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老年人的需求越來越多樣,這使得養老問題成了嚴峻的社會問題。如今,我國的養老情況不理想,主要任務只是給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沒有專職的社會工作者和專業的介入方法,活動內容也十分單一。精神照料相對缺乏,無法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這也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無法達到預期水平。調查研究表明,老年人存在負面情緒困擾、無力感驟增、與子女產生矛盾沖突、參與社會活動較少導致與社會嚴重脫節等問題。文章運用藝術治療的專業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夠為老年人目前面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藝術治療;老年人;老年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D669.6;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4-0-03
0 引言
老年社會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利用專業的社會工作理論、科學的專業服務方法,幫助老年人順利地解決生活中面臨的難題,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幫助,提供情緒價值和精神慰藉,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其有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身體安度晚年[1]。藝術治療是以音樂、舞蹈、戲劇、詩詞等為表現形式的藝術科學。藝術治療理論認為,藝術治療就像藝術教育一樣,使用的藝術方法和專業技巧、治療的過程、內容和聯想都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服務對象解決內心沖突、精神困擾。在老年社會工作中,要通過開展藝術治療相關活動,了解和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狀態,增強他們的基本生活能力,促進老年人的人際交往,使老年人擺脫無力感和無助感,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使其更好地適應晚年生活。
1 老年人存在的問題
1.1 情緒消極
老年人在步入晚年生活后,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會由此感到不適應,經常出現自責、沮喪和絕望等情緒。老年人認為自己一天只會吃飯、睡覺,手腳不靈活,不再有社會價值,又帶著一身病痛,整天與藥為伴,不僅自己痛苦還浪費錢,加重了子女的負擔。
1.2 無力感和無奈感強
無力感的產生和環境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所有有生命的事物都會受環境的影響。老年人表現出來的無力感,也是在他們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在他們沒有辦法選擇環境或改變環境的時候,無力感便隨之而來。由于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體力、腦力等不斷下降,老年人漸漸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一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家人或者護工照料,這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照顧自己,從而產生喪失生活主動權的情緒意識。老年人的需求更加多樣化,也更具有層次性[2]。有的老年人表示自己的生活圈子被限定在家里,或者只在家周圍活動,感到無比乏味,不像以前年輕的時候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覺得自己活得憋屈,感受不到生活的希望與美好。
1.3 與子女之間存在矛盾沖突
人是獨立的個體,但又是群居動物,都有情感需要,離不開人際交往。對于年邁的老年人來說,情感需求的滿足與找到精神寄托顯得尤其重要。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決定了人們的情感滿足來自家庭,主要是配偶、父母、子女給予的。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的情感需要很大一部分是寄托在子女身上的。有調查表明,許多老年人與自己的子女關系并不好,甚少溝通甚至從不聯系;有的老年人為了不麻煩子女,經常隱瞞自己的病情;還有的老年人認為子女去外地打工是為了拋棄自己,不管自己,并因此記恨子女,經常與子女吵架,這導致其與子女存在嚴重的沖突。
1.4 參與社會活動少,與社會嚴重脫節
人只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才能讓自己活得有價值。老年人也一樣,只有參與社會活動,才能以新的角色代替之前的角色。但是,有研究表明,只有極少數老年人會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因為有些老年人對社區舉辦的活動采取不接受、不支持的態度,有的老年人從不參加或者只是偶爾參加社區活動。老年人不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只會進一步加速老化,如果每天待在家里,不出去與人接觸,就會漸漸被社會拋棄,還有可能憋出一身病來。與人交往可以鍛煉腦力,保持身心愉悅,有了好朋友的支持,生活也會充實許多。但是,有的老年人仍然表示自己身體不好、年齡太大,不想瞎折騰;還有的老年人表示自己會在社區活動中成為別人的累贅,被別人嘲笑和嫌棄,怕被別人說自己沒有用,索性就把自己排除在社區活動之外。
2 藝術治療介入老年社會工作的實務過程
2.1 繪畫之美
通過了解老年人的藝術興趣,增加他們參與活動的次數。社會工作者通過簡單介紹顏色與內容的搭配技巧,讓老年人掌握基本的繪畫技巧,鼓勵他們臨摹喜歡的圖片,或者自由創作,體會到藝術帶來的樂趣,緩解負面情緒給帶來的困擾,改變對生活的消極態度。老年人欣賞自己創作的作品,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認可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和效能感。展示作品還有利于老年人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滿足情感需求,良好的表達與溝通也能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互相欣賞彼此的作品,能夠讓老年人感受到藝術的美好,提高在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
藝術治療理論認為,不同的繪畫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同服務對象的情感需要和真實的心理世界。老年人參與繪畫活動,能夠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重新認可自己的能力,從而使負面情緒有所改善,減輕內心的孤獨感和無力感。另外,治療理論認為創造性是人類與生俱來且不斷提升的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自我掌控的能力。繪畫治療活動不僅能增強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使其重新掌握生活的自主權,還能讓他們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新生活。
2.2 音樂之聲
社會工作者可以播放舒緩美好的輕音樂,讓服務對象閉上眼睛去聆聽、去感受,想象自己是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放松自己的身心,盡情地享受音樂帶來的愉悅之美。社會工作者可以邀請服務對象分享聽完音樂的感受,從而和老年人建立起良好的關系;還可以邀請服務對象獨唱一曲,讓他們一展歌喉,增強自信心,緩解無力感,增強效能感[3]。另外,也可以通過大合唱來營造團隊氛圍,挖掘服務對象的潛能。社會工作者要向服務對象傳授歌唱技巧,使其更直觀地感受到大合唱的力量,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與集體凝聚力。這可以為他們提供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系統,組織大合唱表演,邀請服務對象的家屬前來觀看,可以促進服務對象與家人之間的互動,實現良好的溝通,使其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心與家庭的溫暖,修復老年人和家人之間的關系。
有專家表示,老年人學習音樂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利于產生積極情緒。藝術治療理論認為音樂療法通過關注老年人的內心世界,讓老年人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與熱情。藝術治療活動能緩解老年人緊張、焦慮、沮喪等消極情緒,加強其與家人之間的溝通,緩和沖突,讓他們收獲愛與溫暖。音樂治療活動不僅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參與社會活動的途徑,增強其與社會的互動聯系,而且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使身心都保持愉悅的狀態。
2.3 巧手創作
首先,讓服務對象在制作完成的作品中,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一個想要制作或者模仿的手工藝品,從而激發服務對象對藝術的興趣,更好地提高他們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其次,社會工作者要組織好服務對象,認真負責地為他們講解制作手工藝品的方式方法。獨立制作手工藝品既能鍛煉老年人的腦力與手指的靈活性,又能讓他們看到與日常生活不一樣的美。最后,社會工作者要將服務對象的作品收集起來并組織展演活動,同時邀請服務對象給大家分享自己選擇這個作品的原因,并對作品打分。這可以加深參與活動的老年人之間的了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開展手工創作活動,不僅可以幫助服務對象認識不一樣的手工作品,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能讓各個組員受到藝術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4]。邀請服務對象的家屬一起參與活動,有利于緩解其與家人之間的矛盾,老年人可以在活動過程中真情流露,加強與親人之間的溝通,表達出對親人陪伴的渴望與需要,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社會工作者要引導服務對象正確地看待自己,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累贅,而是社會中另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要加強老年人與社會的互動聯系,弱化老年人被孤立、被排除在外的孤獨感,增強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和積極參加活動的主動性,讓老年人學會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有能力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在開展手工創作活動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注重培養和增強服務對象的社會參與意識,讓他們對當今社會有更多的了解,改變其感覺自己被孤立的想法。人不可能孤立封閉地生存和發展,在人際交往中,朋友是不可或缺的。老年人參加社會活動可以認識新的朋友,這也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有了情感表達對象,滿足了精神需求。另外,老年人通過參與社會活動,與家人之間的關系逐漸緩和,感情也慢慢變好。服務對象能夠通過制作手工藝品,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一改自卑消極的生活態度,不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3 反思
藝術治療活動多種多樣,除了文章闡述的繪畫、唱歌和手工創作之外,還有書法、雕刻、器樂等類型。在以后的工作中,社會工作者應更加細致和專業,可以根據不同老年人的不同興趣愛好開展不同的活動。由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資源有限,其他活動沒能順利開展,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進一步增強藝術活動的多樣性,加入更多有趣的新元素,滿足不同老年人不同的精神需求,有效提高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重燃老年人對未來生活的熱情。
設計活動方案時要以老年人的需求為主,在開展藝術活動時一定要注意把控節奏,推進的節奏稍微慢些,這樣才能保證每個老年人都能跟上活動節奏,并樂于參與其中。社會工作者一定要全面掌握每一名服務對象的身體狀況,并且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這樣更有利于藝術活動的順利開展。另外,要倡導社區多舉辦老年人喜歡并且能夠參與其中的活動,調動他們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為了幫助老年人重新認識自我,重建自信,在藝術活動中,社會工作者要將老年人的手工藝品擺放在社區的展覽處,邀請專家對其作品進行點評,并給予肯定,增強老年人的自信。
選擇恰當的藝術活動環境。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社會工作來說,選對活動場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老年人開展的藝術活動需要專業的場所、濃郁的活動氛圍,開展繪畫活動應該選擇一個安靜、明亮、寬敞的活動室。還可以播放舒緩的音樂,讓老年人在活動過程中感到放松,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活動中。在本次實務活動中,也應該插入回顧生命這一環節,讓老年人分享自己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照片,社會工作者要慢慢引導他們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讓老年人獲得自我肯定。
4 結語
當下養老問題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文章主要分析老年人精神層面的需求,運用藝術治療理論的專業方法去介入解決。社會工作運用藝術治療的手段介入,能給服務對象創造一個充滿愛意的環境。對老年人來說,這既滿足了他們的精神需求,提高了生活質量,又給整個家庭減輕了負擔,實現了家庭和諧。藝術治療活動不僅實現了老年人的價值肯定,還可以讓他們獲得別人的認同,這對老年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的乏味、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空間的局限性等,會加重老年人的心理負擔,增強其無力感與孤獨感,甚至使其處于社會隔離和社會脫節的狀態,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養老質量。文章以藝術治療為手段,以社會工作者為媒介,通過藝術治療中的繪畫、音樂、手工創作等活動緩解老年人的消極情緒,釋放老年人生活中充斥的無力感與孤獨感,加強他們與子女的溝通,加強他們與社會的互動,從而擴大社會支持網絡。此外,這還有利于改變老年人對生活的消極態度和悲觀情緒,使其重建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參考文獻:
[1] 黃耀明.社會工作在養老服務業中的作用[J].中國社會工作,2010(1):20-25.
[2] 李艷華.回應老年照顧的多元化需求:社工介入傳統機構的路徑[J].社會工作,2010(2):22-25.
[3] 呂麗娜.論音樂的功能作用[J].長春大學學報,2010(3):121-123.
[4] 陳池瑜.藝術的文化參與和精神審美功能[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6):52-58.
作者簡介:楊興梅(1998—),女,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社區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