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鳴?楊悅?崔世泉
【摘 要】新時代勞動課程教師培育是中小學勞動課程充分發揮育人價值的迫切需要,是加強中小學勞動課程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需求。目前,中小學勞動課程在師資方面存在師資結構不穩定、教師教學基礎較薄弱、教師課程實施能力亟待提高等問題。為培育新時代中小學勞動課程教師,須進一步明確未來勞動課程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結合職前、入職、在職三個發展階段,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以各級教育行政機構和教研機構為紐帶,以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的一體化培育體系。
【關鍵詞】中小學勞動課程教師培育 價值意蘊 實踐路徑
教師是促進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獨立出來,并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不僅對義務教育階段勞動課程的實施作出了科學指引,也對勞動課程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勞動課程教師是推動學校勞動教育常態化的關鍵力量。對勞動課程教師培育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探尋其價值意蘊并梳理出具有實踐意義的操作框架,是勞動教育開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教育領域面臨的一項重要研究難題。
一、師資視野下勞動課程面臨的現實藩籬
1. 師資結構不穩定
當前,中小學校缺少專業的勞動課程專職教師,現有勞動課程教師均以兼職形式存在,且大部分教師是由工作任務較重的班主任和其他學科教師兼任,一人擔任多個職務,而兼職教師也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技術專長,影響了勞動課程的有效開展。
2. 教師教學基礎較薄弱
勞動作為新開設的課程,涉及的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場地開放。學校在開設勞動課程過程中更多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缺乏可以適應勞動課程多樣化、實踐性強等特點的專業化教師。中小學校即便有勞動課程專職教師,也是轉崗而來,其專業知識和技能跟不上教學需求。勞動課程的兼職教師由于兼有學校其他工作,很少能夠把勞動教育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展路徑,從而導致對勞動課程的研究不夠深入,課程質量不高。
3. 教師課程實施能力亟待提高
課程實施是實現與達到預期課程目標的重要手段、基本途徑[1]。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是關鍵,校長是保障,學生是體現者。一些中小學校雖然開設了勞動課程,但沒有專任教師上課,也沒有適用的教材進行教學,尚未制訂具體的勞動課程評價標準,過度重視勞動課程實施的結果評價,因而呈現出形式主義的勢頭,并未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作用與目的。這容易導致教師不重視勞動課程,把開設勞動課程作為一種行政任務,從而弱化了開設勞動課程對于五育融合下學生全面發展的影響與育人價值。
二、新時代中小學勞動課程教師培育的價值意蘊
1. 現實需要:新時代中小學勞動課程充分發揮育人價值的迫切需要
勞動是人類社會獨有的,是人類創造性地獲取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實踐活動。在勞動教育中引導受教育者關注并參與當下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它能夠幫助個體塑造現實的生命形態,成為完整的人[2]。然而,勞動與勞動教育并不相等,勞動的育人價值需要以一定條件為實現前提,即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創造條件,使勞動獲得教育意義,發揮勞動的教育力量。勞動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為有效實現新時代中小學勞動課程的育人價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勞動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向,分別為勞動項目開發、勞動過程指導、勞動周設置、家校社協同開展勞動教育、課程評價、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教學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七大方面。教師作為實施勞動課程的主體之一,其專業性直接影響勞動課程育人價值的實現。新時代勞動課程亟須高質量、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作支撐,以滿足各地開設勞動課程、組織勞動實踐活動的需要。
2. 發展訴求:建設中小學勞動課程教師隊伍的根本需求
教師專業發展是促進職前、入職和在職教師教育質量提升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當代教師教育核心理念,具有理論、政策和實踐方面的重要意義[3]。加強勞動課程教師專業發展是推進中小學勞動課程教師培育的關鍵。專業素質與能力提升的過程,即教師經過專業培養、培訓后成為一名專業成熟的教師并實現持續專業發展的過程。由此,從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出發,以葉瀾教授所提出的教師專業素質結構作為理論依據,以勞動教育為基本點,分別從勞動教育理念、勞動教育知識、勞動教育能力三個方面構建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素質結構[4]。建設高質量、專業化、創新型勞動課程教師隊伍,要聚焦勞動課程教師專業素質方面的培養,落實勞動課程教師的職責,充分實現學校勞動課程的育人目標。
3. 本體定位:實現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的高度統合
新時代中小學勞動課程教師培育是對教師職前師范培養與職后專業培訓的高度統合。勞動課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高質量的教師培育體系作支撐。一是通過師范大學培養具備專業素養的勞動課程教師;二是通過對現階段的勞動課程教師、教研員進行專業培訓與指導,針對勞動課程教學實踐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提升中小學勞動課程教研員的教學研究與專業引領能力,確保勞動課程的教研活動能夠常態化進行,從而解決課程實施中的各類困難和問題;三是提升勞動課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整體素質,促使其能夠根據自身原有的專業背景,揚長補短,加強專業學習與勞動專業素質提升。職前培養的“準教師”與職后培訓的“在職教師”在勞動教育專業素養與能力提升方面各有側重。職前培養主要以提高“準教師”勞動教育的理論知識與技能等為主;職后培訓主要以滿足“在職教師”當前課程實施與教學實踐需要為主。勞動課程教師培育是一個一體化與統合發展的過程,必須從職前培養的源頭抓起。
三、新時代中小學勞動課程教師培育的實踐路徑與策略
1. 基于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特征,明確培育路徑
第一,統合職前培養、入職培訓、職后研修發展三個階段,確保各要素有機銜接。教師職業生命周期階段論以人的生命的自然衰老過程來看待教師的職業發展過程與周期,它對階段的劃分與人的生命歷程階段相似。培育中小學勞動課程教師,需要有機整合這三個階段,使之成為一個有機銜接、相輔相成的整體。勞動教育充分融合了德、智、體、美等教育要素,既體現了學科的交叉性質,又融合了多種教學技術與方法。作為一名教師,其專業標準也被隨之重新定義,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會是教師培養的目標之一。在職前培養階段,應根據新時代對于勞動課程教師的新要求,對師范生進行更廣泛、更全面的培養以及多層次、多領域的勞動技能培訓,為未來的教學崗位輸送合格的人才。勞動課程具有鮮明的思想性、顯著的社會性和實踐性,強調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及學生的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在入職培訓階段,不僅要注重訓練“準教師”在運用知識以及教學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應重視“準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可以結合現實的教學情景熟練地指導學生進行勞動實踐。在職后研修階段,中小學教師培訓主體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培訓,引導教師基于學校情況與課程實施效果進行教學實踐反思,探索指導勞動實踐方法與課程規劃組織能力,更好地落實勞動課程育人目標。
第二,構建一體化培育體系,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培育合力。為解決當前中小學勞動課程教師不足的問題,探索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以各級教育行政機構與教研機構為紐帶,以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的一體化培育體系,整合各方資源,形成教師培養合力。一是發揮高等院校的主體作用。高等院校作為服務基礎教育、社會發展的人才高地,擁有大量的科研資源和教育資源。在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利用其學科基礎、生源基礎、社會聲譽等資源,增設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專業,從而擴展教師培育平臺;在師范院校,充分發揮其固有的辦學水平與培養經驗,增設勞動教育師范專業,在非勞動教育專業師范培養中滲透勞動教育知識與技能。二是發揮各級教育行政、教研機構的關鍵作用。根據勞動教育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推進中小學勞動教育開展以及區域內勞動課程教研、勞動課程教學培訓等工作。三是發揮中小學校的核心作用。立足學校實際與地區資源,合理設置勞動課程專兼職教師崗位,成立校本勞動課程教研組,為勞動課程教師提供學習與發展的平臺。
2. 根據新時代勞動課程實施需求,創新培育策略
第一,增設勞動教育專業,發揮師范院校培養勞動課程教師的主力軍作用。為培養勞動教育專業的教師隊伍,教育管理部門應大力推動勞動教育學科建設,探討將勞動教育納入本科專業目錄的途徑與方案,合理引導有條件的師范院校開設勞動教育專業,實現師資系統化與專業化培養[5]。因此,為加強勞動課程教師培養,需要逐步形成并建立“勞動學科建設—勞動師范人才培養—勞動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良性循環。為有效推進勞動教育持續性地輸送專業教師,2022年2月,教育部正式將勞動教育納入本科專業目錄,反映了高等院校增設勞動教育作為本科專業的可能性。師范院校在我國設置歷史悠久,應積極發揮師范院校培養教師的主力軍作用。在師范院校,增設勞動教育本科師范專業,探索研制勞動教育師范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勞動課程教師;增設專業學位碩士點(勞動教育方向),探索研發勞動教育碩士學位培養方案與教師教育課程,培養勞動教育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提升教師勞動教育教學能力,掌握勞動教育教學和管理相關知識、技能等。同時,積極探索構建師范大學與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的聯合培育機制,利用師范院校教師培養經驗與綜合性大學所獨有的專業優勢,共同培養新時代勞動教育所需要的“一專多能型”人才。
第二,開展專業教師培訓,為勞動課程教師提供精準的專業支持。根據不同學段、教師需求、培育主體,開展不同層級、類型勞動課程教師專業培訓;聚焦《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規定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以及教學基本要求,分學段以勞動課程教學培訓為重點、教師培訓需求為主體進行專業培訓,從而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與專業發展。依托高校的勞動教育研究機構,推動勞動課程教師培訓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為勞動課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決策咨詢。充分發揮各級教育機構的領導能力,建立有效培訓機制,常態化組織省市級培訓。省級勞動課程教師培訓每年以各市骨干教師為主的研修班,通過集中研修,回到各市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市級勞動課程教師培訓以全員、多員參加為主,讓本市更多的勞動課程教師能在良好的教研氛圍中成長。中小學根據本地勞動課程實施政策及本校實際,積極營造師生共同推進勞動教育的環境與氛圍;對擔任勞動課程實施的專、兼職教師開展有針對性、多樣化的培訓,通過教師培訓強化教師勞動意識并樹立正確勞動觀,提高勞動課程實施的專業化水平。
第三,激活教師發展內生動力,激發勞動課程教師個人的發展意愿。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動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是促進教師主體從他主性發展走向自主性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6]。教師專業發展動力主要由教師專業發展主動力和教師專業發展助動力構成,教師專業發展主動力是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培育勞動課程教師必然需要激發教師的個人發展意愿與內心發展動力,推動勞動課程教師個體及群體專業發展。具體而言,各級地方政府為中小學勞動課程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采取有效激勵措施,在工資待遇、績效考核、職稱評聘等方面對勞動課程教師同等對待。中小學要為勞動課程教師專業發展搭建平臺,這一平臺不僅是職前教師教學見習的實踐基地,而且是職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場域,通過建設勞動課程教研組、組織校本教研活動等能夠顯著提升勞動課程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 高有華.中小學學科課程教學實施策略研究[M]. 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12.
[2] 張琰,楊玲玲.彰顯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價值[J].中國高等教育,2020(9):8-9.
[3] 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233.
[4] 王紅,向艷.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素質結構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22):62-68.
[5] 任平,雷浩.德國勞動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結構·特征·經驗——以慕尼黑工業大學勞動教育專業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21,48(7):29-42.
[6] 崔友興.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動力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26.
(作者系:1.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副部長;2.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3.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講師)
責任編輯:李莎