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墓園是安葬與紀念逝者的場所。在中國,公共墓園是城市消極空間,而西方比較注重景觀營造,墓園發展較為成熟。為了使墓園更好地融入現代城市,學習優秀墓園案例很有必要。文章以中國、美國、歐洲的典型公共墓園為例,從布局、分區、道路、墓地、墓碑、植物方面總結與對比國內外墓園景觀設計,以推動我國公共墓園景觀發展。
關鍵詞:現代墓園;公共墓園;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5;TU2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4-00-03
公共墓園作為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景觀會影響城市的整體風貌。中國現代墓園發展歷史僅有八十幾年,很多墓地并沒有景觀設計,浪費了用地,破壞了環境,阻礙了城市發展,影響了城市生態體系的構建。西方的墓園主要由建筑設計師或者景觀設計師設計,墓園景觀設計研究內容豐富[1]。我國墓園建設發展起步較晚,景觀學領域的研究尚處于發展階段。因此,文章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宏觀總結國內外公共墓園景觀設計的特點,微觀對比分析景觀設計的具體差異,為我國公共墓園景觀設計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1 中西方公共墓園案例分析
1.1 西方墓園案例分析
西方墓園發展受古埃及、基督教的影響,將墓園與花園結合[2]。19世紀初,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化加速,一些大型墓園隨之出現。受風景園林設計思潮的影響,結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逐漸形成了鄉村式墓園、大草坪式墓園、紀念式墓園、生態墓園等[3]。1831年,由雅各布·比奇洛建造的奧本山墓園是美國第一個也是最著名的鄉村式墓園,為之后建造墓園、公園等提供了范本[4]。于1920年落成的斯德哥爾摩森林墓園是將公墓與環境和諧融合的典范之一,對世界各地的公共墓園景觀設計影響深遠[5]。
奧本山墓園建立于1831年,是美國第一座花園式公共墓地,也是國家歷史地標。墓園在建立之初面積為0.29平方千米,如今已擴建到0.7平方千米[6]。場地原是地形起伏的自然山地,有多處低洼地,水面寬闊、森林茂密,是典型的浪漫主義鄉村式墓園,形式布局自由,道路呈曲線形,建筑物體現古典美,植物自然式種植,并在空地種植草坪地被。墓園主要功能區有入口區、公共服務區、觀賞游覽區、墓地區。觀賞游覽區以塔和湖為中心分散于園內,除了觀賞游覽區外,墓地區和其他自然林地也承載了人們的觀賞活動。園內路網密布,主路貫穿全園,連接各主要節點,呈現里外兩圈環道,環道內外路網不斷豐富拓展。園內沒有訪客停車場,游客可以在道路上停車。
在奧本山墓園,形式各樣的建筑和紀念碑散布其中,很多社會名流在此安息,加上種類繁多的文化景觀,使墓園的人文景觀更加豐富。除了墓區的建筑和紀念碑外,墓園還利用蜂房、雨水花園、溫室等維持墓園內的植物多樣性和景觀可持續性。奧本山墓園內墓碑的樣式、風格、大小各不相同,這些墓碑共同講述了180年來殯葬藝術審美和生死觀念不斷變化的故事。在植物的選擇上,多選用垂直樹木如柳樹來表現追思的情緒,考慮到色彩、季相變化,打造了四季豐富多彩的景觀。
斯德哥爾摩森林墓園于1920年落成,持續建設20多年,被譽為“20世紀最美墓園”,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7]。墓園面積約為1平方千米,最初場地主要由礫石、沙丘和針葉林組成,地勢總體平坦,整體為規則式布局,但沒有明顯的中軸線,部分布局為自然式。墓園主要功能分區有入口景觀區、休閑景觀區、林地墓葬區、服務紀念區。各分區功能復合性較強,以墓葬功能為主,兼有休閑紀念功能。墓園主入口位于北部,次入口位于東西兩側的城市道路上,且各出入口旁都設有停車場。主路為巴士線路,環繞林地墓區一周,貫穿全園。建筑物分散布置,各具特色,景觀設計增強了墓園的紀念性和藝術性。墓園內的墓葬方式主要為樹葬和草坪葬,墳墓很小,能夠隱藏在植物中,在入口處只能看到連綿起伏的美麗風景,看不到墳墓。在植物方面,保留了場地中部的松樹林,形成覆蓋空間,開辟草坪形成開敞空間,利用灌木、花草等打造障景,遮擋墓碑[8]。
1.2 中國墓園案例分析
中國墓園發展階段主要分為古代和近現代。中國古代并沒有墓園的概念,墓地主要以帝王陵墓為典型,由于社會形態突變和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國墓葬形式由族墓向公墓轉變[9]。但現代墓園發展歷史較短,僅有八十幾年,主要借鑒西方現代墓園的理念和規劃方法[10]。其中有一些優秀的墓園典范,如上海福壽園、南京普覺寺等,雖然相比國外優秀墓園還有一些差距,但也推動了我國公共墓園的發展。
上海福壽園建立于1994年,是中國第一座人文紀念公園,占地面積約為0.55平方千米。福壽園通過景觀規劃設計,同時具有文化性、經濟性、公益性、紀念性,形成了公園化墓園[11]。墓園地勢平坦,三面環水,平面呈方形,被村路分為東西兩園,西園為中國古典園林風格,東部為自然式墓園風格。將園外水引入園中部,并在水面周圍設置景觀,總體上呈現中部自然景觀、周邊規整墓區的平面布局。墓園主要功能分區有入口引導區、集散服務區、景觀休閑區、墓地區。入口引導區為將人們引入東西園入口的神道,集散服務區位于東西園主要入口附近,景觀游覽區位于東西墓園的中部。墓園內路網密布,呈現不規則網狀體系,總體呈現出“環線+網格”形式,環狀主干道貫穿全園,連接各主要節點,內部環道圍繞內部水系,外圍環狀次干道則沿著墓園外部水系。
福壽園的文化景觀體現在很多處,人文博物館突出展示了上海的地域文化特色,名人墓作為人文要素,與園林景觀要素一起構成人文景觀??沙掷m發展規劃、生態墓葬體現出墓園的生態屬性,先開發基地外圍土地,形成中心湖區景觀、周邊規整墓區的格局,后期再開發中心土地,從而避免浪費土地資源[12]。植物選擇鄉土樹種,中心景觀區和藝術墓區以觀賞性植物為主,運用自然式種植營造疏林草地,傳統墓區以整形綠籬劃分墓葬空間,道路兩側常采用常綠喬木,如水杉、龍柏等。
普覺寺墓園于1990年建成,位于牛首山的東南山腳,與南唐二陵隔山相對[13]。墓園占地面積約為0.2平方千米,整體布局近似于扇形,地勢由東向西逐級抬高,為山地墓園類型。依據山勢,將山體斜坡建成不同高度的臺地,臺地之間用臺階或坡道相接,實現立體化墓園的空間集約[14]。主要功能分區有入口引導區、服務建筑區、休閑游憩區、墓地區。入口引導區包括長約90米的林蔭大道、石牌坊和石橋,服務建筑區位于入口附近,休閑游憩區分布于服務建筑周圍。園內路網以車行道為環狀主路,各墓區間主要以臺階相聯系。在2000年前后,普覺寺墓園墓制形態以傳統墓葬為主,包括碑石型、藝術型、集約型等[15]。2010年后,政府大力支持生態節地型安葬方式,將樹葬、海葬等生態葬法納入獎補范圍[16]。目前,普覺寺墓園內有多種生態葬墓式,包括草坪葬、壁葬、樹葬等,全墓區已落葬7萬多座。園內植被覆蓋率高,以針葉樹居多,四季常青,兼有少量小喬木。以規則式配置形式為主,結構較為單一。
2 中西方公共墓園景觀設計比較
中西方由于在國家政策、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各種差異,所以公共墓園景觀建設也各有特點。
2.1 空間布局
西方園林形成了以表現人對自然界的敬畏為主要模式的游憩自然觀[17]。整體布局更加自然化,空間較為空曠,休閑空間和紀念空間符合人的情感需要。全球化影響下,西方園林的理性思維模式與中國園林的感性思維模式發生碰撞。中國現代墓園學習了西方的整體規劃觀,以理性的思維模式規劃設計墓園整體,氛圍多莊嚴肅穆,紀念功能較強,自然化景觀較為孤立。
2.2 功能分區
西方墓園主要有入口服務區、墓地區、觀賞區這三大功能分區,集散空間較少,一般在入口區,觀賞節點分散,墓地區有觀賞功能。中國墓園主要功能分區與西方墓園相似,均有服務區、墓地區、觀賞區這三大分區,不同的是,中國墓園對集散空間的需求較大,集中在入口區域,墓地區不具備觀賞功能,觀賞空間較少。
2.3 道路交通
西方墓園道路等級較少,人口疏散功能需求不大,沿道路設置景觀節點。而在中國墓園內,道路貫穿全園,在道路交叉口設置道路節點以疏散人流,同時道路硬質化程度較高,景觀效果不好。
2.4 墓地景觀
縱觀國外著名公共墓園,都有特色景觀,還具有可持續生態景觀,生態墓葬方式集約化和自然化。中國墓園多以傳統文化打造人文景觀,特異性不強,墓葬方式多為傳統墓碑葬,生態葬占比小,以集約型為主,自然化不強。
2.5 墓碑景觀
國外墓園有各種風格的墓碑,材料、大小多樣,有為逝者量身定做的雕塑,輔以墓志銘。中國墓園雕塑多為現代化成品,缺乏設計感,僅通過墓碑后的墓志銘講述逝者生平。
2.6 植物景觀
國外墓園的植物以自然式種植居多,通過植物增加景觀空間層次。中國墓園以整形樹籬劃分墓葬空間,用常青樹營造肅穆氛圍,缺乏季相景觀美感。
3 結語
文章選取美國、歐洲、中國的代表性墓園進行景觀設計比較研究,對比分析國內外墓園差異,總結國內墓園在空間布局、功能分區、道路交通、墓地景觀、墓碑景觀、植物景觀等方面的不足。最后,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國外墓園對國內墓園建設的啟示,為優化國內公共墓園景觀提供借鑒。
從宏觀上來看,國外墓園多注重景觀整體的自然協調,空間更加豐富,功能更加復合;國內部分墓園景觀孤立,空間變化較少,功能屬性單一。自然景觀、豐富空間和復合功能可以吸引人流,為城市消極空間增加活力。這就需要增加墓地綠化,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規劃人行游線,利用園林要素設置疏密有致的空間;為墓主人量身定做個性化的墓碑,將紀念功能和觀賞功能結合。
從微觀上來看,國外著名墓園都有特別的主題,注重生態環境,墓碑成景,四季有景;國內部分墓園存在同質化現象,生態惡化,墓碑簡單,四季常青。做到主題特別、生態良好、墓碑成景、四季有景可以提高墓園的知名度,同時實現環境可持續化、景觀多樣化,提升墓園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景觀效益。這就需要充分喚醒場地記憶,打造獨特的主題文化;多使用生態墓葬節約土地,降低成本;增加花卉植物,營造季相景觀。
研究結果可以為國內墓園景觀優化提供參考,提高景觀現狀分析的效率。但是研究結果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所選取國外墓園的成立時間較早,是在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建立的歷史悠久的墓園,而國內墓園多為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產物,這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今后可以選取國外更多現代化墓園進行補充研究,推動墓園景觀研究發展,建設更多具有獨特景觀的公共墓園。
參考文獻:
[1] 安泰.以八寶山人民公墓為例的公園化墓園設計[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4.
[2] 朱建寧.露天喪葬藝術博物館:巴黎拉雪茲神父墓園[J].中國園林,2009,25(3):1-5.
[3] 葉鶯,高翅.墓園發展概述[J].廣東園林,2008(3):18-21.
[4] 張文英.美國墓園的發展與演變[J].中國園林,2009,25(3):12-18.
[5] 黃麟涵.中國城市公共墓園景觀規劃設計初探[D].重慶:重慶大學,2011.
[6] 沈嵐.拉雪茲神父公墓影響下的美國鄉村墓園[J].中外建筑,2015(1):69-71.
[7] 胡敏嫻.城市墓園景觀設計初探:以斯德哥爾摩森林墓地為例[J].大眾標準化,2019(18):146-147.
[8] 張瀟涵.西方墓園植物配置方法啟示:以斯德哥爾摩森林墓地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8(8):115-116.
[9] 劉成玉,李錦馨.城市墓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7,33(12):127-131.
[10] 郝錕.中國現代公共墓園規劃及景觀設計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6.
[11] 黃席婷,趙天宇.從土地集約的視角探討城市墓園規劃[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0.風景園林規劃).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383-389.
[12] 崔學森.現代陵園規劃設計淺談:上海福壽園設計實踐[J].園林,2005(8):26-29.
[13] 會昭燏,張彬.南京牛首山南唐二陵發掘記[J].科學通報,1951(5):496-505.
[14] 孫俊橋,安力加,余佳潔.現代城市墓園景觀設計升級與優化策略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30(5):121-126.
[15] 陶思炎.中國都市的墓制走向[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74-80.
[16] 張麗麗.中國殯葬制度演進的經濟學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20.
[17] 莫彤,鄧穎,李新民.中西方園林游憩觀的發展及比較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3(2):90-92.
作者簡介:盛璐(2001—),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