動的探究與思考,對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內涵也缺乏準確的認知,嚴重阻礙了歷史教學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再加上未創設有趣味的教學情境,沒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昏昏沉沉的學習中喪失了學習動力。因此,為了使學生學好歷史,教師必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多角度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三、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一)優化教學目標和內容
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轉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在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教學中,教師需要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需求、個性想法等角度,合理設定教學目標和充實教學內容。只有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感及態度,利用詼諧幽默的授課方式引導學生完成目標,才能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讓學習情感得到培養與升華。歷史教師需要意識到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對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真正從思想上進行轉變,加強對學生的深入了解,在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上優化和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基礎。例如,在講授古代史中的經濟部分時,根據現階段社會發展的情況,以及學生平時比較關注的話題,教師可設定一個讓學生了解當時社會和文化情況的教學目標。采用古今對比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對當時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發展情況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對歷史的求知欲望,然后再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原當時的社會環境,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以一個游客的身份感知當時人們的生活情形和思想情感。然后教師借機引入歷史事件,從事件發生的時間、內容及意義的角度講授知識,以此幫助學生深化記憶、理解及運用。
(二)靈活使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有效促進了教育教學的發展,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對信息技術的靈活使用,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不僅能夠有效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豐富歷史課堂教學的內容,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還能夠創新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歷史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不僅要掌握扎實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文化,同時也要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靈活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效提升課堂教學。例如,在“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這部分內容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前導入環節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七子之歌》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帶入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氛圍中,然后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圍繞這首歌進行討論和交流,進而引出新課。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香港和澳門的區域圖,播放相關的視頻資料。在豐富的教學資源的幫助下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更深入的掌握,同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三)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情境
歷史是一門偏重記憶和理解的學科,需要學生在濃厚學習興趣的驅動下,深入思考歷史事件的內容及意義,從歷史事件中完善知識結構和錘煉思維能力,才能使學生學好歷史。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應增加趣味教學環節,構建生動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歷史教學中不應當僅僅向學生灌輸知識和觀點,更應當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帶入初中歷史課堂中。在每一節初中歷史課堂中,學生都應當是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只是起輔導者的作用,那么我們就應當對教師和學生有明確的定位。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地構思和發言。例如,在講授“盛唐氣象”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依托唐玄宗寵幸楊貴妃、李白戲弄高力士等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創設情境,讓學生結合盛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活背景編創新的劇本,在課堂上進行角色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也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進入角色。這樣一來,既能促進學生深入閱讀教材,又能使學生深入體會歷史人物的思想與情感。特別是在角色扮演中,深切感受“盛唐氣象”,不僅能夠實現知識的快速傳遞,還能使學生收獲更多的學習心得和智慧啟發。除了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情境之外,歷史教師還可以采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師優化教學目標和內容,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情境,開展合作探究活動以及加強課堂檢測。通過創設更多師生、生生互動的活動,加強知識的傳遞和思維的碰撞,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歷史核心素養和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