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接收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斷更新變化。對于藝術來說更是如此,以舞蹈藝術的展示形式為例,其已經逐步完成了從電視舞蹈向新媒體舞蹈過渡的轉變。傳統的舞蹈藝術也借由新的傳播媒介展示,通過不斷革新適應時代發展,促使舞蹈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活力,實現藝術形式的發揚與傳承。
關鍵詞:媒介融合;電視舞蹈;新媒體舞蹈;舞蹈藝術
中圖分類號:J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4-0-03
舞蹈藝術的表達不能脫離時代的發展。傳播媒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不斷進步,當前新媒體格局已經逐步形成,傳統媒體正受到強烈的沖擊,當前的媒介正處于深度融合中。而舞蹈藝術也正在通過互聯網技術優化創新,在追求自身完善的基礎上,碰撞出新的火花,促使舞蹈藝術完成從電視舞蹈向新媒體舞蹈的過渡。
1 電視舞蹈與新媒體舞蹈的主要內容
電視舞蹈是在電視傳媒興盛時走進人們視野的藝術形式,是將舞蹈藝術與電視蒙太奇語言結合的藝術作品。電視舞蹈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利用電視媒體持續將作品呈現給觀眾。此外,電視舞蹈不僅能夠完成現場直播、數字模擬再現,還能實現屏幕內外的藝術交流,實現最初意義上的不直面就能夠呈現。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到21世紀初,不少電視頻道都制作了舞蹈相關的電視節目,這類節目帶動了舞蹈文化走向基層,讓這種束之高閣的高雅藝術逐步為大眾了解和接受,在走進大眾視野的同時也拓展了自身的表現范圍。與此同時,除了電視節目之外,舞蹈藝術還借由紀錄片、舞蹈片的形式融入各個媒介領域,促使舞蹈成為更加大眾的藝術類型。
新媒體舞蹈模式是在2016年以后,隨著新媒體的普及才逐漸發展出來的形式,新媒體以“互聯網+”的形式融合了多種藝術類型,能夠融合舞蹈動作、音樂以及視覺效果,同時還能夠引領舞蹈進一步形成更加直觀的交互模式,打造多元化、大眾化的舞蹈藝術發展平臺。吸引更多的受眾和創作者,從而拓展舞蹈創作與表達空間,帶給人們更加豐富的視聽體驗[1]。
舞蹈創作是在舞者主觀意識的基礎上,借用身體來描繪客觀事物運行的狀態。傳統的舞蹈表演需要結合舞者的身體和簡單的工具,但是在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編排人員可以讓舞步更具有現代感和沖擊力。如果說電視舞蹈創作的思維模式是經驗和直覺,那么新媒體舞蹈則更具人性化和個性化,相關人員充分考慮觀眾的審美取向,利用編舞軟件按照既定的程序設計,創造更好的視覺和聽覺效果。在預先設定的程序下跳舞時,可以快速轉換舞臺結構、聲音燈光、服飾妝容等,避免因出現較大時間差而影響觀眾的觀感體驗。
另外,編排新媒體舞蹈還應用了3D技術,可以利用交互式投影技術、燈光布置、LED顯示屏等達到更震撼強烈的舞臺表演效果,突破相關的限制和桎梏,既能讓表演者在現實世界和虛擬空間中靈活穿梭,又能有效彌補遠距離錯位時間差之間的空白,進而使新媒體舞蹈創作更具有創造性和情感性。
此外,在利用新媒體技術的時候,背景音樂的加持可以產生交互環繞的效果。例如,通過計算機技術合成和編輯雨水聲、腳步聲等信息元素,還可以無縫銜接自己需要的聲音,打造與舞蹈意境相匹配的聲音氛圍。
2 電視舞蹈與新媒體舞蹈主要應用范圍
專業的舞蹈工作者早就意識到了當前舞蹈藝術的變化趨勢,并且對未來舞蹈的發展進行了預測。其中,新媒體技術是推動舞蹈藝術編導發展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當前能夠通過軟件技術呈現更具有互動性的舞蹈表演,信息化技術的輔助也能夠展示更加新穎、多元化的舞蹈類型,人們不必直面舞者也能夠有效鑒賞。數字化技術的引入使新媒體舞蹈發展更為迅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人們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平臺不受時間、地域限制地欣賞甚至學習相應的舞蹈。新媒體時代,舞蹈藝術也開始轉型,舞蹈藝術的創新不僅限于技術層面,還要面對技術改革之后的挑戰。
傳媒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當前新媒體舞蹈藝術表現形式的拓展。一方面,技術的發展促使舞蹈表演的舞臺發生了變化,推動舞蹈藝術的創作技術不斷革新;另一方面,舞蹈藝術的發展以創作為基石,新媒體技術給予了舞蹈藝術更加廣泛的創意來源。從廣義角度來講,藝術本身就需要實踐的沉淀,不斷更新發展,從而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自我審視,實現更加全面的發展。舞蹈藝術最初是一種社交手段,虛擬技術的發展提升了人與人之間藝術交互的質量,奠定了當前舞蹈藝術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趨勢。
當前的互動技術、游戲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動畫技術以及影像的合成技術在不斷發展,新媒體能夠融合不同技術,促使當前的舞蹈藝術表演形式更加多樣,尤其是在表演舞臺上,全息投影技術、3D虛擬建模技術都實現了舞蹈表演在現實與虛擬上的交互。傳統的舞臺模式要么是直觀的現場演出,要么是在電視上呈現較為平面化的音像資源,但是現今在大型舞臺上能夠通過新媒體技術實現多種演出模式的融合,可以通過動態背景、聲光變化形成獨特的舞臺效果。同時,現在的表演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以直播為代表的舞蹈藝術形式表達,可以使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舞蹈藝術的內在魅力。
以虛擬投影為例,不少舞臺呈現都應用了數字技術,比較成功的案例是日本的虛擬偶像——初音未來。在初音未來的演唱會中,利用虛擬投影的方式在舞臺上構建虛擬現實人物,其不僅能夠現場演唱歌曲,還能夠展示舞蹈。同時,這種虛擬投影能與現場觀眾互動,實現了全面的舞臺表演,進一步推廣了互動舞蹈表演的形式。此外,虛擬投影技術的應用讓舞臺藝術涵蓋的內容更加廣泛。除了單純的舞蹈之外,虛擬投影技術還能完成真人與虛擬人物之間的配合,促使舞臺效果更加豐富多樣,呈現出更加立體與多樣的舞蹈藝術形式[2]。
3 當前新媒體中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
傳統的舞蹈藝術表現形式較為單一,主要局限于舞臺上的展示。觀眾的欣賞活動也局限在劇場的舞臺下,觀賞角度受限。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通過電視、電腦以及手機等設備觀賞舞蹈藝術,打破了傳統欣賞媒介的壁壘,同時還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篩選想觀賞的舞蹈類型。除此之外,舞蹈游戲也在不斷演變,從最初能夠連接電視機的跳舞毯,到使用電腦玩耍的勁舞團等游戲,到當前應用游戲掌機配合健身環進行舞蹈3D模式演練,人們不僅能夠親身體驗到舞蹈的魅力,而且還能在跳舞過程中分辨出不同舞種的特征。
從舞蹈傳播的技術層面來說,當前的新媒體給予了舞蹈發展更加廣闊的空間,促使舞蹈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擁有亦真亦幻的舞臺,同時極大地豐富了整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表演過程中,舞者可以進行多元化表演,也能夠采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展現舞蹈想要表達的深刻內涵。新媒體的互動性方便了對舞蹈的解析,更多觀眾能夠直觀地觀賞舞者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而采用虛擬場景能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既視感與在場感,不僅增強了舞蹈表演的趣味性、互動性以及真實感,還提升了舞蹈藝術的張力[3]。
新媒體的發展給予了舞蹈更加碎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本質上,舞蹈藝術組成的元素較為單一,一般都是以符號化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且不少的藝術作品都是以一種非邏輯性質的視覺觀感呈現出來的。但是在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當前許多舞蹈創作較為碎片且具有不連貫性,憑借后期剪輯也能夠獲取新的生命,形成更符合舞蹈藝術情感表達要求的舞蹈作品。
同時,新媒體對舞蹈藝術編排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創作者將舞蹈內容疊加起來,不是單純、完全依賴舞蹈的傳統語言傳達情感,而是展示了一種更具有生命力的舞臺表現模式,將動畫、虛擬人物、虛幻背景等各種藝術類型與舞蹈藝術相結合,擺脫了人類形體上的一系列限制,從而把相關舞蹈藝術表現投射在更廣泛的領域中,不僅能夠投射在游戲、電視動畫中,還能融合虛擬角色和現實舞者,做出更多元化的處理,形成更引人入勝的藝術表達形式。
從創作角度來說,傳統的舞蹈需要創作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創作過程中也需要不間斷地調整。但由于當前新媒體技術手段的支持,舞蹈不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呈現模式上都能實現多元化的融合,其對舞蹈藝術發展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力。新媒體技術給予了舞蹈展示更廣闊的平臺。在國際舞蹈大賽上,不少具有先鋒精神的舞者也開始應用新興技術,創造更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舞蹈表演,以科技元素的疊加、融合豐富舞蹈藝術內容[4]。
4 媒介融合下電視舞蹈向新媒體舞蹈的轉變歷程
《21世紀的21個大趨勢》詳細介紹了舞蹈發展的歷程,著重討論新媒體技術在舞蹈編排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當前,舞蹈影像學技術、互動平臺以及空間藝術表演為媒介融合創新背景的形成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技術接口,使科學技術引領下的舞蹈藝術呈現出新的特征。探究媒介融合下電視舞蹈向新媒體舞蹈的轉變歷程可以發現,舞蹈的主要流行趨勢重點體現在創作層面上的轉變和受眾群體身份上的變化。在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下,人類更新換代的理念靈活應用在電腦芯片上,煥發了舞蹈創作中新的活力。一方面,電視舞蹈和新媒體舞蹈的出現是與媒介技術相結合的結果;另一方面,隨著媒介融合大環境時代的到來,媒介技術逐漸成為舞蹈藝術創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虛擬編舞和數碼化被稱為“舞蹈與媒介技術的互動”。
4.1 新媒體舞蹈的多元化發展
舞蹈藝術和多媒體之間的融合使其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在計算機的虛擬場景中可以高效率地構建出虛擬舞蹈影像,簡化相關的試錯程序和流程,在合適的舞臺氛圍中充分體現表演的主題。
4.2 新媒體舞蹈的優勢
同電視舞蹈相比,新媒體舞蹈可以根據觀眾的審美傾向適度調整,從而更具準確性、針對性和深度性。同時,考慮到受眾群體獲得信息資訊的渠道較為廣泛和便捷,新媒介的出現能夠最大限度推動群眾進行非線性和“馬賽克式”的思考,加強受眾群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快速建立跨政治壁壘的國家化社區(地球村)。
互動性是新媒體舞蹈不同于電視舞蹈的一個新特征,它可以在傳統媒體的發展基礎上與觀眾進行雙向交互式的交流,尤其在多媒體互動技術的支持下,舞臺燈光、場景布置等要素的發展方向、空間結構以及表演節奏等方面都發生了時代性的變化。同時,在各舞者的配合下,新媒體舞蹈的出現可以給觀眾帶來視覺、聽覺等感官系統上的優化。另外,改造熒幕,可以采用鏡面幕的形式,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舞者的動作結合,拓寬舞臺整體表現空間,讓舞蹈的呈現效果更新穎、絢麗。屏幕舞蹈和舞臺屏幕是兩種不同的組合形式,經過前期的編排、中期的磨合、后期的制作,融合舞蹈中的各類型元素,最終形成一種較為獨特且有意義的行為表演藝術。
電視舞蹈的呈現依托狹窄的電視演播室,因此,在新媒體舞蹈形式出現后,“以鏡頭為目的”的舞蹈表演藝術得以發展。另外,舞蹈藝術形式融合新時代的交互表演(空間互動、舞者互動、投影互動)之后,新媒體舞蹈所包含的內容就更加廣泛、全面和新穎。例如,以“影子”為基礎的舞蹈節目《秋興》,它將數碼傳媒技術、音頻技術應用到了極致,再加上全息聲音和計算機機械的加持,高度還原了“對影成三人”的原型,在聲音、角色、舞臺場景的變換中形成一種浪漫、奇特的想象邏輯思維,并借由渲染、整理的表現形式引導觀眾捕捉詩情畫意和民族精神。新媒體舞蹈進入觀眾視野,能將舞蹈與信息技術的完美融合所呈現出的震撼效果和獨特魅力傳遞給觀眾,為舞蹈藝術的發展拓寬了前景。
5 結語
電視舞蹈到新媒體舞蹈的轉變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同時也是舞蹈藝術結合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前舞蹈藝術能夠借助新媒體的形式實現自身的演變,從技術層面實現商業化的運營,進而振興舞蹈藝術,創新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
參考文獻:
[1] 李娜.新媒體背景下舞蹈傳播與產業發展探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8(4):78-84.
[2] 秦偉.舞蹈教學中新媒體的應用實踐分析:評《新媒體舞蹈概論》[J].新聞與寫作,2019(12):116.
[3] 譚穎.新媒體藝術在舞臺設計中的應用探析:從創作形式到傳播方式的轉變[J].東京文學,2018(9):60-61.
[4] 陳吉剛.“互聯網+”時代舞蹈藝術的傳播探析[J].中國報業,2018(10):96-97.
作者簡介:劉夢妮(1981—),女,貴州貴陽人,碩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