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芳
摘要:目的 分析在急危重癥患者搶救中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急危重癥患者120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分析組。在搶救患者時,分別采用傳統急診護理流程和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比兩組臨床搶救效果。結果 從接診時間、搶救室護理干預時間、總急救時間情況來看,分析組所用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分析組與對照組相比,搶救成功率更高、護理滿意度更優,組間數據對比后差異突出(P<0.05)。結論 在急危重癥患者搶救中應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能顯著提升搶救成功率,提高護理質量與護理滿意度,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急診護理;優化流程;急危重癥;患者搶救;效果
急診科是急危重癥患者搶救的一線科室,所接診的患者情況危急且病情多變 。根據大量臨床數據調查,及時、正確病情以開展針對性強的搶救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1]。此外,比起一般疾病,患者及其家屬對急診護理服務質量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急診護理過程中,應不斷對護理流程進行優化,進而提升急診護理質量與效率,降低醫患、護患糾紛。有文獻顯示[2],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是以患者為核心,對護理流程進行不斷調整,降低急診護理工作當中的隱患因素,從而有效提升急診科室的整體服務質量。基于此,我院為探究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危重癥患者搶救過程中的應用效果,特選取120例急危重癥患者參與本次研究,現將詳情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急診科接受搶救的急危重癥患者120例,根據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分析組,每組60例。其中,對照組:男、女人數比例為32/28;年齡34~75歲,年齡中位數(52.67±3.35)歲;BMI值18~26,中位數(20.57±2.01);腦外傷患者23例、心肌梗死患者30例、多發傷患者5例、其他2例。分析組男、女人數比例為31/29;年齡35~76歲,年齡中位數(52.75±3.42)歲;BMI值18~26 ,中位數(20.43±2.17);腦外傷患者24例、心肌梗死患者28例、多發傷患者5例、其他3例。將兩組間基本資料納入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對比,組間數據具有較高相似性(P>0.05),無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比較研究。
入選標準:(1)符合急危重癥診斷標準,并在我院進行搶救;(2)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合格;(3)精神方面正常;(4)患者家屬同意本次實驗探究,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排除標準:(1)病歷資料缺失;(2)無家屬陪同;(3)患者家屬反對本次實驗探究或中途退出;(4)患者本身存在殘疾。
1.2 方法
對照組在搶救過程中應用常規傳統急診護理流程。患者進入急診科后,護理人員與醫生配合,對患者身體進行檢查,做好疾病診斷與治療,以縮短搶救時間。
分析組患者在搶救過程中應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具體為:(1)優化接診時間。急診科醫護人員接到120急救電話后,立即派出醫生及護士出診,出診時間盡量控制在5min內;在出診過程中,應保障與現場人員交流通暢,進而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當前病情發展狀況;隨后,護士與醫生在趕往現場途中完成搶救方案的制定工作,確保到達現場后能第一時間開始搶救;到達現場后,醫護人員第一時間為患者進行吸氧、心肺復蘇、輸液等搶救處理,立即將患者送回醫院進行進一步搶救;返回醫院路途中,跟車護士實時向急診科室匯報距離醫院距離,急診室護士于患者到院第一時間進行接收,并推入搶救室內。(2)建立急診綠色通道。為縮短患者各搶救環節等候時間,應開通綠色通道,遵守“先搶救后收費、先診療后掛號”[3]流程;由分診臺護士進行搶救物品準備,全面落實“四優”服務模式,即優先檢查、優先用藥、優先手術、優先住院[4];在患者轉運過程中,護士應告知家屬現階段病人病情情況,后續治療流程與搶救措施,指導家屬完成知情同意書簽字,對患者脈搏、意識、心率等情況進行評估。(3)優化急救流程。護士應指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根據疾病類型輔助患者采取適合體位;護士于患者入院后1min內行吸氧操作,同步進行血壓、血氧等體征檢查,確保患者入院后3min內完成靜脈通道開放工作,隨后進行血液標本采集操作;第一時間為患者清理口腔、氣道內的異物和分泌物,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配合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根據“先急后緩、先重后輕”原則[5],按照“三定”規定對患者實施搶救。(4)優化搶救流程。若患者存在意識不清時,護士應拍打其雙肩并進行呼喚,以判斷患者意識是否存在;觸及患者頸動脈,判斷是否有脈搏。若發現患者無意識、無脈搏,應立即去掉床檔,褪去患者胸前衣物,解開患者腰帶,于患者兩乳頭連線中點處墊按壓板并實施胸外按壓操作,同時準備好除顫儀、吸引器,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5)加強患者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狀態,查看是否存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表現,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持續性低氧血癥、口唇發紺等。若患者存在上述異常癥狀,護士應立即對患者進行血氧飽和度與動脈血氧分壓的檢查[6];同時配合醫生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必要時行氣管切開。(6)做好留觀管理。確保患者血液標本送檢及時,于檢驗單上標識綠色通道專用標志,并對檢驗結果進行追蹤。患者意識恢復后,護士應進行安撫,詢問有無不適感。在搶救期間,護士應準確、快速做好醫囑執行操作,搶救完成后,第一時間將醫囑落實到搶救記錄單上,并簽字。
1.3 觀察指標
(1)對兩組患者一般指標進行統計與對比,包括①接診時間:是指從患者入院到初步確診時間;②搶救室護理干預時間:指患者進入搶救室后到搶救措施落實時間;③總急救時間:指患者入搶救室到離開時間[7]。
(2)對兩組患者實施搶救后搶救成功率與滿意度進行統計與對比。滿意度使用自編調查問卷進行評定,分值在0~100分。評估分數在90~10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70~79分為一般滿意, 0~69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探究期間使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對生成數據進行整理和比較,實驗期間生成的接診、搶救室護理干預、治療所用時間等計量數據使用(±s)進行表述,通過t值進行檢驗核查;實驗期間生成的搶救成功率、總滿意率等計數數據使用[(n)%]進行表述,通過χ2值進行檢驗核查。組間數據納入軟件計算結果由P值判定,若(P<0.05),則表明組間數據差異突出,統計學意義存在。
2結果
2.1 兩組患者一般指標比較
分析組與對照組相比,接診時間、搶救室護理干預時間、總急救時間均更短(P<0.05)。見表1。
2.2 兩組搶救成功率、護理滿意度對比
分析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為98.33%,護理滿意度為98.33%;對照組搶救成功率為86.66%,護理滿意度為83.33%。兩組相比,分析組更優(P<0.05)。見表2。
3討論
急診科是醫院接受危急重癥患者的主要場所,患者病情危急、進展迅速、變化繁多、癥狀復雜,這就要求急診護士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熟練的搶救技能、合理的工作分配,確保患者能更快速地接受搶救與護理。有文獻顯示,急診護理流程的質量直接影響了急診科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因此,應對急診護理流程進行不斷優化和完善,提高搶救效果。
傳統的急救護理流程更突出其功能性,但同時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分工不明、人員眾多、責任不清等[8],不僅容易引起急救現場混亂,還會影響患者搶救成功率。大量臨床數據證實,優化護理流程是以傳統護理模式為基礎,對護理流程進行不斷調整與完善,使臨床護理工作更科學,從而減少護患糾紛,提高救治成功概率。我院主要通過優化接診時間、建立急診綠色通道、優化急救流程、優化搶救流程、加強患者監護、做好留觀管理等方面入手,對急救護理流程進行優化,為急危重癥患者實施快速搶救提供了良好的時間基礎,避免患者因掛號困難、繳費等耽誤最佳救治時機,同時所有急救科護士能各司其職開展急救工作,進而有效提升我院急診搶救效率與質量。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對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優化后,分析組的接診時間、搶救室護理干預時間、總急救時間均顯著縮短,與對照組相比更利于實現快速接診、確診并實施搶救,組間數據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分析組搶救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后差異突出(P<0.05);分析組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相比更優,組間數據差異有突出性(P<0.05)。
綜上所述,優化急救護理流程應用在急危重癥患者搶救中,能顯著縮短搶救時間,提升搶救成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嚴紅萍.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搶救急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19):168-170.
[2] 劉金金,彭德清,李文秀,等.優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護理流程的實踐[J].中華急危重癥護理雜志,2021,2(1):49-55.
[3] 趙俊.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在急危重癥患者搶救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18,5(45):218-219.
[4] 張希.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對急危重癥老年患者急救效果的臨床價值分析[J].特別健康,2018(22):236.
[5] 周景嫻.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3):324-325.
[6] 聶郡.分工定位搶救配合在急診急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4):145-146.
[7] 韓麗君.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在急危重癥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J].醫藥前沿,2018,8(29):293.
[8] 朱玲彥.集束化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對急診患者搶救效率的影響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