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十年來網絡信息技術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已經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網絡工具,而是與每個行業都有著緊密的聯系,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在現如今的社會,想要推動國家未來的穩步前進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就是各個高校,因此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工作需要有條不紊的循序開展。而在此背景下,學校教育工作一定要與目前高速發展的網絡大環境緊密聯系起來,提高高校學生的能力與素養。本文針對目前高校的網絡教育進行研究,將“互聯網+”的理念融合進去,因材施教,讓高校能更好地培養優秀青年。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網絡教育
近些年來,通過網絡調查顯示我國對互聯網產生強烈依賴性的人數逐年增加,而里面約有30%為學生群體,可見網絡已經成為我國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潛移默化地對其產生著影響。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戰場,不光要關注學生的專業課教學,注重提高學生的成績,還要注重學生的教育,可以開設相關網絡課程教育,通過聯系互聯網信息技術,來加強學生的網絡教育。讓學生能夠自我分辨網絡上事情的真相,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不會人云亦云,對外界事物有著自我的判斷。但目前互聯網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互聯網+”環境的形成較為短暫,即使部分高校已經意識到要關注學生在網絡思想方面的教育,卻沒有較為充足的教學經驗,教學進度緩慢。所以,為了更好地開展高校的網絡教育,就要從“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出發,將教育方式及手段進行革新,讓學生能盡快在這方面獲得良好的教育。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教育工作的特點
隨著互聯網逐漸滲透進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高校的教育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影響。尤其是近幾年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教育在社會環境、文化環境、技術環境都有所改變。第一,擁有更多信息源的互聯網儲存的數據信息遠非以前的人力所及,學生可以更便捷地通過網絡進行教育資源的收集與學習。第二,互聯網借助大數據技術將突破技術問題,將信息的傳播更為快速地進行展開,實現了人們與社會信息的無縫對接。因此為了更好地與互聯網時代上面兩種特點相融合,高校教育必須配備更優秀的師資力量,去了解分析“互聯網+”的背景,不再拘泥于書本,進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而是主動去創新、思考。利用互聯網里大量的資訊進行分析研判,建設新平臺,發展新渠道。最后,互聯網的興起也讓社會文化產生了極速變化,多媒體平臺如同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各種文化開始交匯、融合。而我國的網絡信息監管體系還不夠完善,讓部分社會輿情和不確切的新聞與資訊在網絡上肆意地進行傳播。部分不健康的文化借著互聯網環繞在學生的周圍,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與危害,這就需要高校教師在進行教育的時候能夠重視這方面的教育,提升學生辨別不良文化與信息的能力。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進行教育工作的優勢
(一)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新形式
過去傳統的教育幾乎都是教師站在講臺上照本宣科,單一乏味的教學方式不易讓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理解與吸收,還會覺得課堂無趣。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開展才能在課堂上更有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互聯網的興起,讓這種教育有了實現的可能,可以幫助高校對教育課堂進行有效創新??傊?,互聯網的興起確實能改變教育,讓學生能更靈活生動地進行課堂的學習,教師的工作開展也將更為便利。
(二)互聯網改變了高校教育的主客體
當互聯網走近千家萬戶,高校大學生作為新青年一代,將會更多地使用互聯網,這就導致教育發生極大的改變。教育不再僅僅是教授者一人的事情,隨著互聯網不斷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結合,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受其影響。網絡上海量的資訊可以為學生獲取信息帶來便利,但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也讓學習者容易遭受到信息轟炸,從而帶來恐慌、心悸等消極影響,很有可能從而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恐慌、畏難等情緒?;ヂ摼W對教授教育的高等學校教師也產生了影響。因為互聯網的時代的到來,網絡世界里充斥著各樣的虛假信息,教師要從這些龐雜的信息里快速找到積極有用的信息,并對其進行整理分析,讓學習者能不被那些消息信息影響,對學習更有興趣。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開展教育工作所面臨的挑戰
(一)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指引不穩定
互聯網目前還正處于一個發展中的狀態,依舊存在著許多亟待完善的方面。盡管互聯網的興起對社會上很多事情都具有推動作用,包括本文開展討論的高校教育??苫ヂ摼W有著自身的包容特性,容納著一切進入其中的信息,大量沒有經過核實的信息交織在一起,會造成不合理和失調的現象發生,不利于高校教育的開展??傊?,現在的互聯網還沒有完善的辦法與措施進行管理,高校難以對網絡的外部環境進行控制,就只能對互聯網的使用者進行管束。
(二)互聯網使高校教育面臨復雜性挑戰
第一,消極信息會侵襲教育客體。因為互聯網的包容性極強,里面的海量資訊魚龍混雜,且當下國內的監管系統還不夠完善,很難將所有的消極信息全部過濾,導致不少虛假和有害信息浮現,那些消極信息甚至垃圾信息會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進行腐蝕,比如說西方有意為之散播的分化言論,會讓原本作為國家棟梁的高校大學生的三觀發生改變,讓他們的道德感與社會責任感產生缺失。
第二,海量的信息對教授者發出挑戰。與過去的傳統教學不同,學生們獲得信息的來源不再僅僅是教師。而教師為了更好讓學生信服,必須在大量豐富資訊里選出有用的信息。例如有學生會先入為主地對網絡信息進行相信,從而對開展教育的教師產生懷疑。教師要學會仔細辨別海量信息的優劣,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即時性和有效性。
(三)考驗著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水平
古語說得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自然有這個年齡段最強的理解與創新能力,這點是教師無法進行比擬的,所以老師往往都是充當著一個引導者的角色。由于互聯網是在近十幾年間興起,教育者對互聯網的認知并不會比學生高太多,這對網絡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難題。在互聯網時代里,學生想要獲取信息,只需要在信息庫上進行查找就能迅速搜索到。如果想要學生對教師信服,就必須讓學生意識到教師的權威性。可如果教師面對一個互聯網知識比自己更為豐富的學生時,就難以讓對方產生信服,自然不易開展教育工作。
盡管教師一直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相關教學能力,但是想要完全熟練地運用互聯網,這是現在高校教育者極少有人能做到的。
(四)互聯網使教育面臨技術性挑戰
從古至今,已經有太多的經驗告訴我們,隨著歷史的發展,改革與創新是必然,就好像水從高處流向低處,是大自然無法避免的規律。所以,高校教師應該要保持一種接納的心態,積極地去分析與利用大數據的優勢,讓教育能夠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進行改革與創新。讓高校教育與互聯網海量數據相融合,這是當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難點。不光是教育的主體需要做出改變,高校還面臨著諸如教育內容的缺乏的挑戰。高校教育的內容想要與互聯網相融合,就需要把那些海量的內容進行轉化,之后再利用網絡平臺匯總,使之擁有連續性。所以從一開始,高校就要制定出一套清晰完整的教育方案,并選定好用哪些內容進行教學,還可以發布一些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點和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將這些全部進行整合與分析,總結出完整的方案,從這方面來確定教學的科學。但是目前的高校輔導員進行教學資源整合時存在內容單一死板的問題,教學內容和互聯網不夠融合,很少有講授者能夠準確運用互聯網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
四、“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措施
(一)用教育網站引導人
經過一段時間的融合,現在大部分高校都已經擁有了教育相關網站,可是想要利用這些網站去教育學生,第一重要就是要吸引學生的目光。如果學生對教育網站提不起興趣,后續就無法展開學生應用平臺進行學習的工作,而前行至開展網絡教育,則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所以,不光是高校的教師,所有與教育相關的工作者都要認真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培養互聯網技能。要想創建出富有生命力的網站吸引人,讓學生能多多關注并通過其進行教育學習。首先相關工作者要借助高校學生感興趣的點進行頁面的設計,讓網站擁有更多的互動性、趣味性,使網站能潛移默化地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其次,從教育者的層面出發,告知學生如何科學合理利用大數據信息。雖然互聯網時代讓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為便利,但是面對繁多的信息,學生要擁有自我辨別與合理利用的能力。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不能本末倒置地被數據控制,而是應該借助網絡技術科學的理解和認識數據。
(二)強化網絡管理規范人
近些年來,通過互聯網,我們可以更為便捷地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與信息,讓我們的生活甚至是與人溝通方式都產生了極大的便利,讓足不出戶就能通曉天下事的想法成為現實。但在信息高速傳輸的今天,互聯網龐雜的信息里摻雜了不少消極信息,也帶來了許多倫理性、法律性問題。高校建立了網絡平臺,就要保證校園網絡后續的良好發展,這就需要校內校外通力合作,進行技術及內容的雙重維護。
青少年在學生時期三觀還沒有完全形成,這種時候必須要對大學生的網絡不良信息獲取進行嚴格的控制,不管是利用外界行政手段介入,還是校內利用網絡技術去篩選。一邊要從源頭方面掐斷消極信息的往外延伸,另一邊要則要每位用戶自覺進行維護,而這些需要高校在平時的教學中貫徹法治理念,讓健康的綠色文化、校園文化融入學生的身心。所以,高校還需要建立網絡教育團隊,定期開展講座進行宣傳,或者是開展一些趣味活動,讓學生在混亂繁雜的信息海洋中保持情形的頭腦。讓學生能即使是遇到了信息垃圾,也能理性地分析、篩選。
(三)利用網絡開放論壇塑造人
互聯網興起后,網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論壇,不少人都會在上面進行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而這些論壇往往反映著眾人的興趣所向及近期熱點事件,而這些論壇就可以成為高校的教育的開展平臺,當作重點關注。高??梢岳煤酶髯缘木W絡平臺,運用最新的熱點或者學生感興趣的點去引導學生理性分析、認識社會,以客觀理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以另類的方式開展教育,達到對學生的教育目的。信息時代讓傳統的教育模式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即教師與學生之間單方面進行知識灌輸的教學關系發生了改變,現下更為常見的教育模式是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共同進步,兩部分緊緊聯系,一起探求社會與世界。盡管如此,不代表教授者就不需要再進行教學。反而,教育者需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水平、政治覺悟進行提升,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認真平和地與學生交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與想法,因材施教地幫學生更好的學習,讓學生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想以及道德水平。
(四)利用數據信息服務人
當互聯網越發緊密地與人類生活聯系在一起,高校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更為便利地了解學生的想法,雙方不需要面對面就能進行實時溝通,教師也能隨時隨地幫助有疑問的學生解決問題。
當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在網絡平臺時,互聯網就能對學生的想法進行分析,得出寶貴的及時反饋。高校教師及工作者可以通過這些反饋進行總結、分析,進而進行改革與創新。
舉個例子,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當前的生活經濟狀況,高校及教師可以通過查看校園卡的消費情況,對部分家里貧困卻礙于面子不好開口的學生情況進行及時了解,而后為其提供補助或勤工儉學的方式?;蛘?,當高校想對近幾年的畢業生社會崗位需求情況進行分析時,可以利用人才招聘網的材料,對崗位需求變化進行整理,引導學生從自身性格與興趣及能力出發,選擇最符合自己的專業與未來職業,擁有科學合理的就業觀。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校為了培養適應新時代的青年,教育方法也需要緊跟時代發展進行改革與創新。為了更好地將教育與“互聯網+”融合,高校教育的開展也要與時俱進,強化時代特色。處于這股信息洪流中,高??梢越柚W絡平臺,將線上與線下進行有機結合,更好地達成教育目的。在我國的高校教育系統里,網絡教育是其中極為關鍵的一環,高校學生將在此影響下產生更為完整的三觀。
新時代的高校青年就是國家的希望,高校教育體系必須不斷改善、創新,更好地融合當今的形式,只為更好地培養新時代的青年,讓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梁,為國家貢獻更多的力量。我國的高校教育必須同我國未來的發展目標相結合,助力高校教育的改革,,為新時代高校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指明路徑。
作者單位:張潔? ? 江蘇開放大學藝術學院 健康學院
參? 考? 文? 獻
[1]楊曉杰,甘玉鋒.“互聯網+”視域下高校網絡教育工作的路徑及對策探究[J].才智,2022(06):66-68.
[2]金洪.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主題網站建設研究——評《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的構建及其應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2):236.
[3]崔華潔,喬雨華.“互聯網+”高校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品位·經典,2021(23):75-77+106.
[4]黃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實踐樣態與創新理路[J].新媒體研究,2021,7(20):44-47.
[5]趙毅.“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育人體系探究[J].中外企業文化,2020(1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