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旭江
物理是初中教學中比較重要的一門課程,到了九年級,初中生認知水平逐步提高,教師要設計有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理解、掌握以及應用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九年級物理教學有效性的實現,需要教師采取適宜而科學的教學方法,圍繞教學內容以及學生這一主體,結合實際,立足現實,構建現代教學模式,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學生思維訓練,提高學生學科素養。
一、當前九年級物理教學存在問題探析
首先,物理教學中存在教師講解多、引導學生動手實驗少的問題。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物理知識,幫助學生積累知識,構建知識框架,還需要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引領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探究物理知識、物理現象,逐步深入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概念構成的來龍去脈,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也與當下素質教育的育人宗旨同步。有的物理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訓練有所忽視,課堂教學仍然沿用的是傳統教學模式,如機械式、灌輸式以及單向傳輸等,導致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影響了學生對物理知識與技能的接受程度。其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為考試而教與學的普遍現象,教師采用題海戰術,學生死記硬背,思維能力的培養未能得到關注與重視,由此也導致物理教學效果不佳。
二、提升九年級物理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措施
(一)精準定位角色,構建現代教學模式
教師要構建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現代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物理學科的特性,圍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認知特點,加之了解并掌握整個班級的學習情況,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適宜而恰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對教材的基本內容及其內在聯系透徹掌握,從而提煉出每堂課所教學的重難點部分,圍繞疑點帶領學生弄通弄會,使學生會學、學好、學精。而教師在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案時,既要有明確的目標,還要有具體的內容,更要有清晰而連貫的步驟,具備啟發學生思維的具體教法,以及精當而適宜的練習等,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開展教學,不斷根據現實情況對教法進行改進與完善,從而引導學生發揮自主學習能力,也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二)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成為學生持續學習的內生動力
興趣被點燃之后不是讓學生短暫地對學習充滿熱情,而是繼續為學生注入更為豐富、能與其認知需求相符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興趣延長,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生興趣被激發之后,其思維也更為積極,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意識增強,樂于參與到各種實驗之中,對物理知識進行探索,從而也掌握了實驗的技能與方法,漸次樹立科學態度。教師也可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開展教學,調動學生生活經驗,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以及學習興趣,積極發散思維,運用所學知識對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加以解決,能更好地認識到學習物理的重要性與價值意義。
(三)敢于質疑問難,搭建自主學習平臺
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探究中,用實驗驗證自己的這些疑問。通過一番實驗驗證之后,再讓學生表述個人的感受與觀點,這樣學生才會大膽質疑,敢于質疑,發展自己的思維。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有效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思維地觀察和思考問題,善于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突破條條框框,突破常規進行創新與實踐,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共同成長。對于初中生來說,其認知水平不同,學習的方式、方法等也有所不同。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共同進步,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參與到實驗的整個過程中。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有記錄員、觀察員、統計員、糾錯員、匯報員等,成員各負其責,凝心聚力對實驗過程進行認真觀察和記錄,通過實驗驗證疑問,最終獲得答案。并且也通過實驗了解和理解物理知識以及物理現象,由此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在集思廣益、合作學習、交流討論中實現了資源的共享,相互彌補,相互促進。
總之,九年級物理教學要圍繞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需求,因材施教,制定適宜的教學方式,真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發揮自我的能動性,調動思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習得知識,架構知識體系,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凸顯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羅長海.淺析新形勢下初中物理有效性教學方法[J].試題與研究,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