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琴
曾任山東海洋學院院長的文圣常院士,是我國著名海洋學家、教育家。
1946年,文圣常赴美進修。從機械工程學系畢業的文圣常,本是以飛機修理廠工作人員的身份,赴美國航空機械學校進修的。在開往美國的輪船上,第一次出海的他,感受到了海浪的威力:“一萬多噸的船在海上就像一片樹葉一樣漂浮,如果能把這些能量利用起來,一定是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從天空到大海,從工科到理科,文圣常一個突生的念頭,讓他的人生出現了大拐彎。
在美國進修期間,文圣常一邊查閱海洋資料,一邊結合機械工程學科所長,在心中勾勒出一種開發利用波浪能的簡易裝置。回國后,他到重慶任教。教書育人之余,他將心中設計了無數遍的海浪動力裝置付諸實施——利用海浪的垂直運動獲得電力輸出,從而讓海上燈塔夜里也能發光,為海上船只導航。
據了解,當時建在陸地的燈塔上裝有航標燈,依靠陸地電力供給,而海上燈塔因為陸電送不上去,是沒有航標燈的。文圣常設計制造的波浪發電裝置,為海上安裝航標燈創造了條件。這項發明不僅在當時,即使現在依然具有應用價值。
回國后,文圣常進一步嘗試通過浮子來驅動水泵發電,但嘉陵江上的試驗效果并不理想,嘉陵江邊的風浪比起海浪畢竟是太小了,已經不能承載他的海浪裝置試驗,“到大海上去”,成了文圣常心中放不下的念想。
為了試驗,文圣常只要有機會到沿海城市出差,都會帶上他的“浮子”。“浮子的外殼是用白鐵皮包裹的,局部涂有紅漆。”手提“怪物”的文圣常,曾在北京車站引起警衛人員的注意,一番盤查,確認不是炸彈,才得以放行。那一次到北京出差,文圣常去了北戴河,海上試驗驗證了他之前的想法。
1952年,文圣常和青島相遇。在青島,他見到了我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之一赫崇本。當時,赫崇本正在為山東大學海洋學科的發展廣招人才。在雙方努力下,1953年,文圣常進入了山東大學。從此,文圣常猶如魚兒入海,在這所因海而生的校園里耕海踏浪,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開創性的海浪科研成果。
來到山東大學(1958年山東大學主體遷往濟南,以留在青島的海洋系、水產系、地質系、生物系等為基礎,于1959年3月成立山東海洋學院。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編者注)的文圣常,最初面臨的挑戰,是從工科領域的機械工程向理科領域的海洋科學轉型。他給自己制訂了龐大的基礎理論學習計劃,在那段時期,他讀書甚至比大學期間還要努力。1953年,他發表的《利用海洋動力的一個建議》,成為我國學者最早探討海浪能量利用的學術文章。20世紀80年代,文圣常在原有基礎上,引入新的參量,推導出“理論風浪頻譜”。1991年,文圣常計算出方向譜,在第20屆國際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學術會議上,得到與會學者的高度評價。
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進程的加快,資源開采、航運貿易活動與海洋的聯系更加緊密。提供準確、及時的海洋環境預報,以保證海上作業的安全和效益,顯得十分迫切。1986年,我國啟動了“七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海洋環境數值預報。文圣常承擔了海浪數值預報方法研究工作。5年后,文圣常帶領團隊研發的“新型混合型海浪數值模式”,不僅有效克服了當時我國計算機運行水平較低的困難,而且使我國的海浪預報模式從傳統的經驗預報,邁向了數值預報。
一個人,一件夾克衫,一個公文包,從青年到壯年,直至老年,總是一邊思索一邊行走在通往實驗室的小路上……這個場景,是中國海洋大學幾代人的記憶。文圣常是中國海洋大學歷史上的第一位院士,也是該校第一位博士生導師。這條小路,被稱為“院士小路”。
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位海洋學博士孫孚、氣象學家王斌等,皆是文圣常的學生。文圣常誨人不倦,桃李遍天下。他用獲得的“何梁何利獎”獎勵金和自己平生積蓄捐資設立的“文苑獎學金”,是中國海洋大學學子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目前已頒發22屆。文圣常情系桑梓,捐資在河南光山縣建設的“海洋希望教學樓”,至今依然是磚橋鎮初級中學的標志性建筑,激勵著代代學子從這里揚帆遠航。
中國海洋大學宣傳部部長陳鷟記錄了一則文院士的趣事:在某一年的新春團拜會上,文圣常即興發言,對海大的校訓“海納百川,取則行遠”進行了拆分解讀:“海大有容,納賢禮士,百舸揚帆,川流不息,取經求法,則明理析,行云流水,遠無不及。”八個字的校訓經他一拆解,充滿了哲理意趣。
進入新世紀,文圣常退居二線,但學報的編輯工作仍由他負責。特別是在他的努力下,2002年4月《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英文版)》創刊號面世。剛退居二線那會兒,文圣常堅持步行上下班,上午、下午、晚上,“三班”下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后來在學校領導和同事的勸說下,“三班”改成了“兩班”。再后來,文圣常接受了腳踝部手術,走路、上下樓變得更加吃力,被迫由“兩班”改為“一班”。接下來,由于健康狀況進一步下降,只好在家工作。他每周都會按時把學報送來的稿子修改好,從未耽誤刊物出版工作。寒來暑往,文圣常伏案審讀著各地投來的稿件,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文圣常不大喜歡過春節,他說:“我真是希望一天都不休的。但考慮到如果有人看見我在春節還在工作,一定會認為我有精神病,我還是忍耐三天吧。”大年初四,他會準時坐在辦公室里。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王宣民記得,有一年,一個青年學生在下班的路上跟著文先生,向他請教,是什么力量支撐他兢兢業業、勤奮工作的。“作為一個人,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在于有精神上的追求。我們不否定物質的重要,但精神上的追求更重要,更有價值。一個人生下來,就得到前人知識的恩惠,是負了前人債的。就是從普通人的狹義上講,也應該有還債的意識、回報社會的意識。何況我們作為科研工作者,應該有更高一層的境界,不僅有負債、還債的責任感,還應該像居里夫人那樣,無私地奉獻自己,獻身于科學。”這就是文圣常的回答。
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并稱“兩院院士”。 文圣常是為數不多獲得此榮譽的人。
2022年3月20日,青島,101歲的文圣常院士走了,大海、清風與他永伴。文圣常院士為國家科教事業奮斗奉獻了一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先生”。他的崇高品格、杰出貢獻,將永遠為中國海洋大學師生、校友和我國海洋科教界同人所共同景仰與銘記。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