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秦時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軸心時代,儒家在這一時期所創立的德育學說理論體系對于研究我國當代高校德育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本文從對“先秦儒家”的界定入手,闡述了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德育思想,結尾處總結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高校德育有著:借鑒“君子人格”目標有助于提升大學生道德人格;結合教化與修身德育方法有助于創新高校德育方法;注重德育環境的熏陶有利于打造良好德育環境這三點現代價值。
關鍵詞:先秦儒家;德育思想;高校德育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101
1對“先秦儒家”的界定
1.1關于“儒家”的內涵
儒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中的一大著名學派。儒家的開山人是處于春秋末年的孔丘。在歷史上最早明確地把“儒”稱為“儒家”的是《漢書·藝文志》。《漢書·藝文志》說:“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尚。”據此,“儒家”就是指遵奉與信仰孔子之道的學派。
1.2關于“先秦儒家”的內涵
儒家思想源遠流長,按照時間劃分,先秦儒家屬于儒家發展的創始階段。先秦儒家是存在于先秦時期的一個階層,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人們把先秦儒家思想即由孔子確立的基本理論形態,經由孟子、荀子的內外擴充及《易傳》形而上基礎上確立而形成的比較完備的思想體系稱為原始儒家思想或正統的儒家思想。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就是指先秦儒家學者關于道德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等一系列理論思想的總稱。
2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德育思想
司馬遷認為,先秦儒學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創始階段、傳播階段、發展階段。各個階段的代表人物分別是孔子、七十子及其門人、孟子和荀子。由于七十子及其門人代表著作的失傳,因此對于先秦儒學的研究就圍繞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的思想和著作展開。
2.1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是先秦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春秋末期,奴隸制崩潰,社會動蕩不安,“禮崩樂壞”,官學下移,私學興起。在這樣的背景下,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范疇體系。關于道德教化,孔子提出“德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統治者要做到“為政以德”,重視德教,且強調德教勝于刑治。
孔子十分重視君子人格的塑造。首先,他強調君子應當具備“仁”“義”“禮”“智”“信”這些優良品德;其次,孔子提出了“九思”“尊五美”“三戒”“三患”和“五恥”這些具體要求去培育君子人格;最后,孔子采用對比的方法,將“君子”和“小人”的德行加以比較,以此強調君子品德的高尚。
孔子提倡的是“循循善誘”的教化方法。一是“因材施教”,就是要針對受教育者的具體特點,進行專門的教學。二是“舉一反三”,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促其能由此及彼。三是“憤啟悱發”,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發揮能動作用,當其遇到問題而毫無思緒時,老師要對學生給予一定的啟發。
2.2孟子的德育思想
孟子在繼承孔子“德治”學說的基礎上,創立了著名的“仁政”說,其特點是以“民本論”為中心,“仁政”說強調民貴君輕,主張“施仁政于民”。
孟子倡導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特點的“大丈夫”人格;鼓勵“舍生取義”的獻身精神;主張重義輕利的價值追求;弘揚充滿正義的“浩然之氣”。
孟子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明確主張“人性善”的思想家,孟子認為人之所以向善是因為心中懷有善端,若要將心中的善端轉變為現實的道德品行,就要通過后天的道德教化來擴充善端,因此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主體的自我教育。
針對道德主體的自我教育,孟子提出“反省內求”的德育方法,該方法的兩種表現形式為“求其放心”和“反求諸己”;該方法從“反省”和“內求”兩方面的要求分別是從自我的反省中理解某些真理和從自己身上尋找美德。
2.3荀子的德育思想
荀子對先秦諸子百家思想進行批判總結,以儒學為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儒家思想。荀子主張性惡,重視后天教化,在此基礎上提出“化性起偽”說。荀子認為,只要接受了合適的道德教育,那么人人皆可為堯舜。
荀子重視“禮”的作用,主張禮法結合,形成“隆禮尚法”的學說。“隆禮”是荀子關于治國理論的重要手段之一,他提倡用“禮”規范人們的生活,約制人們不道德的行為,從而達到推行德治的目的,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局面。
基于人性本惡的觀點,荀子強調后天的道德教化對人性的轉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他提倡教育者采用“環境塑造”法和“身教示范”法去教導受教育者。荀子十分重視修身,不僅有專門的著作,還針對修身提出了四點要求:重視踐行、堅持學思并重、強調“積善成德”、強調“致誠”。
3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高校德育的現代價值
3.1借鑒“君子人格”目標有助于提升大學生道德人格
孔子十分重視君子人格的塑造。“君子人格”不僅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構建的理想人格模式。先秦儒家理想人格體現了當時社會對人的道德要求,從而激勵著人們不斷提升自身道德品質,這對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大意義。
孔子強調君子必須“仁以為己任”,(《論語·泰伯》)君子要做到推己及人,將自身所賦有的高尚品德傳遞給他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要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不少大學生陷入極端個人主義,導致自身人際關系淡薄,君子所具有的“推己及人”仁愛精神恰恰可以幫助大學生走出這一困境,學習并貫徹這一精神中所倡導的寬厚大度、尊重關心、體諒包含。從而使大學生提升自身道德人格,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人格所體現的好學精神可以激勵當代大學生奮發有為、努力拼搏。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代大學生應該將學習放在首位,既要立足優秀傳統,學習君子人格所包含的高尚品質,又要面向時代前沿,不斷提升自身理論知識,努力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君子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德,這種殺身成仁的奉獻精神督促著當代大學生實干進取、努力奉獻。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代大學生要做到自覺樹立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將自身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要做到奉獻祖國、服務人民,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我們的奮斗中夢想成真。
3.2結合教化與修身德育方法有助于創新高校德育方法
傳統的德育課堂,大多為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這使得學生慣于被動地吸收知識,從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先秦儒家德育方法既注重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也強調受教育者的自我修身,兩方面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德育方法的創新。
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德育方法:一是“身教示范”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作為教師,應該以自身為標準去引導學生,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要注意言行,以身作則,為受教育者樹立良好的榜樣,完成其“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使命。二是“因材施教”法。教育者要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教育,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把握了受教育者的自身的特點,并根據特點進行施教,才能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一是注重學思并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是學習過程中最基本的環節,只學習不思考就不能將所學內容消化吸收,只思考不主動學習就會流于表面而不切實際。受教育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學”來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所學的成果通過“思”才能有新的突破,才能為我所用。二是提倡反求諸己。先秦儒家哲人歷來強調道德主體的自覺性。“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孔子指出,在實行“仁”的過程中,自我起著決定性作用。“吾日三省吾身”和“反求諸己”這些方法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大學生要發揮自身主體性,提升自我修養,做到嚴于律己。
3.3注重德育環境的熏陶有利于打造良好德育環境
先秦儒家強調環境對人們品格塑造有著重要影響,良好的德育環境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這種教育力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在當代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因此樹立一個利于學生思考和健康成長的德育環境是十分重要的。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良好的德育環境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打造良好的德育環境,首先高校要利用好課堂這個主渠道,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和特點開設了儒家倫理課程,高校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充分整合教育資源,為傳統文化設置專門的公共課,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其次要優化家庭環境。家庭成員要提高自身素質,在生活中做到互相包容、體諒。學習借鑒“孝悌”思想,尊重長輩、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畫面;最后要優化社會文化環境。在當今多元文化沖擊的社會中,打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文化氛圍是刻不容緩的,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發表相關文件來大力度宣傳儒家德育思想等傳統文化,除此之外還要嚴厲打擊不良社會文化風氣;電視欄目可以推出類似《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宣傳傳統文化的節目,使得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儒家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加對儒家傳統文化的興趣。
將高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綜合起來,形成多方教育力量共同打造良好德育環境。
參考文獻
[1]陳戰國.先秦儒學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
[2]姚云云.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現代意義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4.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等,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作者簡介:阮攀月(1998-),女,西安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