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東升
數學的嚴謹性使部分學生望而生畏,形成極強的抗拒情緒。在教學改革的深化中,教師需升級教學方法,注重初中生的個人興致。但實際的數學教學課堂依舊面臨低效的問題,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
一、低效課堂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課上氛圍不佳,初中生難以產生學習興趣。數學屬于傳統科目,雖然“三教”已經落實,但還是會發生教師單向輸出的情況,學生反饋不多,整個教室的氣氛過于壓抑。再加上師生互動不多,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致。其次是學習方式的問題,被應試教育模式所影響,教師“填鴨式”講解已經形成慣例,強調題海戰術,對數學內在規律不了解。而且部分教師未能根據新課標設計教學環節,自身依舊處在課堂主體的位置,導致初中生缺少學習的主動性。最后,教學方式固定,缺乏新意。新時期的教育,需要一線教師更新教學方法,融入新的內容。但現有教師團隊中青年教師數量不多,中年教師居多,此年齡段的群體在新技術及設備應用上熟練度有限,制約其更新課堂形式。
二、提升數學教學效率的思考
(一)巧用導入方式
導入環節為一堂課的起始點,也是教師營造課堂氛圍的關鍵,雖然僅有短短幾分鐘,但其發揮的作用卻是之后的教學環節不能比擬的。初中生的邏輯思維已經初步形成,但好奇心依舊是他們的普遍特征,所以課堂導入要添加生動趣味的元素,吸引學生的目光,繼而對本堂課產生興趣。現實中,會因為教師個人的認知缺失,導致此環節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利用“單刀直入”的方法,開啟新的課程,這顯然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對教學效率有較大影響。比較常用的導入處理,如設疑,結合講解的知識,發起問題競答,以收獲學生的好奇心,通過短暫的討論,引出主要講解的內容,營造較好的學習氛圍。此外,也可借助音視頻播放導入動畫,鼓勵學生說出個人從視頻中發現的規律,借此刺激初中生的興趣,增強其求知欲,迅速將思緒投入課堂中,保持高昂的興致,繼續參與到后面的教學環節中。
(二)巧設提問環節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提問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發揮其主動性。通過提問與回答,教師對本節課的學習狀況有簡單的了解,利于師生互動。該環節的設置,根本意圖是檢測初中生的知識吸收狀態,鞏固已有知識結構,促進其主動思考。在設計問題中,教師應明確兩個關鍵點,一是控制好課上的整體節奏,把握時機,適時插入問題,確保學生思路的連貫性,對相關問題能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二是問題內容應當采取分層式的方法。學生個人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差別,而且學習方法與思考角度也會不同,所以要求提問內容因人而異,適當調整問題的難度,以免打擊部分初中生的學習信心,消磨其興致。
(三)靈活運用微課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及階段,需靈活改變微課教學方式。首先,在定義概念類知識的教學中,和語文比較,比較難理解。而且大部分數學概念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思維水平。所以,在概念類的講解中,要思考如何讓其對原理規律形成較深的認知。比如,九年級學習二次函數,已學過的一次函數比較簡單,在面對二次函數時,學生往往無法清楚地理解其圖象特征。此時,便可借助微課動畫與課件講解等內容展現二次函數的圖象。而且講解關于幾何圖形的定義概念中,也能插入微課,使圖形“動起來”。其次,典型題目中的運用。在數學教學時,會通過典型題講解某些規律,而借助分析例題,可不斷提高學生的解題水平。假設完全憑借邏輯思維分析問題,部分學生可能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對此選擇適當的微課,可幫助學生了解題意,找到分析思路,使解答效率得以提升。比如,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學生能通過線段圖確定“行程”問題里存在的數量關系。對于該類應用題,教師可選擇微課里的工具,運用圖畫演示題目中所述的過程,促使學生能提煉出關鍵信息與等量關系。最后,復習階段,通過微課中的圖片與動畫等,演示整個單元或者某條知識線路,將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完成整體性的梳理,提高學生看待問題的高度,并且歸納容易形成誤區的內容,進行針對性講解。
三、結語
初中教師為提升數學教學效率,要主動提高個人能力,運用比較先進的工具與方法。課上和學生互動中,以認可與激勵為主,巧妙設計各教學步驟,活躍“學與教”的氛圍,以逐漸弱化初中生對該科目的抗拒,增強學習信心。
參考文獻:
王志青.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用心打造高效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1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