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一串》是由B站和旗幟傳媒聯合出品的美食紀錄片。截至目前,節目已播出三季,無論是播放量還是評分均遙遙領先同類作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美食紀錄片的創作帶來諸多機遇與挑戰。文章從敘事視角、敘事結構、敘事空間及敘事語言四個方面,探究《人生一串》的敘事策略,以期為其他新媒體紀錄片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紀錄片;新媒體;敘事策略;《人生一串》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1-00-03
2012年,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一經推出便引爆互聯網,獲得觀眾一致好評,相關話題熱度持續發酵,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渡嗉馍系闹袊肪赖囊曈X呈現、巧妙的敘事方式、細膩的情感傳達讓紀錄片導演們嗅到了美食紀錄片的發展前景,《老廣的味道》《尋味順德》《味道云南》等好評如潮的作品先后出現。
隨著大眾傳播的發展,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的新媒體迅速發展。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瀏覽信息的時間更加碎片化,并且更傾向于在移動端獲取信息。這對美食紀錄片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傳統美食紀錄片的敘事方式已經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
2018年,旗幟傳媒聯合B站出品了燒烤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節目團隊搜尋了500多家具有傳奇色彩的燒烤攤,足跡遍布全國30多個城市,以展現中國獨有的人間煙火味和市井氣。截至目前,節目已播出三季,B站累計播放量達4.5億次,豆瓣評分分別為8.9分、8.5分、8.5分,無論是播放量還是評分均遙遙領先同類作品。本文對《人生一串》系列節目敘事策略的靈活運用及效果進行分析,以探討新媒體語境下美食紀錄片的發展趨勢。
1 敘事視角
傳統紀錄片通常采用宏大的敘事方式,但在新媒體的影響下,當前的紀錄片更關注個體的心理、生存及價值觀。要使紀錄片充滿人文關懷,必須從平民視角出發,同時使觀眾獲得心理認同,紀錄片題材的選擇和作品的呈現要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新媒體時代追求“內容為王”,作品表現的內容不僅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還要在平凡中找到典型的人或事,滿足觀眾心理認同的需求。
《舌尖上的中國》的大火,使國內美食類紀錄片井噴式增長,其中大多呈現某一地域的美食。這類紀錄片多將飲食與城市的文化底蘊相結合,講究厚重的歷史感,表現形式上則追求大氣磅礴。而《人生一串》卻另辟蹊徑,將鏡頭轉向廟堂之下的尋常美食——燒烤,正如節目開篇解說詞所說,“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由于燒烤和夜宵息息相關,因此這個話題總能讓人放下戒備,回想起和三五好友圍坐在烤爐邊,品嘗美味的烤串和啤酒的情景,從而快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節目運用豐富的鏡頭語言記錄烤品的生命軌跡,如第三季第一集《地不地道》記錄了小欖燒烤師傅老胡烤制脆肉皖的過程,包括老胡在市場挑選食材、產地喂食、試脆、上烤架、食客點評等鏡頭,一系列真實的跟拍帶領觀眾一層層揭秘老胡烤架上脆肉皖爽脆可口的原因。
同時,節目也關注普通人的故事。如果說美味的燒烤是《人生一串》的“主食”,那么燒烤人的故事便是豐富的“調料”?!度松淮肥艿酱蟊娮放醪粌H在于鏡頭里的美食,更因其呈現了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節目中,有人講述愛情故事,有人講述創業歷程,有人講述輝煌的過往。美食與人生經歷的結合,極易打破節目與觀眾的壁壘,從而引發觀眾情緒共鳴,使節目收獲良好的傳播效果。
2 敘事結構
新媒體、移動端的崛起為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6%[1]。隨著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受眾的收看方式、媒體使用習慣及審美趣味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度松淮窋z制組抓住這一機遇,在敘事上主要采用了以下兩種更適合新媒體平臺傳播的結構方式。
2.1 平列結構
平列結構是電視紀錄片各個結構單位保持平行、并列的空間關系的一種結構思維方式[2]。不同于電視美食紀錄片宏大又完整的敘事結構,新媒體平臺上線的《人生一串》每一季有六集,每集時長為40分鐘,包含4~5條故事線,每條故事線都相互獨立、相輔相成,最后匯集為同一個敘事主題。例如,第三季第五集《風情調味》,分別講述了中衛張記燒烤、吉林臨江八毛擼燒烤、老南寧紫蘇假簍燒烤、重慶老埡口燒烤四家燒烤店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呈現了不同的烤品、烹飪方式、燒烤人和食客,但片子結尾的總結都指向了燒烤具有特色調味料這一敘事中心。這種碎片化的敘事結構,使觀眾不需要特意留下空白時間段收看,等車或吃飯時,幾分鐘就可以在移動端看完一個故事。
2.2 雙線化結構
《人生一串》采取的是“美食制作+人物故事”的主副線結合的敘事方式。例如,第三季第一集講述山東淄博燒烤時,先后拍攝了芽蔥的選購、五花肉的切片、小餅的制作,所有食材準備完畢后,旁白“先放芽蔥、再放五花、擠上辣醬、卷成筒狀、霸氣地擼下鐵簽,如此整合、才夠淄博”,把烤肉卷餅的食用步驟描述得十分清晰,令人食欲大開。之后再將鏡頭轉向深夜圍著餐桌聊天的老單夫婦和徒弟們,徒弟知道父母工作不易想早點打工掙錢的念頭令觀眾動容。樂山農家姐妹經營20年的月牙山燒烤,既是西南交大學子的夜宵基地,也是畢業后的青春追憶;勐海百旺燒烤店老板“蘸水女王”紅梅通過自制蘸料,最大限度地刺激食客的味蕾,有時閉店后也會與各家老板另開一桌暢,談流逝的光陰;宜昌茄子妹與覃哥因燒烤相愛,凌晨小兩口忙活完,也會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熱乎的紅油小面。美食為主、故事為輔的設計,使《人生一串》觀眾看的是美食,品的卻是人生滋味。
3 敘事空間
在美食紀錄片領域,影像的空間敘事研究能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意義,而空間敘事的新角度也對表達當下社會審美思潮的深層含義具有重要作用[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觀眾對城市的歸屬感使空間成為美食與人文情懷之間的重要支點。新媒體時代的觀眾不僅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還是主動的信息發布者。熟悉的場景、喜歡的題材、優質的內容無疑會調動觀眾的情緒,使其產生與他人分享的意愿。
《人生一串》的拍攝地具有顯著的“接地氣”特征,制作團隊為了展現全國燒烤文化的多樣性,拍攝了四川、重慶、洛陽等地數百個燒烤攤,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例如,第三季第一集《地不地道》介紹了吉林延吉的好牛燒烤店,開篇用一組鏡頭簡單直接地表現了這座城市:來來往往的出租車、延吉大學對面的彈幕墻以及滿大街的韓語標志。此時解說詞補充道,“這里的出租車曾在電影里拉客,下車后漫步街頭,招牌充滿誘惑”,從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角度出發,闡釋了延吉這座城市的特點。隨后,主人公金社長的獨白引出后面的故事,自助燒烤形式、烤肉前的特色開胃小菜、延邊黃牛等,都是對延邊燒烤文化特色的呈現。地域化的展現方式,既迎合了觀眾的好奇心,又增強了紀錄片對觀眾的吸引力。
由于燒烤自身的特殊性,大部分受訪店鋪位于城市的邊緣、不起眼的街道邊、校門外,但這些店鋪有著共同的特征,即經營時間少則十幾年,長則幾十年,當他們多年積累下來的固定食客看到熟悉的店鋪在畫面中一閃而過時,回憶便瞬間被勾起。例如,在第一季第六集揚州商老三的故事中,商老三在揚州中學對面擺了13年燒烤攤,用美食送走了一屆屆畢業生,學生稱他為“校外輔導員”。解說詞也調侃道:“校長是誰他們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不認識商老三,那一定是枉做了揚中人?!痹凇度松淮风R頭下,那些已是中年的食客曾經都是揚州中學的學生,比起坐在店里,他們更習慣坐在路邊,吃著燒烤,回憶學生時代。遠在他鄉的游子看到這個片段,自然會回想起學生時代下了晚自習擼串的記憶,思鄉之情噴涌而出。
縱觀《人生一串》三季,制作團隊一直注重表現生活化的場景,通過一個個充滿人間煙火氣的鏡頭,喚醒觀眾腦海中的記憶,從而引發情感上的共鳴。
4 敘事語言
4.1 畫面語言
4.1.1 特寫鏡頭突出細節
與動輒五六十寸的電視機相比,移動設備的視覺局限在于觀看大景別鏡頭時體驗不佳,畫面細節信息獲取困難。具體而言,大屏幕關注大場景帶來的視覺震撼,而小屏幕的優勢在于畫面細節帶來的心理觸動[4]?!度松淮飞朴谶\用大量特寫鏡頭突出食物質感,抓住人物面部特征,從而吸引觀眾眼球。例如,第三季第二集《吃個新鮮》拍攝了幾組食客吃烤塞脾的嘴部特寫鏡頭,牙齒用力撕咬的畫面讓觀眾好奇吃烤塞脾到底要使出多大的勁。將油膩的烤肉粗魯地塞進嘴里等特寫鏡頭可能并不美觀,但“吃”本就不是多美好的動作,吃食永遠是人類最基本和原始的欲望,因此,吃的欲望和美觀,本就是矛盾的。
《人生一串》運用大量特寫鏡頭,不斷勾起人的欲望,使其在眾多美食紀錄片中獨樹一幟。另外,特寫鏡頭可以最大限度地弱化環境,聚焦重點。與一般美食店的場地不同,《人生一串》受訪者所經營的店鋪多是破舊雜亂的蒼蠅館子或燒烤攤,環境較差,因此,攝制團隊更多地將鏡頭聚焦在美食上,去除多余部分,使受眾食欲大開。
4.1.2 主觀鏡頭增添趣味
所謂主觀鏡頭,是一種模擬畫面主體(可以是人、動物、植物和一切運動物體)的視點和視覺印象進行拍攝、表示片中角色觀點的鏡頭[5]。《人生一串》系列紀錄片運用了大量的主觀鏡頭,這種新奇的視點更容易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調動觀眾的情緒。例如,在第一季第二集《比夜更黑》中,燒烤師傅小軍拿著烤蛾子對著鏡頭問要不要吃時,攝影師拼命搖頭拒絕,像極了觀眾面對 “黑暗料理”時內心的真實感受。再如,第二季第三集《吃不吃辣》有一組鏡頭展現了袁師傅手工搗辣椒的畫面,攝制組將攝像機綁在搗辣椒的木杵上,攝像機隨著袁師傅的動作上下起伏,記錄了辣椒的變化過程。這種出人預料的視覺效果,能給觀眾以身臨其境之感,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4.2 聲音元素
4.2.1 解說詞
紀錄片的解說詞不僅是對畫面信息的補充,也在全片中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傳統電視紀錄片在制播模式的限制下,解說詞的創作追求嚴謹規范。但《人生一串》作為新媒體平臺上線的美食紀錄片,受眾多是年輕人,更開放包容,因此,解說詞在創作和配音上有了更多可能。
《人生一串》整體的解說詞風格幽默風趣,偶爾帶著一絲調侃,恰到好處的時候來上兩句抒情,既能挑逗味蕾,又能激發情感。例如,在第三季第一集淄博燒烤的故事中,為了表現面餅的彈力,文案這樣描述:“用自然發酵的老面做酵母,揪起來能與蘋果肌共振,韌性十足。”類似的語句還有“大綠棒子小燒烤,一世兄弟跑不了”“青春是一個漸行漸遠,卻又不斷返回的地點”等。這些詼諧幽默又帶有一絲哲理的文案,體現了創作者對受眾的深入了解。
此外,解說詞的配音是《人生一串》的另一大亮點。不同于以往美食紀錄片選用字正腔圓的配音演員,《人生一串》的配音演員是節目總導演陳英杰,他的聲音沙啞低沉又略帶滄桑。這種“老炮兒”式的解說,仿佛是燒烤店的老板在講述故事,讓觀眾一聽就能產生食欲。此后,陳英杰的聲音也與該紀錄片緊緊綁定在一起,成了其特色標簽。
4.2.2 配樂和同期聲
在《人生一串》中,優雅、有趣的配樂,恰到好處的畫外音,渲染了情緒,烘托了氣氛,有效增強了節目的傳播效果。例如,啃豬頭瓣配上巴赫G大調提琴組曲,蝦哥烤小龍蝦時響起游戲的背景音樂,艾散江大叔提著刀走向牛羊時響起《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交響樂,這給充滿煙火氣的片子增添了不少趣味,實現了雅俗共賞,呈現出一場極致的視聽盛宴。
所謂同期聲,是指在拍攝過程中與畫面同步記錄下來的和事件相關的人聲與現場音響[6]。在《人生一串》中,同期聲主要有以下兩個作用。
第一,增強真實性。片中描述食物、講述人物故事的解說詞,對展現人物情感和思想變化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單一的解說詞有一個無法克服的缺點,即真實性不足。因此,《人生一串》除了采訪主人公,還采訪了其家人或店里食客,通過對多個人物的采訪,將主人公表現得更真實立體。此外,節目的采訪還具有個性化特色,節目拍攝地遍布天南海北,受訪者在采訪時大多說自己家鄉的語言。一方面,受訪者在面對鏡頭時說方言更容易表達自己的內心;另一方面,觀眾在觀看時,聽到熟悉的方言更容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創作者抓住這一點,展現出了不一樣的地域特色和相同的真實情感。
第二,增強現場感。同期聲的優勢在于能夠對現場音響進行真實還原。美食紀錄片對現場環境音的還原包含食物制作的聲響、食客品嘗烤串的撕咬聲和咀嚼聲等,對這些聲音的準確捕捉,能夠逐步引導觀眾沉浸在相應的場景中。以第一季第三集茄子妹燒烤的故事為例,茄子妹在蒜蓉茄子上臥一個生雞蛋,借助炭火熏到半熟,溫泉蛋烤茄子的特寫鏡頭,搭配雞蛋“咕嘟咕嘟”的現場聲,為觀眾奉上極佳的聽覺體驗,很多觀眾看到這個片段時直呼“看餓了”。
5 結語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文藝作品的內容語態和形式演繹,《人生一串》直擊觀眾,以平民化視角將鏡頭聚焦“燒烤”這一大眾耳熟能詳卻又容易忽視的美食,將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燒烤故事融合在一起,同時其敘事視角、敘事結構、敘事空間和敘事語言符合新媒體時代年輕觀眾的收看習慣和審美習慣,為整個紀錄片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n4/2022/0914/c88-10226.html,2022-08-31.
[2] 蔡之國.論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15(6):8-10.
[3] 高嘉瑋.中國美食紀錄片空間敘事創新的探討:以《風味人間》為例[J].今傳媒,2019,27(11):110-112.
[4] 沈飛女.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策略:以《人生一串》為例[J].聲屏世界,2020(8):72-73.
[5] 吳曉麟,劉馳.新奇的視界:不容忽視的主觀鏡頭[J].東南傳播,2007(3):131-132.
[6] 李曉峰.用話筒記錄 用聲音述說:淺談電視紀錄片中同期聲的敘事功能[J].電視研究,2003(6):67-68.
作者簡介:孫浩(1997—),男,江蘇鹽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